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比喻誰惹得麻煩就需要誰去解決。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請注意這裡的「系」的讀音,讀作xì。「系」的意思是把鈴鐺用繩索栓起來,掛在老虎脖子上。從語義的時間先後來看,「系」的「栓縛、掛」義古已有之,而讀jì的「打結」字義,是晚於宋代才出現的。
)這句成語源自一個叫法燈的和尚。據明代瞿汝稷所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金陵清涼寺(既今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主持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
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
」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讚揚了他。 後來這句話就被以解鈴還需繫鈴人的成語流傳下來。
2樓:曾經一片綠
誰辦的事情還找誰。
解鈴還須繫鈴人下一句是什麼?
3樓:棠萼愛教育
心病還須心藥醫:
【拼音】[xīn bìng hái xūxīn yào yī]
【解釋】心病還須心藥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心裡受傷了,要找到受傷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心裡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近義詞】心病還須心上醫。
心病還須心藥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心裡受傷了,要找到受傷的原因,並對症下藥。
《紅樓夢》第90回有句詩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須繫鈴人。」思想上的毛病,要用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去醫治,誰做的事要由誰來了結。
心病,多因為心胸狹窄、過分固執所致,正所謂「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精於岐黃之術,會辨病治病,也會對病人施以精神**。
他給患頭風的老人朗讀詩詞,使之在美妙的藝術享受中消除病痛:「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芳芷輩,吾讀詩罷自醒然。」
明代施耐庵不光**寫得好,也擅長行醫。有位顧公子精神恍惚,老說「五月豔陽天,五月豔陽天」,用藥也不見效,施耐庵便應道:「三星白蘭地」。
顧公子披衣坐起,說:「敢問先生,這『山石巖前古木松,此木即柴』呢?」
施耐庵沉吟道:「白水泉中月日明,三日是晶。」顧公子聽罷喜出望外,原來他的心病是未婚妻擬了兩句上聯,求下聯,答不出婚事可能告吹,這件事差點把那公子好生為難。
思想上有病的人,往往要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
傳說三國時,有位尊夫人吃「八珍糕」,嚥下—個棗核,卻疑心吃了死蒼蠅,病情日重,請華佗醫治。
華佗說,「吃了我的藥會把蒼蠅吐出來。」當丫環給尊夫人送藥時,華佗暗中把—只死蒼蠅放在痰盂裡,不時,尊夫人藥性發作嘔吐,丫環發現痰盂裡有隻死蒼蠅端給夫人看,夫人立時寬了心,病全好了。
½âáåè뻹ðëïµáåèëïâò»¾äêçê²ã´£¿
解鈴人還需繫鈴人,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解鈴還需繫鈴人是一句諺語,讀音為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用來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出自《中國撰述史傳部禪宗-指月錄-,明-瞿汝稷》
原文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
」眾無對。法燈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
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譯文金陵地方有個清涼泰欽泰欽法燈禪師,他活著的時候,性情豪放不羈,終日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做,眾人都輕視他,只有法眼一個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
這時泰欽法燈禪師剛好來到,法眼就把剛才提出的問題再問泰欽法燈禪師,他回答說:「在老虎脖子綁鈴的那個人能解得鈴」。法眼見法燈禪師回答得好,便就這件事教育眾人:
「你們是不能小看他的」。
近義詞:心病還須心藥醫。
【拼音】xīn bìng hái xūxīn yào yī
【解釋】字面的意思是心裡受傷了,要找到受傷的原因,並對症下藥。比如你相愛多年的男友找第三者,你氣憤下一病不起。這種病就是心病,外部藥物沒用。只有心藥才行。
5樓:匿名使用者
【文字】解鈴還需繫鈴人。
【拼音】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釋義】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示例】魯迅《兩地書·六十九》:「所以這回伏園回來,我仍要他將事情弄清楚。」
【同義詞】解鈴繫鈴、心病還須心藥醫。
6樓:小饅頭嬉戲
釋義: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7樓:培訓找厚學網
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8樓:匿名使用者
誰出的問題或者題目還是需要他去解開。
解鈴還須繫鈴人的故事的白話文
金陵地方有個清涼泰欽法燈禪師,他在與眾人生活的日子裡,性情豪放回不羈,終答日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做,眾人都輕視他,只有法眼一個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問眾人 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能回答得出。這時泰欽法燈禪師剛好來到,法眼就把剛才提出的問題再問泰欽法燈禪師,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