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2021-03-04 02:45:11 字數 2375 閱讀 4255

1樓:地獄死使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內

可也。」容

【註釋】

季氏富於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

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

益:增加。

【譯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

【評析】

魯國的三家曾於公元前562年將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奴隸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並用封建的剝削方式取代了奴隸制的剝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於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來。

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積斂錢財,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氣,表示不承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而且讓其他學生打著鼓去聲討冉求。

閱讀文字,完成題目。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2樓:你瑪的

反對/鳴鼓而攻之。季氏富於周公,這已經是越禮的表現了,冉有不但沒有勸諫,還幫他專加重賦屬稅,搜刮民財。孔子認為冉有的做法不僅沒有盡到人臣諫正的責任,更違反了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思想。

(意對即可)

閱讀甲、乙兩則文字,完成題目。 甲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3樓:手機使用者

(1)意見:反對或讓自己的學生們鳴鼓而攻之。

原因:季氏富於周公,這已經專是越禮的表現了。冉有屬不但沒有勸諫,還幫他加重賦稅,搜刮民財;孔子認為冉有的做法不僅沒有盡到人臣諫正的責任,更違反了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思想。

(2)這樣的擇友觀很不健康/不贊成這樣的標準。孔子的擇友標準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主張以道德和學問為擇友標準,但材料中的擇友觀則沒有原則,是非不分,好壞不分,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閱讀甲、乙兩則文字,完成1——2題。 甲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4樓:血刺楠楠幫

1、意見:反對或讓自己的學生們

鳴鼓而攻之。原因:(1)季氏富於周專

公,這已經是越屬

禮的表現了。冉有不但沒有勸諫,還幫他加重賦稅,搜刮民財;(2)孔子認為冉有的做法不僅沒有盡到人臣諫正的責任,更違反了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思想。

2、這樣的擇友觀很不健康/不贊成這樣的標準。孔子的擇友標準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損矣。」孔子主張以道德和學問為擇友標準,但材料中的擇友觀則沒有原則,是非不分,好壞不分,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意思對即可)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5分)【材料一】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5樓:手機使用者

小題1:根據材料二:孔子認為君子的一切行動都要符合「禮」(「度於禮」),而「斂從其薄」即是君子應該遵守的「禮」之一。

但冉有卻為季氏「聚斂而附益之」。根據材料三:季氏作為卿大夫,屬於「百乘之家」,而《禮記》規定「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

但冉有作為季氏的家臣,充當了不光彩的「聚斂之臣」的角色。以上兩條均以「禮」言之。在捍衛「禮」的問題上,孔子是從來不含糊的,所以要對冉有生那麼大的氣。

小題2:(1)孔子反對統治階級橫徵暴斂,主張減輕百姓負擔,這是有積極意義的。(2)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諸侯,孔子認為諸侯富於大夫才符合「禮」。

孔子生氣,從根本上講是為了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

小題1:

試題分析:這類題目首先要讀懂原文,材料一翻譯過來是:「季氏比周公還要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來增加他的錢財。

孔子說:『他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材料二譯文:

「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君子的行為,應該用他的禮數來判斷。施捨的時候,會從重付出。做事的時候,會中庸而行之。

死的時候,會對自己薄葬。」材料三譯文:「諸侯,不會任用聚斂財富的臣屬。

與其有聚斂之臣,不如有盜竊財富的臣屬。」孔子認為作為人臣應盡到諫正的責任,而不能幫他加重賦稅,搜刮民財,冉求的作為完全違背了「禮」這個行為準則,因此在孔子眼中尚不如「盜臣」,孔子自然要生氣了。

小題2:

試題分析:這類題目在解答時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又要指出其消極的影響。孔子認為冉有的做法不僅沒有盡到人臣諫正的責任,更違反了為政以德,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諸侯,季氏富於周公這是越禮的表現,這種觀點實際上是維護了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這也是考生在答題時應該明確認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