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堂秀珍範錦
期頤之年。
參考:20歲——弱冠,及冠;
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100歲----期頤;
古人稱一百的男子什麼之年?
2樓:清茶半盞
稱為期頤之年,期頤指一百歲
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623435。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稱謂釋義: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於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
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3樓:籮小屋
不滿週歲——
bai襁褓 2~du3歲——孩
提 女孩zhi7歲—dao—髫年 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版角權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 20歲(男)——弱冠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4樓:我有藍天一片
100歲稱為期頤之年。
年齡一百歲古人怎麼稱呼?
5樓:匿名使用者
期頤(qī yí ),指年齡在百歲及以上的老人。
一百歲,稱百歲為"期頤之年。"
期頤,一般指百歲老人。期是期待,頤是供養,意謂百歲老人飲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別人供養或照顧。
古時稱百歲為 " 期頤之年 " 。 期頤:百歲之人。
源於漢時戴聖所輯的《禮記·曲禮篇》:"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 " 期頤之年 "。
一百歲古人稱為
6樓:知否
期頤指一百歲。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十歲。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稱謂釋義: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髫,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於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
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人稱五月為什麼月,古人稱五月為什麼
五月鳴蜩 出自 詩經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古人稱五月為什麼 五月 皋月 榴月 蒲月 仲夏 鬱蒸 天中 農曆五月的別稱 仲夏 榴月 蒲月 皋月。其他月份別稱 一月 正月 端月 陬月 孟陬 孟春。二月 杏月 麗...
古代人管岳父岳母分別叫什麼,古人稱岳父為泰山,稱岳母什麼
在古代,對岳父的說一般都稱為丈人 岳父,尊稱為泰山,岳父,古稱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引申出來岳父和岳母。岳丈,泰山,丈人。丈母 泰水 大娘。丈母孃和岳母是指同一個人嗎?夫妻雙方的父母分別叫什麼?是同一個人,只是說法不同,丈母孃更具口語化,岳母乃書面語。以男方來講,對女方的父母正式場合稱岳父 岳母,口...
古人稱三作為桃。那麼六月是什麼月
古人稱三作為頭那麼六月是什麼月三作為陶就是說三月是桃花開得越幕六月荷花 古人稱三作為桃,那麼六月應該指的是世界非常好的日子。五人稱三作為濤,那麼六月是什麼月?一月,六月就是兒童節節日。古城村坐上偉陶,那麼六月就是六月夏天的意思。陶粒月的話六的話在他 裡面的指的是習慣很好。越是擁有謙卑之心的人,越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