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農民工」現象對城市化發展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2022-08-14 22:15:40 字數 5310 閱讀 1792

1樓:番薯粽子

積極:為城市化建設貢獻力量

人口大量從農村遷往城市定居就是城市化一個現象,加速了消極:大量勞動力進城,造成農村發展滯後

對城市人口、治安管理造成壓力

對城裡人就業造成壓力(這點不是我認為的,我覺得這點是狗屁,城裡人城裡就不了業就不能跑村裡去啊,自己挑三揀四的怨別人,賤……)

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特有城市化程序特有的現象?

2樓:社會工作記錄

怎麼說呢,啊,但是這從一句話來看的話,是所有的城市化程序當中的一個必然結果,嗯,村民變成市民肯定是有這麼一個過程的。

但是中國的它的特點在於中國人民太多了,而且,中國農民的話,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基本上前20年都是在農村支援城市。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公需課考題吧:

題目: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特有城市化程序特有的現象。

答案:錯誤。

解析: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是中國特有城市化程序特有的現象。

4樓:揚如桖

不是,這是發展中國家共有的現象。

農民工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起什麼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觀點來看:肯定是促進的作用,但是也不夾雜一些消極的因素在裡面。就拿深圳來說,這個地方的確是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嚮往的城市,總以為那裡就比自己的家鄉美,其實不然,那裡其實和自己的家鄉一樣,只不過是那裡集聚著一大部分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他們不分白天黑夜,累了就也不能喊累,只能強忍著度過艱辛的每一天,但是其結果是令人吃驚的。

所以農民工掙錢是小,作用是大~!

6樓:匿名使用者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程序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

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

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

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幹或幹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

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

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巨集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說清潔工是城市的美容師的話,那農民工就是城市的創造者。 如果,沒有創造者的話,那城市就沒有美麗的風景和價值。

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對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影響有哪些方面

8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帶動當地的發展,

社會在發展,要與時俱進,即使做也要要用新的思維和方式去運作

不讓農民工定居城市叫什麼城市化?

9樓:

中國目前正處於高速工業化的過程中,這為大量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歷史性契機。目前已經有1億左右的農民工進城打工,看起來完全符合劉易斯模型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中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規律。然而通常被人們忽略的是,在中國,農民進城打工與農村人口的城市化是含義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現在中國每年都有大量農民工進城,同時也都有大量農民工回鄉,農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過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數有限,這毫無疑問與中國的城市化目標存在偏差。

農民工構成分析

實現城市化、轉移農民的含義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通過參與城市經濟建設,逐漸融入到城市中去成為市民,成為城市人口的有機組成部分,最終割斷與土地的關聯,這樣才能使農村人口的絕對量和相對量都下降。由於進城的農民工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從現實出發,他們不可能都沉澱下來。我們從是否有可能成為城市人口的角度,把農民工群體作一細分。

1.少量受過較好教育、素質較高、頭腦靈活、有經營能力或擁有一定量創業資本的勞動者。他們比較善於捕捉機會,依靠自己的力量從事經營活動,其中不乏有將事業做大的成功者;有的雖受僱於他人,但憑藉自己的才能,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機構中的各級管理者。

這部分人最有可能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從事一份收入較高的穩定工作,購房置業,子女也進公立學校就學,其實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市民,只是沒有城市戶口而已。

2.從事一般性經營活動的流動人口。他們有某種技能,能夠利用各種資源,在城市縫隙中的生存能力較強。

不少是小商販、小業主,他們在城市中買不起房,只能租房棲身,居無定所,但維持生存的能力很強,其中部分人的收入可以維持全家人在城市中較低水平的生活。這些流動人口是市民化可能性比較大的人群。但他們最終能否在城市中落地生根,還要取決於一系列條件。

例如他們的孩子能否在城市中受到較好教育。如果得到較好教育,能夠考上大學,畢業後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較高的工作,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依託第二代,他們就算在城市紮下根了。如同中國很多去美國發展的移民家庭一樣,為了孩子的教育和前途,父母含辛茹苦,最終在美國定居下來。

3.進城的大部分農民工是出賣簡單勞動力的藍領勞動者。他們主要分佈在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和第三產業中的中低端服務業中,包括送煤工、餐館服務員、保姆等底層勞動者。

他們從事的一般是城市人不願從事的高強度、高溫、高空、有害、有毒的行業和工種,收入低下,工作不固定;他們通常缺乏勞保和社會保險,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面臨著被辭退的風險,引起社會關注的「民工40歲現象」指的就是這部分人。這部分人是進城農民工的主體,人數很多,但城市化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的收入太低,既不可能購房置業和支付較高房租,也難以維持自己及全家在城市中低水平的生活費用。

他們來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賺錢,他們進城的機會成本非常低,所以他們大量流入,但很少有定居在城市的可能。故而他們是返鄉民工的主體。

農民工在城鄉間的流動

中國城市化面臨的真正問題是:雖然已經有1億多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打工,但這些農民工很少能真正留下來。中國湧入城市的農民工,與世界各國進城謀生的農民工是不一樣的。

各國城市化程序中農民進城時拖家帶口的情況比較普遍,因為有貧民窟可以安身,而中國不允許貧民窟存在,農民工進城尋找合適的住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通常是年輕人進城,把老人孩子都留在家鄉,赤手空拳打拼,大部分人賺了錢後都是要回去的。他們像候鳥般遷徙,圍繞春節歸去來。城市實際上成為民工技能的培訓基地,成為農民工生命中年輕階段的驛站。

因而這些農民工並沒有被真正城市化。反映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進城務工人口雖然計入了城市人口,但指的只是留在城市中的這個群體的總量,而不是被內部化了的特定人口。上億農民工只不過是漂泊在城市裡的過客。

城市的農民工隊伍就像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每年都有新加入者補充,每年也都有大量的熟練勞動者離去,留在池子裡的永遠是年富力強的農民工。因此,這並不能真正使農村人口實質性地減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過去我們通常很關注戶籍制度對城市化的影響,但上述分析表明,戶口已經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能力。

農民工返鄉對城市化的影響

大量農民工返鄉與中國城市化目標是悖離的。城市化要求農民工在城市定居,而現實是,對大部分農民工來說這種定居幾乎不可能實現。這意味著中國可能無法完成既定的城市化任務。

按照中國**2023年向聯合國第二次人類住區大會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住區發展報告》**:到2023年,全國城鎮人口將達6.3億左右,城市化水平將達45%。

既然各種經濟的、制度的、社會的因素決定了大多數農民工最終都必須選擇回鄉,那城市化就徒有其表。城市農民工蓄水池的大小決定了農民工進城的多少,而蓄水池大小又是由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要求決定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蓄水池停止擴大,所謂城市化的增長就會停頓下來。

因此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不會像其他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一樣真正減少,而會在很長的時間裡仍然保留。中國的城市化道路可能比我們規劃的時間要長。

農民工不能在城市定居,不利於城市工業品市場的擴大。農民工的這種流動模式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城市擷取了農民工最好的年齡段役使,農村承擔了培養成本和養老成本,這與改革前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改革後的土地徵用一樣,也是一種價值由鄉到城的轉移。

民工把最好的年華貢獻給了城市,這不僅進一步加大了城鄉差距,而且一批批迴鄉的民工,帶走了已積累的技能和經驗,對產業工人隊伍的形成也是一個損失。

農民工的這種流動模式也可能有積極的一面。中國農村的發展道路很可能與其他國家不同。其他國家的農村隨著青壯年人口的徹底離去而逐漸凋敝,中國則也許會保留一個逐漸改善的農村。

回鄉的農民工,可以利用在城市掌握的技能,在農村創業。農民工苦幹幾年掙點錢,回老家蓋棟樓辦個廠開個店,這不僅意味著農民個人就業不再受制於人,而且可能會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小城鎮的發育。這一過程帶來的農村進步雖然十分緩慢,但必將發生。

這很有可能使小城鎮最終成為中國城市化的典型道路。如果真是這樣,就需要重新制定農村發展戰略,那是一個值得**的新問題。(作者為對外經濟**大學經貿學院教授)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增長的勢頭有增無減,持續而迅猛,而發達國家大

小題1 c 小題2 b 小題3 d 小題4 c 小題5 b 本題考查 城市化。小題1 城市化的三個標誌是指城市人口不斷增長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故選c項。小題2 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特徵 起步晚,水平低,發展速度快 城市發展不合理 故選b項。小題3 a項發達國家的城市...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係簡述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係

個人認為 城市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反過來又帶動城市化程序,是城市化的一個方面體現。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 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 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

高一地理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差異有哪些?兩條

發達國家城市化特點 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發展速度慢 後期階段 有逆城市化的現象。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 起步晚 城市化水平低 發展速度快 以加速階段為主 有郊區城市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 起步早 2 城市化水平高 3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1 起步晚 2 城市化水平低 3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