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的由來和道教的關係,龍王的歷史傳承

2022-10-07 00:35:38 字數 5162 閱讀 1413

1樓:潛川如斯

龍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龍的起源,來自遠古的神話傳說。據遠古的神話傳說及上古的考古依據,可以瞭解到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或者可以直接判定為「人首龍身」,因為遠古人類的繪畫圖形多以粗狂簡約為主),但至今為止,沒有找到龍的原型,所以人們認為龍是基於蛇而形成的圖騰,是虛構的生物(這個值得商榷,因為十二屬相中除了龍以外,皆有原型存世,而獨獨缺龍,這意味著什麼,值得深思),是古人在蛇的原型上,綜合了許多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魚尾、鹿角、魚鱗等24種生物特徵形成。

此類說法比較有依據的是:遠古部落都擁有自己的圖騰,在漫長的歷史中,部落通過不斷的征戰,對抗、吞併、融合,如黃帝擊敗炎帝后,融合了炎帝部落,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雛形,至今仍自稱為「炎黃子孫、華夏後裔」。在這個過程中,得勝的部落將擊敗、融合、吞併的部落的圖騰上的一部分新增到自己的圖騰上,黃帝的蛇圖騰,邊經過了不斷的吸收與充實,形象日益複雜和威武莊嚴,最後形成了完整的龍圖騰,並且成為華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標誌,因此,中國人,又稱為「龍的傳人」,國外民族也尊稱中國為「東方巨龍」,皆因此而來。

而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它是在中國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說和昇仙思想發展而來的,上古的鬼神觀念和龍的觀念都被道教所攝取。在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昇仙的坐騎,道教對此說法全盤繼承,神仙出行就以龍為腳力。道教的法術中有一種為「乘嶠」,即乘坐神獸飛行於空中,與神仙往來,所乘的龍就稱為「龍嶠」。

據道教經典說,乘龍者遊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那裡,都會有神祗出迎。

龍是什麼時候從「神獸」升級為「王」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然龍是神獸,具有神性,因此成為中國古代神話鎮守大地五方(東西南北中)的五靈獸之一,五靈獸中,以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勾陳(黃龍)或騰蛇(有雙翼會飛的蛇,近似於龍),是龍或類龍的生物就佔了3/5,如果加上玄武的龜蛇同體,那麼3.

5/5,佔了70%,可見民間傳說對龍的認同;其次龍的形狀盤旋蜿蜒,如水流、如山脈,故有龍脈之說,又漸漸形成了統領水族,掌管興雲降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民間漸漸尊其為「王」,加之中華民族做為農耕民族為主的群體對於自然界的不確定性與對乾旱的恐懼,龍王治水、向龍王求雨就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

因此,大江南北,龍王廟林立,與土地廟一樣,隨處可見。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沒有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為止。

到了漢代,佛教進入中國,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迅速融入社會,中國的佛教界,將佛經中所描述的大蟒蛇、水蛇翻譯成「龍」,便被老百姓迅速接受,佛教文化迅速站穩了腳跟,而在道教中,儘管承認龍的施雲布雨功能,卻只是拿它當腳力使用,直到後來佛教把龍神據為己有的時候,才醒悟過來,大力爭搶龍神,奉為龍主。在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並且產生了諸多的龍王,「龍王品」中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在道教的認定當中,龍王均有守土之責,諸天有龍,四海有龍,五方有龍,三十八山有龍,二十四向有龍,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湖海河川,還是淵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內都有龍王駐守,達到了極其氾濫的地步,《西遊記》第36-40回所描述的烏雞國國王被人害死,推下水井,水井裡面就有井龍王幫主保留了肉身的記載,正是基於道教的這個概念。

最後最為強勢的是國家的推動。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

宋徽宗大觀二年(2023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202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使四海龍王成為婦孺皆知的神。

龍王的歷史傳承

東海龍王 稱呼的來歷 及內涵

2樓:我認得你

龍眾:梵語 naga, 佛經上說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眾龍王中有婆竭羅龍最出名,因它的女兒就是後成佛的龍女。

龍王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2023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清同治二年(202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佈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

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

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區別`龍王是佛教還是道教

3樓:匿名使用者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佛教是印度來的。道教是性命雙修。佛教主要是修性。

龍王是道教的。

中國雷公、電母、風伯和龍王都是**於什麼教

4樓:風中一縷薰

雷公電母風伯源於道教,龍王**佛教。

1、雷公電母:道教因其雷電都具有代天行道、懲罰陰過、震死暴雷的意思,所以將其稱為信仰。並且,在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和廟宇中,常有雷公電母的供奉。

雷公神像作力士狀,裸胸袒腹,背插雙翅,左手執鍥,右手執錘,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世稱雷公江天君。電母之像則容如女,貌端雅,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

雷公神誕之日為六月二十四日。

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時才奉祀雷公電母,專門奉祀的已不多見。但在道教大型齋醮儀禮中仍列有雷公電母之神位。

2、風伯:《水經注》稱飛廉(風伯)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

秦漢以後,道教吸收了風伯忠誠的這一信仰,將風神列入神系,更將道教信仰和風神信仰進行統一,並由民間人格化,形成了「白鬚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若扇輪狀」的固定塑像帽。

唐代的《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將龍王增至十位,他們是:毗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等等。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說。

5樓:簡愛

你說的這些都是來自於大漢族的傳說,不是什麼教,如果你要強加於教,可以說是佛教和道教!親!明白了麼!

6樓:匿名使用者

雷公電母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司閃電打雷的神。雷公是司雷之神,屬陽,故稱公,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屬陰,故稱母,又稱金光聖母、閃電娘娘。\

《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地有很濃厚的雷公信仰。

天鼓山,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是鄉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山。「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餘脈。

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的主要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肌理。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佛道融合於一山,佛教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都是雷神的顯現。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7樓:

戳我的頭像,自己拿資源哦~

龍王屬道教還是佛教

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為何龍王都姓敖?

8樓:張律師鳴民事

眾所周知,所有的傳說和神話都是根據人們的想象改編而來的。龍可能是某些動物的集合。在中國古代傳說中,人類祖先伏羲、蛇體、鱷魚頭、鹿角、虎眼、鱗片、蜥蜴、爪、鯊魚尾、鯨魚、中華民族的圖騰龍被創造出來。

當然,也有一些古代的記載,這些記載可能來自於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如巨大的貝類、海龜等,後來通過口口相傳,這些動物都變成了有頭有爪的野獸。野獸與「鰲」有很大的關係。

「鰲」是一個巨大的野獸在女婿的傳奇。當「女婿」填滿天空時,「女婿」切斷了自己的四肢,用四肢做了四個擎天柱的啟動物,分別站在東方、西方、南方和北方。的方向。

還有蓬萊、潿洲、三島方丈等仙人的神話傳說,也都是由這隻野獸漂浮在海面上。

古人常說,魷魚跳入龍門,過了一定的時間,魷魚就會變成龍。因此,這個詞「鰲」這個詞「鰲」已經成為龍的姓王。你也有環遊世界的意思,所以以龍王的名字命名很好。

此外,還有一個說的名稱「龍」龍王南宋末開始出現。南宋時期,有一位姓於的道士,主要研究道教。人們稱他為真人。

據說是他開闢了這條路,龍就飄浮起來了。那麼民間傳說命名他的姓「敖」龍王的名稱。

對人們影響最大的龍王家族的故事是《西遊記》和《風神榜》。這兩部**太受歡迎了,所以龍王姓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傳說蟑螂是一種野獸,長著一隻巨大的烏龜,但長著一個龍頭,所以成語中也有這樣一個說法。

鰲詞本身並不像一個姓,所以人們把底部的魚,把它變成「敖」,這似乎更合理。

誰有龍王傳說的主題曲和歌詞,《龍王傳說》的主題曲叫什麼

龍王傳說 填詞 鄭櫻綸 像破風即使困局中 一起繼續衝 不要被心魔操縱 無懼怕前路大勇 光輝終得到 惺惺相識交出愛心能容 一天一天的將心聲再接通 友愛與勇氣心志也相同 要與我對敵獸心不軌進 北風之中看守誓保龍王 天黑不安擔心有妖獸影縱 戰鬥細節出招每次不同 情形如受控 寧讓戰事結束 讓我衝 捲起暗浪中...

道教和佛教,佛教和道教的關係

佛教是bai和平的宗教,不報仇。五戒十du善講 不殺生 zhi不殺人 不dao 偷盜,不邪淫 不搞 內夫妻以容外的邪淫 不妄語,不惡口 不罵人不說粗話 不綺語,不兩舌 不說挑撥離間的話 不貪,不嗔,不痴,不自私自利。一切眾生過去輪迴中都做過我們的爸爸媽媽。一切眾生都是如母眾生。雖然今天不認識,如果有...

龍王的兒子分別叫什麼?有什麼作用的

龍的九子在人間 在我國的世俗中,儘管龍是最高權威的象徵。但是,龍有九個兒子都不成氣。民間對它們兄弟九個有著種種傳說。比如 一龍 九龍下凡 龍生九子不成龍,打下凡間受人用 神州大地分九把一個州 傳說,黃帝 後,龍的九個兒子被老龍打入人間,不許他們再回天宮。從此,九條龍子再也沒有 那麼,它們兄弟九個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