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是什麼意思

2023-03-05 04:50:09 字數 3834 閱讀 4660

1樓:匿名使用者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放流,是發遣。迸,是驅逐的意思。四夷,是四方夷狄之地。

唯有仁德的人才會流放他們,驅逐這種嫉賢妒能的人到四夷之地,不與他們同住於國中。這就是說:「唯有仁人能愛護人,才能懲罰惡人。」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2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3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一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是什麼?

歷史與文學

4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和歷史關係是深遠而複雜的,文學歷史觀是文藝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重主觀和傾向客觀構成了文學、歷史的重要區別。文學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精神文化性顯示文學在對歷史的關注中,更注重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揭示,文學的"歷史迴歸"應是價值的迴歸、精神的迴歸和人文關懷的迴歸。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史二者共同擁有「人學」內涵,即歷史是人的歷史,而文學從來都是「人學」,自古都有「文史不分」的傳統。在西方,亞里士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別在於描寫可以發生的事,敘述已發生的事,我國明清時期的金聖嘆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說明了二者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與文學既有聯絡,又各有千秋。歷史注重於實際,記錄過去發生的事情;文學則更注重於素養,有更高的觀賞價值。

6樓:仍代巧侍航

文史自古不分家,本來最能體會到這一點。。。

文學以歷史為背景,歷史承載著文學的發展。

歷史和文學

7樓:匿名使用者

萬曆十五年。

二十四史魯迅。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和文學實質上都是人學,不是科學,有相通之處,但更有差別,這是個哲學問題,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你慢慢研究吧!

1、司馬遷 《史記》 不管研究歷史還是文學,不得不讀的書;

2、錢穆 《國史大綱》 很通俗,很經典。歷史為主。

3、巴巴拉·w·塔夫脫(美) 《實踐歷史》 有點難度,但是很有用,很能體現作者的歷史思想;

4.姚雪垠 《李自成》 很文學的歷史**;

5.《史學概論》 有很多版本的,萬變不離其宗,內容差不多,相當有難度;

不管你研究什麼,書只是工具,尤其不能書上寫什麼就篤信什麼,那就不叫研究了,沒有人因為看的書多而成為學者,要從中看出作者的思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才是研究的目的和真正意義。

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9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於歷史,但是又經過了深加工(誇張,杜撰,想象),所以又高於歷史。

10樓:陽城幹部

文學要有歷史內容,歷史需要文學裝點……

歷史文學

11樓:聽大胖的話

這裡有史記的故事翻譯。

歷史,文學

12樓:捻花和尚

韓林兒的父親叫韓山童,號稱為宋徽宗8世孫。當時被推為明王。他沒有國號,因為當時只稱王,尚未建國。

而韓林兒就不一樣,被劉福通找到後,於亳州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

13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末年,韓林兒的父親韓山童傳言,說:「天下正當大亂之時,彌勒佛將降臨於世。」黃河以南、江、淮之間的很多百姓都相信他的話。

潁州人劉福通與其同夥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也宣揚「:韓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世孫,應當掌管中原。」於是殺白馬黑牛,對天地發誓,圖謀起兵,並決定以紅巾為號。

至正十一年(2023年)五月,事情洩露,劉福通等人急速進入潁州,起兵造反,而韓山童卻被元朝官吏拘捕處死。韓林兒與其母楊氏則逃至武安山中。劉福通佔據朱皋,攻克羅山、上蔡、真陽、確山,攻打葉、舞陽,攻陷汝寧、光、息,部眾增至十多萬,元兵已不能抵擋。

當時徐壽輝等在蘄、黃起兵,布王。

三、孟海馬等在湘、漢起兵,芝麻李在豐、沛起兵,而郭子興也佔據濠州響應。當時都稱他們為「紅軍」,也稱「香軍」。[3]至正十五年(2023年)二月,劉福通到處尋找韓林兒,最後在碭山夾河找到了他,並將他迎至亳州,韓林兒於是在亳州登基稱帝,又號小明王,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

拆除鹿邑太清宮的木材,在亳州修建宮闕。尊奉楊氏為皇太后,任命杜遵道、盛文鬱為丞相,劉福通、羅文素為平章政事,劉六為樞密院事。 只是託宋的名義收買人心。

為什麼文學歷史 15

14樓:匿名使用者

你想表達什麼什麼意思。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與人相處中的忌諱,那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出自 孟子 離婁上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忌的意思 忌諱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最應切忌的,就在於喜歡當別人的教師,不謙虛,自以為是。人之忌在好為人師的忌是什麼意思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的忌 是忌諱的意思,自以為是去教訓別人就會引起人的反感,久而久之就成了孤家寡人...

為什麼說拉薩成為人們心中的神祕之地,神聖之地,幸福之地

我個人的理解是,說它是神祕之地是因為這裡很多沒有開發的地方,甚至還有像可可西里這樣的無人區,令人嚮往,充滿了一種神祕感。而神聖之地,我覺得首先跟宗教還有海拔有關。幸福之地,我認為,是因為拉薩的生活節奏慢,天黑晚,天亮也晚,雖然氣候也會多變,但秋裝總是可以的,所以會讓人產生幸福感。只是個人理解。huj...

有的同學認為 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人類是大自然的主宰者 這種看法正確嗎

解 這種看法不正確。理由 中華上下5000年,昔至今,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也不斷變化。所以人類確實是 靈,卻不是主宰,自然依舊是強大的。中華上下5000年,昔至今,人類改造環境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也不斷變化。所以人類確實是 靈,卻不是主宰,自然依舊是強大的。我們不過是在城市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