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simon_葉
這首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為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汙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汙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ps:不知道啥叫「操作風格」還是給你把賞析放上來
結合歸園田居其三分析陶淵明詩的特點
2樓:我是龍的傳人
陶淵明的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形成一種「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藝術特點。
這一點從《歸園田居(其三)》可看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沒有絲毫修飾,運用口語,平和親切;「道狹草木長」「帶月荷鋤歸」隨口而出,平淡樸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
附《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3樓:匿名使用者
發揚光大,志趣相投的清閒風格
歸園田居其三你覺得陶淵明是個怎樣的人?請結合詩句說一說
4樓:看山是山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
5樓:漫谷鳶尾香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結合《歸園田居》(其三)說明了陶淵明的詩有什麼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從《歸園田居》(其三)不難看出,陶淵明善於採用「賦」的手法,即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
」《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給樓主發一下——這首詩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以上說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寫桑麻,這首寫種豆,在組詩上次序井然。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
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
「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儘管豆苗長得不景氣,可他卻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
「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道,是指從南山歸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叢生,難以行走。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
最後作者抒發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詩人卻說「不足惜」,只要使「願」無違。
他的「願」究竟是什麼?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樸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因此,他把勞動當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託,生活的依靠,理想的歸宿。
只要保持名節,他勞而怨。末兩句在詩意上作一轉折,使作品進入一個思想高度,韻味悠深,耐人尋繹。
希望可以幫到樓主~
7樓:匿名使用者
田園的風格,體現了作者歸隱山林,安然自得的情感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
8樓:大漠星空塵飛揚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於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
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儘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閒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
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淨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閒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鬆,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
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
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
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
「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
」《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讚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9樓:章魚哥的老婆
團隊的補充 2009-12-19 20:29 歸 園 田 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溼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裡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
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裡,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野外罕人事①,窮巷寡輪鞅②。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③。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④。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⑤。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註釋】①野外:郊野。罕:
少。人事:指和俗人結交往來的事。
陶淵明詩裡的「人事」、「人境」都有貶義,「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塵世」。這句是說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窮巷:
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馬駕車時套在頸上的皮帶。
輪鞅:指車馬。這句是說處於陋巷,車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荊扉:
柴門。塵想:世俗的觀念。
這兩句是說白天柴門緊閉,在幽靜的屋子裡屏絕一切塵俗的觀念。 ④時復:有時又。
曲:隱僻的地方。墟曲:
鄉野。披:撥開。
這兩句是說有時撥開草萊去和村裡人來往。 ⑤雜言:塵雜之言,指仕宦求祿等言論。
但道:只說。這句和下句是說和村裡人見面時不談官場的事,只談論桑、麻生長的情況。
⑥這兩句是說桑麻一天天在生長,我開墾的土地一天天廣大。 ⑦霰(xiàn現):小雪粒。
莽:草。這兩句是說經常擔心霜雪來臨,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樣凋零。
其中也應該含有在屢經戰亂的柴桑農村還可能有風險。
【賞析】
陶淵明「性本愛丘山」,這不僅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田園之中,炊煙繚繞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傳來的雞鳴狗吠……都會喚起他無限親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寧靜的鄉村是與趨羶逐臭的官場相對立的一個理想天地,這裡沒有暴力、虛假,有的只是淳樸天真、和諧自然。因此,他總是借田園之景寄託胸中之「意」,挖掘田園生活內在的本質的美。《歸園田居》組詩是詩人在歸隱初期的作品,第一首著重表現他「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這一首則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
開頭四句從正面寫「靜」。詩人擺脫了「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後,回到了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官場中人造訪,所以他非常輕鬆地說:「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他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寧靜。
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的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遠遠地摒棄了。——詩人的身心俱靜。
在這四句中,詩人反覆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覆強調鄉居的清貧,暗示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不過,虛掩的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他時常沿著野草叢生的田間小路,和鄉鄰們來來往往;詩人也並非總是獨坐「虛室」之中,他時常和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人披草來往,絕不同於官場應酬,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一起談論桑麻生長的情況,絕對不同於計較官場浮沉,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來往」,還是「但話桑麻長」,詩人與鄉鄰的關係顯得那麼友好淳厚。
與充滿了權詐虛偽的官場相比,這裡人與人的關係是清澄明淨的。——這是以外在的「動」來寫出鄉居生活內在的「靜」。
當然,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懼。「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莊稼一天天生長,開闢的荒土越來越多,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勞動,毀於一旦,心懷恐懼。然而,這裡的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正反映著經歷過鄉居勞作的洗滌,詩人的心靈變得明澈了,感情變得淳樸了。
——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用質樸無華的語言、悠然自在的語調,敘述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讓讀者在其中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蕩著一種古樸淳厚的情味。元好問曾說:
「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裡描繪的正是一個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
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其三 改寫成記敘文
歸園田居 五首 陶淵明 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 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譯文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
1陶淵明《歸園田居》一詩的藝術上的最大特點
陶淵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滿著物慾與名利之爭的,而他懷揣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選擇歸隱山林,桃花源記 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新晴野望 閱讀答案1 這首詩的語言與陶淵明 歸園田居 的語言都有什麼特色?歸園田居 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
《歸園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其一求詩解!寫作背景(簡要),句解等
渡荊門送別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二十五歲時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註釋 1 荊門 荊門山,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