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於心,出自那裡。

2022-12-30 20:35:20 字數 2770 閱讀 1159

1樓:姸貓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貞。」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君子在獨處時,即使別人看不見、聽不見,也要謹慎不苟,不做違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負自由複製。

註釋:1.君子慎獨的意思是:上天支配萬物執行的原理叫作規律,遵頁內查詢確的原則,修習正確的原則便是教有。

2.」懼獨」既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也是經過長期修 養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活動,無人監管,有多種做壞事的可能並且不會被發覺的時候,仍然能堅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

3.不欺暗空意思是:心誠,就是不自欺。

4.卑以自牧:為人謙虛,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

2樓:小黑馬看娛樂

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君子在獨處時,即使別人看不見、聽不見,也要謹慎不苟,不做違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負良知,不欺內心。

這其實講的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品格,身為一個君子要言行合一,不管是在人前人後都要保持高尚的品格,哪怕沒人看見也不能放鬆自己。

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最早的時候君子這個詞是專指君王的兒子,地位崇高。之後詞義演變,開始有了德行方面的專指,歷代文人墨客紛紛以君子來自稱勉勵。

慎獨:在獨處中謹慎不苟。指的就是自己日常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更應該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

暗室:出自《梁書·武帝紀下》:「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恆理衣冠。」指幽暗的內室,特別是指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自己獨處的地方。

卑:最早見於甲骨文,古字形像手持器械的樣子。它的本意指的是身份地位地下,引申為人格等低劣,而由低劣又引申成位置低。之後人們用以自謙,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

自牧:自我修養。《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中庸》本身是《禮記》中的篇章,是論述人生修養的一部哲學著作,原屬於《禮記》第三十一篇。

《中庸》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宋代學者將其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

《中庸》的主題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這被稱為道德的最高標準,認為「至誠至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元之後,《中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讀數目,對固定的教育和處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歷代儒家思想都對《中庸》大為推崇,很多名家都有關於其的註釋,比如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等。

總體來說,古人對於道德品質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他們時刻都在警醒自己,努力做一個表裡如一的謙謙君子。今天很多的思想行為還是從這些經典的思想傳承下來的,現代人對於君子這個詞的推崇程度依然很高,這是中國曆代文人的最高道德標準。

3樓:慶帥考研老師

君子在獨處時,即使別人看不見、聽不見,也要謹慎不苟,不做違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負良知,不欺內心。

4樓:無為頑童

德才兼備的人即使獨自一人也小心謹慎,即使在黑暗的屋子裡,也不做欺騙人的事。(德才兼備的人)謙卑的約束自己,從不做欺騙自己良心的事。

5樓:臘九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的意思:君子在獨處時,即使別人看不見、聽不見,也要謹慎不苟,不做違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負良知,不欺內心。

君子慎獨下一句是什麼 君子慎獨

6樓:南啵兔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慎,是謹慎自律,獨,是獨處,沒有別人在旁。

君子慎獨:君子的境界,在沒有旁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做到約束自己的行為,謹慎行事。

此話出自《禮記。中庸》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謹慎檢點,不敢疏忽,在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恐懼害怕,不敢怠惰。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見到隱藏著的事端,我的心裡已顯著第體察到了。

當細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覺的時候,我的心中已顯現出來了。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更加要謹慎小心,不使不正當的慾望潛滋增長。

7樓:暴走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 卑以自牧。

8樓:風化成綿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宇心,這句話出自於《禮記。中庸》

克己慎獨守心明性出自**?

9樓:修勾修勾很可愛

完整為:克己,慎獨,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出自《禮記中庸》。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貞,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養天地浩然正氣,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獨,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意思是君子在獨處時,即使別人看不見、聽不見,也要謹慎不苟,不做違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負良知,不欺內心,納百川,嚴於律己。

對慎獨的解讀:

慎獨表明的是一種人生態度,表裡如一;彰顯的是一種人生境界,襟懷坦白。我國歷史上湧現出許多秉持這一操守的君子:如東漢楊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獨拒禮;三國時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宋代袁採「處世當無愧於心」;元代許衡不食無主之梨,只因「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葉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慎獨自律、追求道德完善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