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鳥衝浪
生產力productive force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是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又稱社會生產力。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以及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其他一切物質技術要素所構成的一個複雜系統 。
①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者,包括體力勞動者和參與物質生產過程的腦力勞動者。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 ,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以及知識、智力、文化、技術修養也不同。
在社會化生產中,腦力勞動者在全體勞動者中的比重日益加大。②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物件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
③勞動物件。指生產過程中被加工的東西。它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沒有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物,另一類是經過勞動加工的物質。勞動物件和勞動資料合稱生產資料。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即人的要素,是生產力中的能動因素,他們製造 、使用生產工具,推動生產工具不斷更新。
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即物的要素,標誌著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制約著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自然科學在生產力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於生產實踐,又不斷地應用於生產實踐,滲透到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生產管理等生產的各個因素中去,轉變為物質生產力,促進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在人類歷史上,依照使用生產工具的不同,可以把生產力劃分為若干發展階段。生產力從低階到高階依次經歷了手工工具時代(包括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氣時代、電氣時代、電子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連續性、順序性、速度性等特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並進而決定全部社會關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係
production relation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又稱社會生產關係、經濟關係。
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關係概念是馬克思 、恩格斯提 出的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係概念。
生產關係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具體表現形式。人類歷史上從低階到高階依次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 、奴隸制的 、封建制的 、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5種生產關係。作為共產主義生產關係低階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闢了廣闊前景。
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它將逐漸成長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階階段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所決定、不依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係,它決定著思想的社會關係,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
中國理論界對生產關係包括的內容存在不同看法。
二者關係:
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適應的時候,生產力能夠較快地發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會將在安定的狀態下發展。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原有的生產關係會從適應逐漸變成不適應,這時,就需要調整生產關係,使之適應生產力,調整之後的生產關係又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不適應,而又不調整或無法調整生產關係的時候,生產力只能緩慢發展,甚至停滯不前或後退,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將不能提高。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阻礙作用。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積累,最終將會導致政權的更改,並組織起新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
這裡就體現為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2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勞動者和物的因素即生產資料構成。其中勞動者是決定性的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管理、資訊等對生產力的作用與日俱增;但它們不是獨立的實體,只有通過人和物才能對生產力發揮影響。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社會經濟關係,它是人們最基本、最主要的社會關係,決定了其它社會關係。生產關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直接的生產過程中、即物質資料生產四個環節中的「生產」環節中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廣義的生產關係是指它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全過程中、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全部四個環節中所發生和結成的各種經濟關係。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廣義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為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係是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係變化的原因和新舊生產關係更替的依據;是否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是評判生產關係先進或落後的根本標準。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3樓:綠蓑江上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是人們生產物質產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產關係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它集中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生產關係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的對立雙方。它們之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係起著決定作用。
首先,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係形成的前提和基礎。生產關係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它的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革。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於變化和發展之中。
與生產力相比較,生產關係則更具有相對穩定性,一種生產關係一經產生,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形式。但是,生產關係也不是凝固不變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在相對穩定中也會發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變化。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原來的生產關係再也容納不下它的發展時,就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使舊的生產關係為新的生產關係所代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會起著束縛或解放生產力的作用,起著阻礙或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合時,它會有力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相適合時,它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有時會十分突出。例如,當生產關係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生產關係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不過,即使在這種狀況下,生產關係仍然是由生產力所決定的,因為生產關係之所以要變革,歸根到底還是由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的。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生產關係反作用的發揮,都是以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狀況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產力決定作用的基礎之上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含義及其辯證關係?
4樓:假面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是人們生產物質產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生產關係是指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它集中體現出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
生產關係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這個矛盾統一體中的對立雙方。它們之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
其中,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生產關係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力是生產關係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生產關係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它的性質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最終就會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
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革。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經常處於變化和發展之中。與生產力相比較,生產關係則更具有相對穩定性,一種生產關係一經產生,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形式。
擴充套件資料: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同樣地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2.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中,貫穿著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這條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
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
此外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於生產過程的週期日趨縮短,對於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重要標誌,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關係也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係。在生產的物質關係裡,個體間、群體與自然環境以及和社會的關係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內容。動物本身與生產力的關係是複雜的。
一般而言,人造就自己的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係,最終生產關係也由人類自己造就。
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有什麼樣的生產能力就有什麼樣的物質生產的關係和生活關係。生產力現象的發生是歷史的、社會的進化結構,如同生物進化一樣,是漸漸演變和累積發展起來的。
決定某一社會形式發展程序的,是勞動者本身的能力素質。反過來說,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就是人的勞動能力的欠缺。
生產力是對發展變化的力量的概括和總體規範。最終體現於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質全面發展提高的個體,這是生產力的意義,也是生產力的目的。
生產關係的主要內容:生產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動物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和產品分配方式三項內容。
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調整統治政治的核心是調整生產關係,從內容上看,調整生產關係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1)調整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改革土地政策。
(2)調整產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賦稅制度。
(3)調整個體間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整頓吏治,調整對人民的統治,加強軍隊建設等。
而其他動物多數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什麼變化。
勞動力與勞動能力作為衡量一個勞動者在社會勞動關係中的個體價值。勞動集體由勞動個體組成,衡量勞動集體在社會勞動關係中的集體價值就是生產力與生產能力。
勞動集體在社會勞動關係中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能力的水平,用生產力來表示,生產力用以表示某一社會集體的集體行為水準。集體與社會在概念上的區別是社會把集體存在的關係包含了進去,集體也就是去除了關係的社會。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什麼意思,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各是什麼意思
生產bai 力就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的能du力.它是人們進行zhi物質生產和dao精神生產的基本物質版 基礎條件權.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 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它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基礎.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製造和創造物質文明...
舉例說明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
例子嘛比如 先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就拿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吧,他們的生產力很發達,例如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比如我們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是國有經濟,因此才決定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性質 怎麼區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看例子的時候老是混淆 ...
運用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說明我國進行經濟體質改革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題目
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建立生產關係的目的是為生產力服務的,當生產力發展到新的更高水平,舊的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就遲早要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用適合生產力狀況的新的生產關係取代落後的生產關係。原本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日趨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