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感想,王昭君出塞的讀後感

2021-03-04 04:47:26 字數 5634 閱讀 6518

1樓:匿名使用者

為我國和匈奴的後來五十年創造了堅實的友誼基礎

2樓:小橘籽

是昭君的感想還是你的感想?

3樓:匿名使用者

難道和平要靠一個女人換來嗎?

昭君出塞的感想

4樓:匿名使用者

出塞》1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古詩譯文:

1)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只要讓龍城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題解: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註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英勇善戰。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裡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古代常憑藉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出塞1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裡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裡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裡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

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巨集大的空間感。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讚「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充套件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勳」(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

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

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王昌齡(?

~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開元十五年 (727)登進士第,任祕書省校書郎。曾與孟浩然交遊,「二人數年同筆硯」(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應博學巨集詞科登第,授泗水(今河南鞏縣東北)縣尉。

開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襄陽時,孟浩然有詩送他(《送王昌齡之嶺南》)。經湖南嶽陽,他有送李白詩《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嶺南北返長安,並於同年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

世稱王江寧。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

安史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籍貫,有多種說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寧、京兆兩說。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

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

「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出塞2金帶連環束戰袍,

馬頭衝雪過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

亂斫胡兵缺寶刀。

題解: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並善於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衝雪過臨洮。」「金帶連環」四字,極精美。「金」字雖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於裝飾「帶」字。

看似寫戰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丰姿。「馬頭衝雪」的「衝」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衝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心的壯烈感情。

「金」字和「衝」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塗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心的美,使人讀後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緻,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餘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場之滾滾風塵。

這豈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場面是很激烈的。

「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鬥時間之長,最後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並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

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讀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深感「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闢,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

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構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總之,此詩在藝術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歌中,不失為內容和形式完美結合的上乘之作。

5樓:神月天使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亦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

他特別擅長寫七言絕句,《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王昭君出塞的讀後感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故事講的是漢朝時候的事,那時候漢朝和匈奴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漢武帝的時候,由於衛青、霍去病等非常厲害的將領,所以匈奴被打的再也不敢大規模地侵犯了,漢**為了徹底消除匈奴的威脅,又在北方邊境上駐紮了許多人馬。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匈奴內部動亂不斷,已經沒有力量再和漢朝作戰了。

匈奴內部一下子出了5個單于,這五個單于互相爭鬥,有一個叫呼韓邪的單于很強大,打敗了其他幾個單于,可是他的哥哥趁他不注意,殺得他措手不及,損失很重,於是他決心和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從此力量強大起來。

漢元帝即位後,呼韓邪單于再一次來到長安,要求和漢朝和親,使兩國關係更加友好。漢元帝想這可是雙方都有好處的事,於是他答應了呼韓邪單于的請求,想從宮女中選一名遠嫁匈奴,但是有誰願意去呢?因為匈奴離家太遠,人生地不熟的,而且生活習慣又不一樣。

怎麼辦呢?在大家為難的時候,有一個叫王昭君的宮女站出來,說她願意遠嫁匈奴。她漂亮無比,又很有見識。

她想:和匈奴單于成親,這可不只是她一個人的事,自己生活不好是小事,漢朝和匈奴的友好才是大事。漢元帝命人教王昭君說匈奴話,給她講匈奴的風俗習慣,還教她學習琵琶,王昭君學的非常認真,琵琶彈得連鳥兒都捨不得飛走了。

到了離別那天,漢元帝和文武百官為他們送行,長安城內的老百姓也都趕來送行,他們向王昭君高喊:「一路平安!」王昭君激動得哭了。

她看著自己的親人,她想自己為了國家安定、人民幸福多少盡了一份力,她要力爭使漢匈兩個民族永遠友好。

嫁到匈奴後,王昭君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匈奴變得繁榮起來。她還勸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打這以後,漢朝和匈奴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死後叫她的子女把她葬在歸化(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郊外,墳墓要向南建造,好讓她能看到到自己的家鄉。

王昭君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使漢族和匈奴人民不再發生戰爭,自己遠離親人,嫁到北方,她真是一個顧全大局、捨己為人的人呀!王昭君,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你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

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入宮為宮女。傳說畫工毛延壽趁機勒索宮女。宮女們為了自己能被皇帝選中,送給毛延壽很多錢財。雖然王昭君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毛延壽得不到賄賂,便故意醜化她 1 於是 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 前33年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

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昭君出塞,明妃遠嫁,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輓歌,其背後的家國情懷和表面的歷史背景,各位賢達已經論述清楚,現在僅就昭君出塞背後的無奈與西漢王朝內部的政策調整進行論述。西漢初年,漢高祖遵從劉敬的建議派遣宗室女和親匈奴,以避免漢匈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但是匈奴仍然時不時前來襲擾,使得邊境上的郡縣蒙受了不小的損失。所...

昭君出塞指的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33年 胡漢和親,昭君出塞,出的是光祿塞。光祿塞遺址位於陰山山脈的大青山與烏拉山分界的山峽之中,山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昭君出塞指王昭君遠嫁匈奴的歷史事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王昭君,名嬙 音qi ng 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為西漢南君,秭歸人 今屬湖北 元帝時改稱 明君 或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