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怎麼判斷

2022-09-10 08:35:22 字數 5215 閱讀 2894

1樓:我不是教你坑

矛盾關係和反對關係屬於概念間的關係,矛盾關係是指兩個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而外延之和等於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如「金屬」與「非金屬」、「核國家」與「非核國家」;反對關係是指概念的外延相互排斥,它們的外延之和小於鄰近的屬概念的外延,也叫做對立關係,如「黑色」與「紅色」、「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命題間具有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即命題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

2樓:匿名使用者

情侶分手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因為誤會而導致分手的卻是很多,而分手的原因大多都是一件只要雙方好好溝通就能解決的小事情,就是因為缺少溝通交流導致很多問題或甚至分手。溝通交流不僅僅在愛情裡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只要有溝通,可以大事化小事化無。戀愛的雙方都已成為對方最親密的人了,就應該多多說說心裡話以及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瞭解你內心的想法,溝通交流是兩個人愛情的中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

各類命題間的反對,矛盾,差等關係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全稱肯定判斷(a判斷)與全稱否定判斷(e判斷)是反對關係(二者不能同真,可以同假若;其中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不定)。

同一律與矛盾律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於甲"。

  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思維物件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維的物件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的思維物件也要保持同一。

  (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須保持同一;在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或反駁別人的時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  (3)判斷的同一。

同一個主體(個人或集體)在同一時間(相應的客觀事物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從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必須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維的確定性,但是並不否認思維的發展變化。它完全是對思維過程說的,並不要求客觀事物保持同一,絕對不變。

  邏輯的「同一律」方面的內容中,應該包括「同一立場」和「同一時空」在裡面。  哲學中的同一律  在雜多繽紛的世界中,每一個個別的「存在」都是「一」,具有個別性、獨立性、完全與自己等同,但與別的其他事物都不相同。這就是「同一律」(princium identitatis)所呈現的公式:

a=a,並非有兩個相同的a,而是惟有一個與自己等同的a。「同一律」保證每個事物獨立存在的資格,事物都存在自己之內,用不著和「特性」一般,寄生在別的事物身上,這就是「範疇」中的「實體」的存在。矛盾律(contradiction,law of)傳統邏輯基本規律之一。

又稱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物件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在傳統邏輯裡 ,矛盾律首先是作為事物規律提出來的,意為任一事物不能同時既具有某屬性又不具有某屬性。它作為思維規律,則是任一命題不能既真又不真。  矛盾律也被當作一種關於認識活動的規範性規律,意為任何人不應同時斷定一個命題 (a)及其否定 (並非a)。

這就是說,對一個命題及其否定不應持兩可之說,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還被看成是關於邏輯語義的規律,即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語詞或語句不應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違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就會陷入邏輯矛盾(a並且非a) 。

而任何包含邏輯矛盾的思想又總是錯誤的,所以思想的無矛盾性是正確思維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構造一個理論體系的重要原則之一。在現代邏輯中,(a∧a) ( 讀作a並且非a是假的 ),是矛盾律在命題邏輯中的體現;?x(f(x)∧f(x)) (讀作並非存在著一個個體x,x既有性質f又沒有性質f),是矛盾律在謂詞邏輯中的體現。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物件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說「水是物質」,同時又說「水不是物質」,這兩個判斷中必有一個是假的。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後一貫,不能自相矛盾。

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

排中律有啥缺點? 35

5樓:搞笑小圍脖

1、內容上矛盾律基本內容: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一個思維形式不能既是a又是非a。含義:

表示任一思維形式不能自相矛盾,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時都是真的。排中律的基本內容:在同一個思維過程,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必有一個是真的。

表示二者必居其一,不肯定a就要肯定非a,不肯定非a就要肯定a。 2、要求上矛盾律對人們的要求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下,對於具有矛盾關係和反對關係的判斷,不應該承認它們都是真的,不能對一個物件既予肯定,又予否定。

排中律對人們的要求是: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對反映同一物件的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必須承認其中一個是真的,不應該含糊其詞,騎牆其中。 3、公式矛盾律公式:

並非a並且非a。排中律公式:a或者非a。

「不能同時是真的」與「必有一個是真的」之間。兩者強調的不一樣。矛盾律要求,「能同時為真」,排中律要求「必須有一個是真的」。

4、命題方面的要求排中律對於命題方面的要求是: 第

一、任何命題或者肯定某物件具有某種情況,或者否定某物件具有這種情況,二者必居其一。第

二、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時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矛盾律對於命題方面的要求是:第

一、一個命題不能既肯定某一物件情況,同時又否定這一物件情況。第

二、兩個互相否定(包括互相矛盾和互相對立)的命題不能同時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是假的。

6樓:

矛盾律:兩個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對的命題,不可能同時真,必有一假。 排中律:

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可能同時為假,必有一真。 對比兩個定律的敘述可以發現,最主要的不同是:矛盾律中包含了對互相反對的命題的判斷,而排中律則只包含了對互相矛盾的命題的判斷。

互相矛盾: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對:

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排中律說的是在、真與假、之間不能兩者都否定.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要做出不是這個就是那個的抉擇.

排中律的公式是:是a或不是a.

7樓:茶味梔子花

形式邏輯基本規律之一,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條件下,互相矛盾的兩個判斷中,必有一真,不能都假。如一個是假的,另一個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間情況。

8樓:匿名使用者

排量1.5l的汽車一般油耗最高在多少?老司機來告訴你真相。

如果我們只拿汽車的排量來判斷汽車油耗的高低,那麼這個是非常不嚴謹的事情。這是車輛的一個油耗,最關鍵的也就是要看你自己實際的一個實用的工況,是什麼樣的或者是什麼樣的車型,而且還要看車的重量是多少,還要看是什麼年限的車子發動機,應該用什麼樣的技術等等這一系列的一些引數來判斷車子的一個排量和油耗了,單憑一個1.5升的排量是沒有辦法準確的計算。

9樓:

使用燃氣壁掛爐洗浴的好處有:

1)出水量大,一臺24kw的壁掛爐在自來水與熱水溫差為25℃情況下的產水量為13l/分鐘,基本可以滿足一個高檔淋浴和一個洗手龍頭同時使用。

2)熱水溫度穩定。壁掛爐內的溫度探頭時刻監測熱水溫度,在用水量變化時,調整壁掛爐輸出功率(調節範圍30%-100%)使熱水出水溫度保持穩定。

缺點:如果家中長時間無人時,最好將水排空(相對麻煩些);或者保持爐子的低溫執行(會有少量燃氣費用產生)。如果這些沒有做好,一旦遇到寒冬,那麼可能會將爐子中的管子凍裂,就要花費上千元的配件及維修費用。

(南方很少這種問題)另外,使用數年的爐子會產生保養維修甚至更換的費用,這些是集中供暖不用業主自己考慮的。因此建議大家能夠選擇價效比最高的國產大牌,目前國產中,西南前鋒壁掛爐,算是在這點上做得比較好的企業。

排中律和矛盾律,有哪些本質區別

10樓:

1、矛盾律:兩個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對的命題,不可能同時真,必有一假。

2、排中律: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可能同時為假,必有一真。

對比兩個定律的敘述可以發現,最主要的不同是:矛盾律中包含了對互相反對的命題的判斷,而排中律則只包含了對互相矛盾的命題的判斷。

這裡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互相矛盾: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對: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舉個例子:如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不是湖南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是江西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11樓:真菊洛婉

這是兩個不同類別的邏輯規律

矛盾律:是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它的含義是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物件不能同時作出兩個矛盾的判斷,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它的含義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對不能同假的命題(矛盾關係、反對關係)同時加以否定。

擴充套件資料:

在實踐中正確利用矛盾律

遵守矛盾律規則,在實踐中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揭露對方的邏輯矛盾,是辯論中取勝的重要方法

根據矛盾律的要求,思維中不能存在邏輯矛盾,所以,把握矛盾律,有助於從邏輯上揭露錯誤和詭辯,駁斥論證的對手,使之不能自圓其說。正像楚國商人面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的問話一樣,陷入不能回答的境地,從而擊敗對手。

2.發現並解決邏輯矛盾,是促進思維和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矛盾律的要求,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應包含邏輯矛盾。遵照矛盾律是構造科學體系的起碼要求。科學常常是在發現邏輯矛盾,並且逐步排除邏輯矛盾的過程中發展的。例如:

古代有一種理論認為:物體從空中下落時,下降速度與它的重量成正比,即物體越重,下落速度越快。這種觀點一直被公眾所認可,並持續了1800多年。

直到伽利略當眾做出實驗,才把這種觀點推翻。

當時,伽利略正是發現了人們傳統中所認可的思想中存在著矛盾,即一重一輕的兩物體,如果把它們捆在一起拋下,它們將以何種速度下降呢?

一方面,這個速度肯定小於重物體下落的速度,因為大速度與小速度的疊加,一定是個中速度;但另一方面,這個速度又該大於重物體的速度,因為兩物體重量的疊加一定超過重物體的重量。

這樣顯然得出一個非常矛盾的答案,就是:捆在一起的兩個物體下落速度同時既小於又大於單獨一個物體的下落速度。

因此他假定:輕重不同的物體從空中下落時應與它們的重量無關。即如果兩物體受到空中阻力相同,或者消除空氣阻力的影響(例如在真空中),兩個重量不同的物體將以同樣的速度降落,它們將同時到達地面。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矛盾律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排中律

寓言故事《互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矛和盾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戰國時期韓非子的 矛與盾 這則寓意是說話辦事要一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 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牴觸。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

語文哲學是否是互相矛盾的,淺論語文和哲學的關係

我個人不覺得矛盾。哲學比較主張全面看問題,就是應該考慮到事情的正反兩面性,就你這個例子講,兩種後果你都應該顧及的。只是在你舉的這個例子中,你的老師在哲學雙向選擇中取了善意的方法。所以當初我學哲學的時候就問我的老師 哲學考慮到正反的情況,而我們抉擇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她回答我選擇你認為正確的,就是對你的...

我和男生互相喜歡,也互相表白過,可是我們兩個都很靦腆,他也只是暗暗的表示,我該怎麼辦啊

以真正男人的角度,這種事還是應男人主動 他之所以沒表示,是還沒想好 若真是自己打心眼裡喜歡的女孩,他一定不會錯過這點請你一定放心 但也有特面的男孩 羞於表達或不自信,不知道表達後結果如何,而遲遲不動的但你也要想清楚 連追女朋友的勇氣都沒有的男人 這樣的男孩別的方面也。最近,美女 查普曼在微博上直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