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還個成語現在常在什麼情況下使用

2021-03-03 20:41:40 字數 7160 閱讀 2530

1樓:匿名使用者

使用語境:

重在鼓足bai幹勁;趁熱du打鐵;多用來形zhi容戰鬥時振dao奮精神;鼓足幹勁;勇往直前版。

一鼓作氣

【拼權音】:yī gǔ zuò qì

【解 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 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示 例】: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成語有幾種**? 5

2樓:四夕

一.**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於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臥薪嚐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莊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3樓:帖菲支琬

成語的**

成語是漢語之瑰寶,詞語之精華,文化之結晶。

從**看,不少成語是由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或歷史故事「濃縮」而成的。

而這些就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由這些「珍品」濃縮而成的成語,就像顆顆珍珠,熠熠閃光。

如出自寓言的成語:狐假虎威、東施效顰、愚公移山等。這些成語。

再如出自神話傳說的成語:開天闢地、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這些成語往往反映某種精神,使人受到鼓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一鼓作氣、臥薪嚐膽、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有些是歷史事件的概括,有些是歷史人物言行的記錄,總能引人深思。

還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語,大多來自古代的作品,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由這些「名篇」錘鍊出的成語,往往是作品的精華所在。如儒家經典《論語》一書產生的成語,收到《成語探源辭典》中的有166條。

這些成語,有的就是《論語》中的原文,如學而不厭;有的把較長的句子精簡壓縮,變成成語,如患得患失;還有的是把出處不同,而意思相關的詞語合在一起,構成成語,如屏氣凝神。還有其他方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其結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華部分。

4樓:匿名使用者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擷取或改易歷史裡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這裡先舉幾個由歷史事實而來的成語:

(a)完璧歸趙《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候,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一塊璧玉,秦國的國君昭王寫信給趙王,說他願意給趙王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玉,趙國比秦國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話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到秦國去處理這件事。

他臨走的時候說\'如果秦國把十五座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玉給秦國,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絲毫無缺地歸回趙國《(史記》的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玉獻給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並沒有真給趙國十五座城的意思,於是很機智地編造理由,從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來,偷偷地讓隨從人員送回趙國。後來人們用\'完璧歸趙\'這四個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動地歸還物主。

這四個字也就成了成語。

(b)擢髮難數《史記.範睢列傳》記載:戰國時候,秦國的宰相範睢(魏人)責問他的仇人魏國的中大夫須賈說:

\'你知道你的罪過有多少嗎?\'須賈說:\'拔我一根頭髮記載我一件罪過,頭髮還不夠用的。

\'(《史記》的原文是\'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後來就用\'擢髮難數\'比喻罪惡之多,數不勝數。\'擢髮難數\'也就成為成語了。

以上這兩個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完璧歸趙\'\'擢髮難數\'都是截用或改易史書中文句而成的。這種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數量不很多。成語中的\'投筆從戎\'\'退避三舍\'\'脣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現在舉幾個例子,並說明它們的**。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畫家叫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後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它來稱讚處理事情很有定見有把握的人。

(b)滿城風雨宋朝謝無逸嘗問潘大臨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臨寫給他一封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

昨天清閒地躺著,聽到樹林子裡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牆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於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後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到處議論。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來的成語。

(3)寓言傳說

古書裡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語的**。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現在舉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a)杞人憂天《列子·天瑞》說:\'周朝時候,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崩地墜,自身無處寄託,因此連睡覺吃飯都沒有心思了。\'後來就把\'杞人憂天\'用為成語,比喻毫無必要的憂慮。

(b)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走路(趙國人善於走路)。他沒有把本領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隻手爬著回家。

\'後來把\'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

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隻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也有這個故事。

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鍾\'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裡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於《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裡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

醉翁的心思並不在飲酒上,而在於賞玩這裡的山水。後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後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於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裡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於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上更加提高,更為擴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裡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為那是引語。

可是如果後來時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後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裡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後人從這兩句話裡,取出\'捨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裡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

)後人從這幾句話裡摘出

成語在**淺探

\'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恆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

(c)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篇裡有一句話是:\'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

楊子極端自私,即使從他身上取下一根細微的毛髮就能夠有利於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幹的。)後人把這句話裡的\'拔一毛不為\'改成\'一毛不拔\'四個字,作為成語,形容極端自私和非常吝嗇的人。

(d)近水樓臺宋朝蘇麟有兩句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後來截用\'近水樓臺\'四個字為成語,比喻在條件便利的情況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處。

成語裡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長\'\'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也比較大。

(6)人民群眾用過的精煉片語

談到成語的**,人們總會先想到上邊所說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裡邊佔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現在已經找不到真正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絕大部分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

例如:\'大海撈針\'\'指桑罵槐\'\'另起爐灶\'\'三三兩兩\'\'大刀闊斧\'\'囫圇吞棗\'等等。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而且不僅使用於書面上,也使用於口語中,甚至很早就使用於口語中。

如果有人在古書中看到了這類成語,認為某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作者,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見於宋人語錄裡邊的一些成語,見於元人雜劇裡邊的一些成語,未必就是產生於宋朝或元朝,可能都還早。

(7)諺語俗語

有些成語,在兩三千年之前就已經被人們寫在書裡。雖然用的是文言,看起來很典雅,其實本來是群眾口頭中使用的諺語或俗語。例如,\'亡羊補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為什麼知道這些成語本來是諺語或俗語呢?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書裡邊已經說了。如:

《戰國策·楚策》說:\'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意思是:養在羊圈裡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免得別的羊再跑掉,也還不算晚。)曹丕《典論·**》說:

\'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語說,家裡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當\'或\'當做\'。

)《史記·白起王剪傳》說:\'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

實則有些來自諺語或俗語的成語,在古書上,也還有並不一定標明是\'里語\'\'鄙語\'的。

另外還有些諺語和俗語,從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語那樣整齊典雅,很明顯是人民大眾的口語。可是因為它們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因此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也成了成語。

例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鬥\'\'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8)外來的成語

我們使用的成語,也有來自外國的。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候,我國翻譯了不少流行於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裡邊的語句和典故,不少從早就成了我國的成語。

例如:\'一塵不染\'\'現身說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議\'\'不即不離\'\'回頭是岸\'皆是。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煉語句,有的也就變成了我國人使用的成語。

例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拿原則來做交易\'\'按勞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語

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片語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改變。但是有時候為了表達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換一兩個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這種改造的成語,表達的效果往往比較強,因為把成語改了一兩個字,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這種辦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極則反\'這個成語出於《鶡冠子·環流篇》。意思是事物發展到極點,一定要轉到它的反面。

後代有人把它改為\'物極必反\',就覺得更為肯定有力。南北朝時,北周有名的文學家瘐信作《哀江南賦》就把這的成語改為\'物極不反\',表達他那無可奈何的憤慨情緒。又如\'事半功倍\'這個成語,出於《孟子·公孫丑》,意思是說用力小而效果大。

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裡的\'半\'\'倍\'兩個字的位置一換,改為\'事倍功半\',來說明工作費勁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比較少。現在我們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識的錯誤性和侷限性,顯露得很清楚。

因此把成語加以改造而表達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較多了。例如\'把\'欲速則不達\'改為\'欲速必達\';把\'一舉兩得\'改為\'一舉三得\'\'一舉多得\';把\'一箭雙鵰\'改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難而退\'改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已經改變了。生活在新社會不同於生活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舊的清規戒律,已經不能拘束我們了,有一部分舊成語的內容,顯然不適合於今天的社會。

譬如具有共產主義風格,敢於蔑視困難,敢於勝利的人們,絕不會\'知難而退\'。新成語\'知難而進\'的產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化消極為積極,同時也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大都是兩三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或陸續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演進,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意識的成語,就自然會不斷地陸續地產生。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就產生了許許多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陳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爭 力爭上游 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 修舊利廢 上山下鄉

勤學苦練 只爭朝夕 化廢為寶

比學趕幫超 全國一盤棋

等等。同時,也產生了少量具有批評性的新成語,例如:\'縮手縮腳\'、\'少慢差費\'。

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含有積極意義。所以產生以後,立刻就不脛而走,為各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用。

一鼓作氣是什麼詞語,一鼓作氣還有哪些成語

成語 一鼓作氣 注音 y g zu q 出處 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竭盡了。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一往直前。一鼓作氣還有哪些成語...

一鼓作氣還有哪些成語,一鼓作氣那的成語還有哪些

一鼓,第一次擊鼓 作,振作 氣,勇氣。原指作戰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 第四十八回。聞一多 時代的鼓手 我們得 來渡危機,完成大業。一鼓作氣近義詞一氣呵成 趁熱...

與一鼓作氣連用的成語,一鼓作氣相近的成語

成語中的數字運用很多,如一鼓作氣 百廢俱興。非整數也進入了成語,如半途而廢 半壁江山。還有兩個成語 一舉兩得 一箭雙鵰。兩 和 雙 是數字 2 的不同表示法。多數成語都是由四個文字組成的,數目字有時還被 連用 如五光十色 三頭六臂。也有成語純粹由數目字組成,如三三兩兩 一五一十。一鼓作氣相近的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