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哆哆啦的橘子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唐代詩人羅隱如此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的雅士。
在古時中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同為貴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極致,這種結合了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終目的在於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傳統已經斷去了200年,現代人罕有知曉。
今時今日,居於上海的臺灣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劉良佑卻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裡築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設香席會客品香,要把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傳承下去。
傳承香道第一人
早在今年2月,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上,顧繡、江南絲竹、滬劇、黃道婆手工棉紡技術等都是熱門,中國香道卻無人識得。劉良佑就不無擔憂地說,近年來日本香道代表團曾兩次走訪江浙,本是來尋香道的發源,卻發現已經失傳,「他們得意極了,這邊的同道之人幾乎沒有。」
唐朝時薰香盛行,進入宋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香道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制定了最初的香席儀式——伴著茶道而進行的香事。南宋初期,日本貴族使節從浙江天目山帶走了福建建窯燒製的茶盞和完整的茶道典儀,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
當日本貴族把這股「唐風雅事」逐漸薰化形成自己的香道時,薰香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卻在宋代以後的一千年裡日漸式微,這爐香傳至清末,終於在戰亂和西方文明的衝擊下火盡灰冷了。
劉良佑早年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從事研究工作,他在乾隆帝的「多寶閣」裡發現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爐,有金銀打造,也有琺琅的材質,成套堆砌,卻不知是何物。待他翻閱《四庫全書》等史料,才查出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當時考古材料的香工具大量出土,從西周到近代,中國文化中用香的證據一直不斷,出於好奇和傾慕之情,劉良佑也因此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品香之香,不是現代人所說的香水、香精或者香草香葉什麼的,而是一些很名貴的香品;香席也有各種用具和規矩,這是一場要耗時、耗財,也講究文化積澱和品位的活動。」為此,劉良佑斥巨資蒐羅香品,又按照古書所示親自設計燒製品香工具,還特意赴日本研究香道縟節。二十幾年下來,他編撰了三部香道研究書籍,在臺灣省設立了品香社團,成為當代中國研究香道第一人。
在受邀至上海博物館作研究期間,劉良佑邀請了許多文博界的朋友共赴香席,中國傳統香事的文化意境讓文博界的專家們皆感震撼。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員張東亦是劉良佑香席的座上賓,他回憶自己初次品香的經歷時說:「在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彷彿嗅覺被完全開啟,這種寧靜愉悅的感覺非常難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
2樓:高墨可
看見美好得東西事物,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3樓:匿名使用者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
」到了盛唐,薰香已經很普遍了。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崇尚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又著力從精神層面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在薰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裡,由於戰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憐香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是什麼意思?
4樓:語數教育鄭老師
"憐香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的意思是:可憐無緣無故的香啊,只因為香料貪圖變成香味就焚燒了自己的形體。比喻一個人貪圖某種空中樓臺般的美好事物,不惜損害自己的身體。
這兩句出自唐代詩人羅隱的《香》,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的雅士。全詩如下:
瀋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煙暖玉樓春。
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5樓:希清妙
五代的羅隱有一首詩寫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
」到了盛唐,薰香已經很普遍了。進入宋代,由於士大夫崇尚高標準的物質生活,又著力從精神層面倡導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並制定了最初的儀式。
在薰香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大陸,唐宋以後的一千年裡,由於戰亂頻繁,士大夫的精神生活趨於粗疏萎頓,香席的儀式與詩、詞、樂、舞、棋等純粹的藝術形式一樣也日漸式微,這爐幽香傳至清末,終於在風雨飄搖中火盡灰冷了。
6樓:藍藍天和
這種文字估計連作者都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只是看起來好像很高階很奇文一樣。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就是"可憐無緣無故的香啊,為了貪戀這馨香把我自己都置之腦後了"
7樓:寂寞亙古千年
字面意思,薰香的香味是無形無狀的,只因為香料貪圖變成香味就焚燒了自己的形體。也沒多大意思,硬說的話可以比喻一個人貪圖某種空中樓臺般的美好事物,不惜後果,這樣的感覺吧
憐香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是啥意思
8樓:伏格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唐代詩人羅隱如此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的雅士。
在古時中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同為貴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極致,這種結合了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終目的在於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傳統已經斷去了200年,現代人罕有知曉。 今時今日,居於上海的臺灣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劉良佑卻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裡築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設香席會客品香,要把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傳承下去。
9樓:凜凜蝶
就是很熱愛 難忘 在自己的祖國乾的事吧
憐香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什麼意思
10樓:hfut丶夜願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唐代詩人羅隱如此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的雅士。
在古時中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同為貴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極致,這種結合了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終目的在於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傳統已經斷去了200年,現代人罕有知曉。
今時今日,居於上海的臺灣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劉良佑卻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裡築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設香席會客品香,要把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傳承下去。
傳承香道第一人
早在今年2月,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上,顧繡、江南絲竹、滬劇、黃道婆手工棉紡技術等都是熱門,中國香道卻無人識得。劉良佑就不無擔憂地說,近年來日本香道代表團曾兩次走訪江浙,本是來尋香道的發源,卻發現已經失傳,「他們得意極了,這邊的同道之人幾乎沒有。」
唐朝時薰香盛行,進入宋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香道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制定了最初的香席儀式——伴著茶道而進行的香事。南宋初期,日本貴族使節從浙江天目山帶走了福建建窯燒製的茶盞和完整的茶道典儀,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
當日本貴族把這股「唐風雅事」逐漸薰化形成自己的香道時,薰香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卻在宋代以後的一千年裡日漸式微,這爐香傳至清末,終於在戰亂和西方文明的衝擊下火盡灰冷了。
劉良佑早年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從事研究工作,他在乾隆帝的「多寶閣」裡發現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爐,有金銀打造,也有琺琅的材質,成套堆砌,卻不知是何物。待他翻閱《四庫全書》等史料,才查出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當時考古材料的香工具大量出土,從西周到近代,中國文化中用香的證據一直不斷,出於好奇和傾慕之情,劉良佑也因此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品香之香,不是現代人所說的香水、香精或者香草香葉什麼的,而是一些很名貴的香品;香席也有各種用具和規矩,這是一場要耗時、耗財,也講究文化積澱和品位的活動。」為此,劉良佑斥巨資蒐羅香品,又按照古書所示親自設計燒製品香工具,還特意赴日本研究香道縟節。二十幾年下來,他編撰了三部香道研究書籍,在臺灣省設立了品香社團,成為當代中國研究香道第一人。
在受邀至上海博物館作研究期間,劉良佑邀請了許多文博界的朋友共赴香席,中國傳統香事的文化意境讓文博界的專家們皆感震撼。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員張東亦是劉良佑香席的座上賓,他回憶自己初次品香的經歷時說:「在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彷彿嗅覺被完全開啟,這種寧靜愉悅的感覺非常難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
11樓:鎖王開鎖
意思是比喻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厭倦了塵世的種種煩心的事情,歸隱於青山綠水之間,以茅屋為居,清茶為伴,連自己都忘了的感覺。
憐香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
12樓:無懼光陰
「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爐暖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唐代詩人羅隱如此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的雅士。
在古時中國,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同為貴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極致,這種結合了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終目的在於追求心境的平衡。然而,古香道的傳統已經斷去了200年,現代人罕有知曉。 今時今日,居於上海的臺灣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劉良佑卻沉浸其中,研究香道文化20多年,在家裡築一香室,仿古法造出香具,設香席會客品香,要把中國傳統的香道文化傳承下去。
傳承香道第一人 早在今年2月,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上,顧繡、江南絲竹、滬劇、黃道婆手工棉紡技術等都是熱門,中國香道卻無人識得。劉良佑就不無擔憂地說,近年來日本香道代表團曾兩次走訪江浙,本是來尋香道的發源,卻發現已經失傳,「他們得意極了,這邊的同道之人幾乎沒有。」 唐朝時薰香盛行,進入宋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以及美食、酒、茶、香道等都完成了奠基,呈現出博大雄渾的態勢。
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聞香,制定了最初的香席儀式——伴著茶道而進行的香事。南宋初期,日本貴族使節從浙江天目山帶走了福建建窯燒製的茶盞和完整的茶道典儀,與茶道一起東渡的就有香事。當日本貴族把這股「唐風雅事」逐漸薰化形成自己的香道時,薰香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卻在宋代以後的一千年裡日漸式微,這爐香傳至清末,終於在戰亂和西方文明的衝擊下火盡灰冷了。
劉良佑早年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從事研究工作,他在乾隆帝的「多寶閣」裡發現了一些造型奇趣的小爐,有金銀打造,也有琺琅的材質,成套堆砌,卻不知是何物。待他翻閱《四庫全書》等史料,才查出這是古代的品香工具。當時考古材料的香工具大量出土,從西周到近代,中國文化中用香的證據一直不斷,出於好奇和傾慕之情,劉良佑也因此一步一步投入了香文化的研究。
「品香之香,不是現代人所說的香水、香精或者香草香葉什麼的,而是一些很名貴的香品;香席也有各種用具和規矩,這是一場要耗時、耗財,也講究文化積澱和品位的活動。」為此,劉良佑斥巨資蒐羅香品,又按照古書所示親自設計燒製品香工具,還特意赴日本研究香道縟節。二十幾年下來,他編撰了三部香道研究書籍,在臺灣省設立了品香社團,成為當代中國研究香道第一人。
在受邀至上海博物館作研究期間,劉良佑邀請了許多文博界的朋友共赴香席,中國傳統香事的文化意境讓文博界的專家們皆感震撼。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員張東亦是劉良佑香席的座上賓,他回憶自己初次品香的經歷時說:「在浮躁喧囂的現代社會,彷彿嗅覺被完全開啟,這種寧靜愉悅的感覺非常難得,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致敬。」
主身貴是什麼意思,寸身言是什麼意思?
迷信的說法,說的是你本來出身就高貴,只是目前有障礙,不過呢,終究會發達,且光宗耀祖的。非甲不靈,非丙不暖是什麼意思?非甲,土不靈 非丙 土不暖。安能發生萬物。甲丙兩出,富貴中人。若甲得長生,遇支藏得地之水,一丙高透,亦主身貴揚名。不懂就是什麼都不缺的意思 非甲不靈,非丙不暖,是什麼意思?請高人解釋一...
「獨憐幽草澗邊生」這句話中的「獨憐」是什麼意思
獨憐 是偏愛的意思,或者解釋為唯獨喜愛,獨獨偏愛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中的憐和幽草是什麼意思 5 獨憐 偏偏喜愛 幽草 清靜之地長出的小草 中國詩詞大會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中的幽草是什麼意思?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中的 深樹 什麼意思?獨憐幽草澗邊ba...
過身是什麼意思
過身的意思如下 1 加在身上。引證 宋張詠 再任蜀川感懷 官職過身髩已衰。譯文 官職加在身上但是頭髮已經花白。2 過世 去世。引證 歐陽山 金牛和笑女 自從鄺凌兩家的老人都過身之後,金牛仍然在鄉下當佃戶。3 經過。引證 王西彥 古屋 第一部三 日本兵打過來了,天天飛機到頭上來過身。4 放過 饒恕。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