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幾,十幾,二十,三十,六十,七十,**十
古代年齡稱謂:垂髫 束髮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頤 都表示
2樓:匿名使用者
1、垂髫(tiáo):3、4歲至8、9的兒童。
2、束髮:指15歲。
3、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
擴充套件資料
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比如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是因為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3樓:
垂髫bai(tiáo)——童年泛稱。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4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5樓:涼涼的涼麵
垂髫:chuí tiáo
解釋:三四歲至七歲(女)、八歲(男)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頂自然下垂的短髮)。
例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2.束髮:shù fà
解釋:成童的年齡,15至20歲
例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釋:男子20歲稱弱冠。
例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例句:《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釋: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
例句: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
6.知命:zhī mìng
解釋:五十歲的代稱。
例句:《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7.花甲:huā jiǎ
解釋:指60歲。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釋:稱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釋:**十歲。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10.期頤:qī yí
解釋:指百歲之壽的老人。
例句:《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期頤之壽,於願足乎?」
6樓:亓官永修甘鵑
不滿週歲:襁褓之年。
嬰兒:黃口。
一歲:周。
幼兒時期:孩提時期(2~3歲)。
童年時期:垂髫,總角(7歲左右),始齔之年(7,8歲)。
10歲:幼學之年。
12歲:金釵之年(女)。
13歲:豆蔻年華(女)。
15歲:及笄之年(女),束髮之年(男),志學之年(男)。
16歲:二八年華,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
20歲:弱冠之年(男),雙十年華,桃李年華(女)。
24歲:花信年華(女)。
30歲:而立之年,壯室之年。
40歲:春秋鼎盛,強仕之年,不惑之年。
50歲: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還歷之年,平頭甲子。
50歲~60歲:耆艾之年。
64歲:古瓜之年。
70歲:致仕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77歲:喜壽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之年。
90歲:耄耋之年,鮐背之年。
99歲:白壽之年。
100歲:天年,百壽之年,期頤之年。
7樓:釋然餓夢
垂髫:指幼年兒童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
的年紀及笄:女子年滿15歲
束髮:指男子成童時,15歲
弱冠等於加冠:指男子20歲
而立之年:指人30歲
不惑之年:指人40歲
知天命等於知命:指人50歲
花甲等於花甲子:指人60歲
耆艾:古以60歲為耆,50歲為艾
古稀:指人70歲
耄耋:指人**十歲
期頤:指人100歲
8樓:匿名使用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 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9樓:匿名使用者
襁褓:嬰兒
垂鬃:3~9歲
幼學:10歲
志學,束髮:15歲
弱冠:20歲
而立:30歲
不惑:40歲
知命:50歲
花甲:60歲
古稀:70歲
耄耋:指80-90歲。
期頤:百歲
10樓:匿名使用者
垂髻一3、4~8、9歲
束髮一15歲
弱冠一20歲
而立一30歲
不惑一40歲
知命一50歲
花甲一60歲
古稀一70歲
耄耋一80~90歲
期頤一百歲
11樓:匿名使用者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 70古稀 80耄耋 90期頤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知道而立是30歲。不惑時40歲。知天命是50歲。花甲是100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3樓:匿名使用者
垂髫--3-7-8歲
弱冠一20歲
不惑一40歲
花甲一60歲
14樓:匿名使用者
寸步難行不行了解一下。你自己要不然你
15樓:匿名使用者
5.10.20.30.40.50.60.70.80.100
16樓:匿名使用者
70。60。50。40。30。20。10倒著
17樓:懶散的紳士風度
坎坎坷坷看慢慢看看....*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有什麼典故來歷?
18樓:沒錢的萌娃紙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的典故介紹:
1、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
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
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3、不惑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1)謂遇事能明辨不疑。
《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唐 韓愈 《伯夷頌》:「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
宋 曾鞏 《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人以怒遷,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
(2)《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因以「不惑」為四十歲的代稱。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木工蔡榮》:"自幼信神只,每食必分置於地,潛祝土地,自總角至於不惑,未嘗暫忘也。"
清 方文 《初度》詩:"行年將不惑,學道尚無聞。"
4、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
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5、花甲
花甲之年:指60歲。
天干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週,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6、古稀
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明 李贄 《觀音閣》詩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識三伏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瑞文端公重瞳》:"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
《當代》2023年第6期:"他後悔自己的魯莽行動,年屆七旬,古稀高齡了,幹麼還這麼不知輕重。"
7、耄耋[mào dié]
耄,《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
耋,《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
耄耋:泛指晚年。耄,**十歲的年紀。
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耋指**十歲。毛傳又云:
「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耋之年:
指**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8、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
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天命之年 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是什麼意思
黃髮垂髫14.15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之年,50知天命。花甲60古稀70望採納 垂髫之年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望採納志學之年 十五歲 男 及笄之年 十五歲 女 二八年華 十六歲。花信之年 二十四歲。春秋鼎盛 壯年時期。而立之年 三十歲。不惑之年 四十歲。知命之年 五十歲。耳順之年...
二十弱冠是什麼意思,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 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1 二十弱冠 古代中國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 加冠之禮 以示 在此之前都是梳髮髻,也稱 總角 詩經...
總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歲啊
古時小孩子把頭髮紮起來束髮為兩結,形狀如角,故稱,借指童年。紅樓夢 第三回 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蘇軾 被酒獨行 詩之二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如果小孩子把頭髮垂下來,不加扎束,就叫垂髫。髫 ti o 意指小兒下垂的頭髮,所以稱幼童或童年為垂髫。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