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對生產者配置有什麼影響

2022-10-08 01:25:30 字數 5369 閱讀 8310

1樓:恭月禕

缺水造成的災難一般表現為旱災。旱災指因氣候嚴酷或不正常的乾旱而形成的氣象災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減產或歉收從而帶來糧食問題,甚至引發饑荒。

同時,旱災亦可令人類及動物因缺乏足夠的飲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災後則容易發生蝗災,進而引發更嚴重的饑荒,導致社會動盪。

旱災在世界範圍內有普遍性。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次旱災,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圍—些國家發生的大旱,遍及34個國家,近一億人口遭受飢餓的威脅。據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2023年初的埃及大饑荒、2023年的印度大饑荒和2023年的中國大饑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本世紀內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有3次,颱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2023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2023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難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202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饑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202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死亡350萬人。

1968—202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

2樓:在青雲譜刷卡的藍鯨

要看是生產什麼,如果是食品類的話就是關鍵因素了,如果是跟水沒有很大關係的行業的話就沒有多大影響。

對於不是缺水的地方,節約用水有用嗎?

3樓:樑夢容

首先,我們必須先明確「節水」的範圍。節水可以分為工業、農業、生活這幾個方面。工業用水在我國 城市用水量 中工業用水量佔60%~65%。

由於工業原材料的限制和歷史因素,很多工業基地不僅不在水資源富足的地區,反而在水資源相當缺乏的地區。工業發展要求生產者不斷改進工藝節約用水,否則水會成為成本中很大的一部分。此外,配套的一系列廢水處理技術都要有相應的保障。

農業用水也要消耗很多水。老式的灌溉採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僅浪費水,而且會沖掉土壤中的營養物質,浪費肥料,導致需要更多的施肥,引發下游河流富營養化等多種問題。農業節水不僅僅是從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角度考慮,也是從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

生活用水,與前兩者相比消耗的總水量是比較小的,但生活用水的水質要求更高。自來水的生產必須先擇水源,然後經過一系列處理,方能輸送到居民家中。水源地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那絕對是命脈般的存在。

中國人口密度大,適合做自來水的水源並不豐富。地下水也不能抽取過量,否則地底空洞,容易導致地面下陷。接下來說說資源對於節水的影響在一些水資源比較充足的國家,並無「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

比如英國,只宣傳節約用電,沒見過宣傳節約用水的。資源充足確實會給人資源無需節約的想法。從工業、農業的角度來說,資源的使用方式要儘量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某一原材料容易獲得,就可多使用,以換取昂貴材料的節約。

在生產方面,如果當地水資源豐富,是否需要研究節水工藝取決於汙水處理時的成本消耗。對於生活用水,其實沒什麼可自主決定的地方。看看英國倫敦的生活就知道了:

購買一些已經處理好可以直接放到鍋裡煮的東西,按照說明書上的說明加入相應的水進行烹製。上廁所後馬桶自己知道衝多少水。地板是地毯,用吸塵器吸,無需用水清潔。

衣服丟到洗衣機裡,洗衣機知道用多少水。洗碗丟到洗碗機裡面,洗碗機知道用多少水。自己控制的也就是一天喝多少水和洗澡用多少水了。

「節約用水」的描述的真實意思,其實是「減少需處理的汙水的排放量」。而不是「使用更少的水」。但使用更少的水,是達成減少汙水排放量的最有效手段。

汙水究竟處理到什麼程度進行排放,這也是在當前經濟和長遠經濟之下做出的權衡。只要產生汙水,總要有處理的費用或者對環境破壞造成的長期利益損害。所以少產生點汙水也降低損害的好辦法。採納哦

地球上由缺水造成的災難有那些?

4樓:

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颱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5樓:幼稚的提問

地球上由缺水造成的災難有高溫乾旱、河水斷流,莊稼顆粒無收、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巨大的限制、養殖業全面萎縮或破產、森林大面積自燃、自然生態嚴重失調、沙塵暴頻繁發生、土地荒漠化高速發展、瘟疫大面積爆發、野生動植物滅絕、人類活動迅速消失或大範圍的減少、各種自然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大規模的戰爭爆發、優秀的文化遺產遺忘或消失、地球文明萎縮或不復存在等等這些都是因為缺水或水資源嚴重短缺造成的。

6樓:若野小巫報看報

水滋養了人類,但人類又面臨水環境帶來的生存安全的嚴重危機。聯合國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20世紀全世界總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多。全世界淡水總消耗量年增長率為2.

5%,比人口增長率高出1倍。到2023年,全球人均年可用水量將減少1/3。最新資料顯示,到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個國家缺水(包括中國),26個國家嚴重缺水,40%的人口遭受缺水之苦,每年有2500萬人因水汙染而死亡,有10億人喝不到乾淨的飲用水。

縱觀全球水事形勢,除了電視、文字常見的中東水荒和非洲水貴如油的訊息外,原本水資源充足的南亞、巴西、中美洲鬧水荒,東歐、美國、日本出現水資源短缺,就連地廣人稀的加拿大、俄羅斯也出現了水危機。地球因缺水而煩躁不安了。淡水供求問題已成為全球國際關係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並引發熱點問題。

除了缺水,洪水為害就更令人觸目驚心!還有水汙染問題,亦令人痛心、憂心!

世界如此,我國又怎樣呢?總體看,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同時也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98大洪」,南北成災,險象環生,其害歷歷在目;我國北方經常持續乾旱,南方時發「伏旱」,農業每年遭受旱災面積達2000萬km2,有300多個城市因缺水而影響的工業產值每年達1000多億元。

青海也不例外,山洪、旱災每年出現。可見,洪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乾旱是困擾國民發展生存中無法趨散的魔影。

水之為患,水之為利。而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在生命意義上終歸離不開水!在人類文明史中,人類對水的認識是在依賴親近、開發利用、避害治理中逐漸深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水不只養育了人類,她更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之門,從中國傳說的「大禹治水」到西方神話「諾亞方舟」,東西方源頭文化無不與水有關,並閃耀著人類理性的光芒。

水比金珍貴,又凶猛於虎,到底應怎樣與水相處?人類在實踐求索,科學家在總結**,政治家在思索解疑!在歷經了無數的進退悲喜之後,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面對水的威脅,暫且擱置一切政治成見而達成共識,在2023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上,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世界各國在同一天舉行相關活動,廣泛宣傳水資源的重要意義,目的在於喚起公眾關心水、愛惜水和保護水的意識。

我國將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定為「中國水周」。人們在關於水的共同思考和求索中,對人與水兩者關係的認識也與時俱進,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人水和諧」,足見認識的深邃。

人水和諧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社會可持續發展。

當然,今天的和諧不是要恢復工業社會之前原生狀態的自然和諧,而是要揹負起歷史責任,面向未來負責,減輕或消除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社會以來,帶給自然環境的壓力和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及負面影響,追求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的協調統一,使經濟、生態、社會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滿足後代人的需求能力構成危害。人水和諧只是人類與大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一個側面。

我國要達到人水和諧,就要認識到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就要從防止水對人類的侵害,轉變為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就要從重點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轉變為在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意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就要從無節制的開源趨利、以需定供轉變為以供定需,按水資源狀況確定國民經濟發展佈局和規劃,建立節水型社會;就要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轉變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利用。

只有在觀念上和行動上實現以上轉變,才能在治水工作上正確把握和較好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才能在人水和諧相處中,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遵從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體現人類治水的哲學思辨魅力。

所以,我們的治水方略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是科學的治水觀,是以人水和諧促進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也是現代水利的靈魂!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對自然的關照

政治:缺水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7樓:匿名使用者

水是重要的經濟資源,資源短缺會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水資源短缺,導致資源配置失衡,市場失靈,社會混亂,影響居民生活,社會不穩定。

工業,農業部門及生活缺水怎麼辦?會發生什麼情況?

8樓:豆子字

工業:冶金,製造,化工都會停滯

農業:基礎農業生產受阻

生活:飲水、清潔受到極大阻遏

未來全球缺水的情況如果發生,人類該怎樣應對?

9樓:jio得不行

水如此重要,但並非人人都理解她的珍貴。過去由於認識上的侷限,人們視水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這實屬誤導。科學表明,地球表面雖然有71%的面積被水覆蓋,但其中海洋鹹水佔了97.

5%。除去地球兩極冰山,人類容易利用的談水只是地球總水量的0.2%。

世界如此,我國又怎樣呢?總體看,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同時也是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98大洪」,南北成災,險象環生,其害歷歷在目;我國北方經常持續乾旱,南方時發「伏旱」,農業每年遭受旱災面積達2000萬km2,有300多個城市因缺水而影響的工業產值每年達1000多億元。

青海也不例外,山洪、旱災每年出現。可見,洪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乾旱是困擾國民發展生存中無法趨散的魔影。

水之為患,水之為利。而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在生命意義上終歸離不開水!在人類文明史中,人類對水的認識是在依賴親近、開發利用、避害治理中逐漸深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水不只養育了人類,她更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之門,從中國傳說的「大禹治水」到西方神話「諾亞方舟」,東西方源頭文化無不與水有關,並閃耀著人類理性的光芒。

我國要達到人水和諧,就要認識到淡水資源是有限的;就要從防止水對人類的侵害,轉變為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就要從重點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轉變為在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意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就要從無節制的開源趨利、以需定供轉變為以供定需,按水資源狀況確定國民經濟發展佈局和規劃,建立節水型社會;就要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轉變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可持續利用。只有在觀念上和行動上實現以上轉變,才能在治水工作上正確把握和較好處理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才能在人水和諧相處中,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遵從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體現人類治水的哲學思辨魅力。

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生產者和消費 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係,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生產內者與消容費者之間的關係說到底是 捕食 的關係,他們相互交叉形成了 食物網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捕食 競爭 寄生和合作等,其中食物鏈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吃與被吃而建立起來的。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吃與被吃這...

動物中有生產者嗎,自然界中有什麼生產者 什麼指動物的

有啊,比如蜜蜂群落中的工蜂,都是生產者。通俗的講,消費者指的是不能自己利用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生物,大多數是指動物,但是也不絕對,植物中的菟絲子常被列為消費者,值得一提的是 上面說到的豬籠草,我們可以看到,豬籠草是綠色的,這意味著他可以自己製造有機物,另有科學研究表明,有時豬籠草不蠅是為了獲取蠅的某些...

價格變動如何影響生產,價格變動對生產有何影響

1 調節生產規模。2 提高勞動生產率。3 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的產品。就空調而言,上升,廠商增加產出,下降,廠家減少產出 為了更大的獲得利潤,廠商會想方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 1.調節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變動對生產的影響。3.實際上就是要充分發揮價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