明請時期儒士什麼意思,「儒士道」是什麼東東?

2022-05-27 05:05:23 字數 3392 閱讀 7185

1樓:甘肅萬通技工學校

儒士,最早是對精通宗教禮樂的術士的稱呼,是古時的相禮者,負責為貴族主持祭祀、婚喪嫁娶等儀式,《禮記》中對於儒者的描述有「儒有澡身而浴德」。而「儒」發生質的變化,脫離單純的謀生職業是從孔子開始。

漢 以後亦泛稱讀書人、學者。

「儒士道」是什麼東東?

2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是儒釋道吧!釋可不等同於士啊,只有:武士道,還沒聽說過儒士道的呢!

如果是你寫錯了,那麼下面就可以解釋了!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

3樓:微風

我覺得也是寫錯了吧,應該是 儒、釋、道。

儒指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講求的是 中庸之道。

釋指的是佛家,也就是佛教。

道指的是道教,以老子為尊,講求的是「無為」。

這三個教派有它們自己的主張,流行於不同的歷史時期。

4樓:

樓主真有才```第一回聽人這麼寫這幾個字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聽說過,只有儒家思想。或者是儒道。

請問"書生百無一用"是什麼意思?

6樓:韓曉柒

黃仲則有兩句詩:「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書生無疑是指讀書人而言,他們主要是讀書立言,對於世事可稱不諳,對人際關係往往處理不好,在具體事務面前又時時束手無策,所以總被人們以「百無一用是書生」相揶揄,在文藝作品中也常常被塑造為受嘲弄的物件,本色如此,無可抱怨。「百無一用是書生」想來是從許多事實中總結出來的共識,例子俯拾皆是,歷史上南朝梁劉勰寫成了一部文學批評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龍》,但「未為時流所稱」,得不到社會承認。劉勰難於割捨,又走投無路,百無一用,只好求助於當時的文壇班頭沈約,讓沈約說句話;但是,沈約地位貴盛,無法晉見,於是劉勰揹著親手抄寫的《文心雕龍》到沈約府門口蹲著候見。

當沈約出門登車子時,這位無用的書生求見於車前,「狀若貨鬻者」,沈約取讀之後,「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梁書》卷50)。真是一經品題,立即身價百倍,這部《文心雕龍》才得以百世流傳,後世有多少人還靠它謀升斗之需,劉勰如果沒有沈約這樣的權貴為之打招呼,那麼,劉勰就可能潦倒一生,與草木同枯,而《文心雕龍》也將如一捆廢紙般地散落遺佚。當今類似劉勰那樣以文字乞求出路的也不是沒有。

一些書生不論是初出茅廬,還是皓首窮經,經年累月,終成一書,於是請名流作序,揄揚文字;煩人託竅找出版門路,還殃及妻女,脫簪珥以籌措資助;幸得接受,三年五載,翹首以待;一旦問世,索書贈書,所費不貲;稿費或言明無酬;或所得戔戔,難敷購書之需;或遲以時日,遙遙無期,於是函電交馳,訴之以苦,動之以情,歷經年所,所得不過豪客一席之費;甚有分期滯付或身後交付遺屬者。子罕言利,書生徒喚奈何!百無一用,跡近「文丐」,雖不中,亦不遠矣!

然而,也有些書生一旦風雲際會,或科場得售,學而優則仕;或得權貴提攜,平步青雲,但他們大多是「尚論唐虞,空談孔孟,不切時務而自鳴清高」,其結果非但敗了大事,也壞了書生的名聲,誤國誤己,無用的書生又得了個「書生誤國」的罵名。遠的如宋、明那些「平日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的書生們,平日空談天道性命,遇事不辨是非,束手無策,只等待著「殺身成仁」。施耐庵在寫《水滸》的時候,就看透了書生無用這一點,所以把在梁山上運籌帷幄,最後斷送梁山事業的書生型軍師命名為「吳用」。

近之如文革時期不同型號書生的落水,有好幾位大牌書生就曾被指派入「樑效」之甕,當時也確為他們解除了一時的困境。由此也引起日後遭到非議與責難。

在這個問題上,我看不要過多或過甚地指責某個具體人,因為當初是打著紅旗來啟用安排的。這些長期受慣「指向**,打向**」教育的無用書生,哪個敢不乖乖地應命。這些書生開頭也是受「四人幫」

主上的「戲弄」,待「四人幫」覆滅,這些書生又按要求經過一段艱難的「說清楚」之後,才又回到書生的本位上來。他們的起起落落正反映了中國書生的不夠成熟,缺乏獨立性格,因而他們很難擺脫受權貴左右的陰影。

其實,從古至今的書生遭遇,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史學先師司馬遷看透了。司馬遷在備受榮辱「戲弄」後,頭腦清醒多了,看問題深刻多了,所以在其《報任少卿書》中說:「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

」(《漢書》卷62)司馬遷憑他的閱歷,一語道破,為書生的悲劇性格定了調,為千百年來書生預言了命運。

如果按司馬遷所分析那樣,那麼某些被「指派」到「樑效」寫作組去的書生,只不過是書生群體總悲劇中的一個角色而已,似乎無須過分苛求而應給以諒解的。所以有人就比較寬容地對沒有來得及清理這一段往事就謝世而去的一位書生,發自內心地吐出了一句「畢竟是書生」的心聲,這真是有分寸、有嘆息、有愛護的至言。「畢竟是書生」與「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主要含義並無二致,只不過前者包含的層面多一些,它既有對人的曲諒,也有自我解嘲的打趣,又有自我辯解的無奈。

近年來,也有為數不少的老書生,以文字和口述形式寫自傳,表述一個書生對自己人生歷程的自我認識。他們都是久經滄桑,有過許多起伏跌宕的生活內容,知人論世,有不少值得借鑑之處。他們無所隱晦地坦陳一生,不僅讓人們理解書生的真實心路,而且也使人從對某個人的個案探求中推向對書生群體的考索,啟示中國的書生能以前車為鑑,擺脫受「戲弄」的窘境而日趨成熟。

古代中的書生是什麼意思

7樓:大路五點一刻

泛指讀書人來。古時多指儒生。《源東觀漢記·趙孝傳》:

「﹝ 孝 ﹞常白衣步擔,嘗從 長安 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閤下,書生也。

《詩》、《書》、《禮》、《樂》是習,仁、義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楊文公鶴誕》:「屬對用事,如老書生,而筆跡則童稚也。

」 明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後會鞫,果不得實。而書生之得免於赤誅者,皆公(袁可立)再造也。

」 茅盾 《脫險雜記》十二:「人家說他戰前還在 廣州 教書,現在他雖然是游擊隊的司令官了,但一舉一動,依然是書生風度。」

明朝書生衣著

8樓:匿名使用者

——普通的裝束:頭戴方巾,穿交領「道袍」(不要理解為道士的袍子),領部綴白色護領,此外還可以穿直身、襴衫、行衣。鞋子是方頭鞋

平時還可以戴六合一統帽:

也有戴唐巾(襆頭)和飄飄巾的:

在外衣裡面穿「中衣」:

為何先秦時期儒家**文武雙全,明清時期卻成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還是漢朝時期獨尊儒術,使儒家一家獨大,儒士都進入了一個比較高的階層,分為了儒和士了,你看三國後期的文人,基本很少有習武的了,到了宋明兩**學繁榮,儒家就更成為了文化的代名詞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的士人都要習六藝,能文能武,戰爭時既能出謀劃策,也能衝鋒陷陣。後來士人階級演變成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時代在變遷,思想也在隨之變幻

頭頭是道的意思,頭頭是道的道是什麼意思

讀音。頭頭是道 t u t u sh d o意思。原意 形容說話做事很有條理。也指說的話有道理,條條都對。引申 1 本為佛家語,指道無所不在 2 指開悟之後,一言一語 一舉一動無不暗合道妙。後指說話辦事很有條理。本段出處。1 續傳燈錄 慧力洞源禪師 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英 文 1 clear...

尊師重道的道字是什麼意思,尊師重道的意思是什麼?

道 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師重道的意思就是 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道 復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制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尊師重道 發音 z n sh zh ng d o 註解道 指教師指引的應該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釋義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出處 南朝...

人要有自知之明是什麼意思,人貴有自知之明是什麼意思

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習則針對性補不足,行事則揚長避短。就是自己看清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感覺自己有多大能力,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做事要量力而行,有多大本事就幹多大的事,不要一味的強迫,強求。意思就是說不管什麼事情!別人那樣說的時候自己心裡一定要明白!自己知足!就是要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