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民生無小事
意思是:隨著時代不斷改變,通達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於死板,而產生厭倦的心思,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出自戰國孔子後學《易傳·繫辭下》。
節選原文: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譯文:神農氏死後,黃帝、堯、舜氏興起,隨著時代不斷改變,通達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於死板而產生厭倦的心思,讓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易學的道理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能通達,則能恆久。能循此變通的原則,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當然吉無不利了。
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於垂拱而治,無為而成,是取象於乾坤兩卦的現象。
2樓:沽酒人家
《周易》中有「使民不倦,使民宜之」之理。《周易》位於群經之首,按照順序,查詢君民關係,理當從《周易》開始。《周易·繫辭下》記載的第一位君王是包犧氏,第二位君王是神農氏,第三君王是黃帝,黃帝之後是堯、舜。
「使民不倦,使民宜之」之理出現在黃帝、堯、舜的名字之後,完整的意思是這樣的:「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在這裡,「民倦不倦」、「民宜不宜」是黃帝、堯、舜能不能擔任領袖之職的前提與基礎。
黃帝時代的領袖人物的產生,所重視的不是血統,而是實際貢獻。君民之間的關係,不是人民如何忠於君王,而是君王處處、時時、事事留心民意,以便「使民不倦,使民宜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泰伯第八》中沒頭沒尾地記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沒有半點生命力與自信心的統治者或**採用,因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擺弄;後者則是政權初興之時勃發生命力的自信之語。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智商必須是大體相當的,否則這政權難以持久。孔子是倡導「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飯的文人,我相信,後者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個人認為正解——
【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4樓:曉澀
這兩天睡覺前翻翻論語,讀到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傳統的理解就是,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說的,(前面寫了「子曰」)
從現在的思想看,估計很多人都會抨擊這個觀點。然後有衛道者改句讀,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什麼的。我自己感覺啊,根本用不著替老夫子開脫。我自己是越來越感到很多情況下真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很多事情去花時間跟當事人解釋清楚未必是件好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截然相反: 翻譯過來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隨便使喚,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原因。你看看孔子。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理解?
「利,成德之修也」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以易經來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澧,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何謂利?我們為什麼說其利斷金,而不是其力斷金呢?o(∩_o~易經所說:
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那麼,白話說對一切觀念的表達,都先注重事物情狀變化之道,因而都以對比的兩方來呈顯意義,並由之以掌握智慧,而能施用於人民的事務之中,並且能因吉凶進退失得的掌握,也有保於己身出處之利,可以說落實在人際互動之際的具體情境中掌握變化與應機而仍堅守在君子成德之教上的人生哲學的義理建構。
希望對你有幫助,要看完哦。
有問題再m我吧。
如果滿意的話點下小手給個贊同吧哈哈。
★糕調★點心屋。
7樓:問茶
大致意思應該是與人便利,是成為有德之人的必然修養~~~大致是這意思吧,後面一句還好,就那利字不好說,我也是看了另一句論語在想這兩句的「利」字是不是相同的釋義,下面就是我看到的那句: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求一句文言文翻譯!
8樓:紅路放逐
這句話意思是,人一生可以不乘牛馬(或是牛馬拉的車)嗎?而乘牛馬車可以不用落馬首,穿牛鼻嗎?牛馬本性是為人所乘服,所以穿落牛馬,是天命之故(也就是說是牛馬本性中的必然)而這既是天命,雖然是人為的,但也不過是天命藉助人為來表現而已。
這是郭象的《莊子 秋水》注。
莊子 秋水中有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意思是什麼?
9樓:可愛的康康哥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意思是以融會貫通神明的德性,參贊天地的化育,以比類萬物的情狀。
「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出自《周易·繫辭下》,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
全文(節選)如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譯文如下:古時包犧氏的治理天下,上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現象,下則觀察大地高下卑顯種種的法則,又觀察鳥獸羽毛的文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就取象於人的一身,遠的就取象於宇宙萬物,於是創作出八卦,以融會貫通神明的德性,參贊天地的化育,以比類萬物的情狀。
手持不倦的意思???
10樓:奇聞捕手
手裡拿著,不疲倦。
的意思。另外你覺得這句話通順不?
如果覺得通順,請點選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