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人人都知道,如果風寒感冒,熬點「生薑紅糖湯」喝一喝,蓋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覺後就神清氣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實,生薑、紅糖、大蒜、蔥白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中藥。我們在吃生薑的時候,感覺味道溫辣,屬於「溫熱」型的中藥。
而「薄荷」(比如我們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則感覺有些涼絲絲,其實,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藥,屬於「「寒涼」型的中藥。
2樓:熱情的
大家都熟知的中醫小知識呢,飯後百步走能活99
中醫養生小知識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整體觀念是中醫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辯證、養生和**等所有的領域中。它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體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所以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中醫歷來重視人和自然環境的聯絡。
中醫認為,養生即保養生命,主要用於未病之時,包括強身、防病、延壽等三項內容。養生的原則有:適應自然規律、重視精神調養、房事有節、加強形體鍛鍊、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主要用於已病之後,是儘可能快地使疾病痊癒和減輕病人痛苦的手段。**的原則主要包括: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和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項。
4樓:錢胖胖
1、睡前泡腳20分鐘。
每天用熱水泡腳20分鐘,可以使心臟病患者的心臟血管機能得到改善。泡腳還能使血液迴圈加快,緩解疲勞,促進睡眠。年輕人每天泡15-20分鐘,老年人可延長至20-30分鐘,水溫不要超過40攝氏度。
2、午、晚餐,吃夠30分鐘。
用「短平快」形容現代人吃飯的節奏一點也不過分。但是,一再壓縮吃飯時間,也是在壓縮我們的壽命。專家建議,用15-20分鐘吃早餐,中、晚餐則用30分鐘左右,每口飯菜最好咀嚼25-50次。
3、手機響5秒再接。
只要短短的5秒,就可以大大降低得腦癌的風險。手機在撥出號碼和剛接通時,訊號傳輸系統還不穩定,電磁輻射的功率最大。因此,接聽**最好等上5秒鐘,再將手機貼近耳邊,會減少很多輻射。
4、想發火忍耐10秒。
高壓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控制自己」。面對壓力時,請在反應過激之前給自己10秒的緩衝,使自己慢慢冷靜下來。以生氣應對壓力的男性,精神疾病患病率會比不愛生氣的人高3倍。
5、蹲1分鐘馬步。
不管你每天在椅子上做多久,都請每隔1小時坐1分鐘「看不見的椅子」——蹲馬步。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在蹲馬步的時候,要求凝神靜氣、呼吸自然,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腿部肌肉繃緊,以達到全身性鍛鍊的目的。
6、醒後躺2分鐘再起床。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在中風和猝死的病例中,25%左右都是在清晨起床的一剎那發病。因此,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身,應在床上
靜臥2—3分鐘再坐起來,坐2—3分鐘後再站立起身。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解釋說,「閃電式」地從臥位變為坐位,甚至下床活動,很可能會因為血壓
迅速變化引起腦部急性缺氧缺血而跌倒。
7、牙要刷夠3分鐘。
有調查顯示,超過六成以上的人都沒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刷牙時間不夠3分鐘,刷了也等於白刷。「一般刷牙的時間應該控制在3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
供參考,謝謝!
5樓:灸春堂
早餐一定要吃熱飲食養生保健注意:健康晚餐"四不過"的
飲食養生保健注意:健康晚餐"四不過"
俗話說:「早上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吃根草。」這其實也是說明了每一餐對於人的作用。
雖然說的晚餐吃根草,可是並不代表晚餐就不重要了啊!可以被忽視,然而要養生的話,還真要好好對待晚餐呢?
1.晚餐不過飽
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寧」。如果晚餐過飽,必然會造成胃腸負擔加重,其緊張工作的資訊不斷傳向大腦,就會使人失眠、多夢,久而久之,易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2.晚餐不過葷
醫學研究發現,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經常吃素食的人,血脂高三四倍。患高血脂、高血壓的人,如果晚餐經常吃葷,等於是「火上澆油」。晚餐經常吃葷食,會使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增高,而過多的膽固醇則會堆積在血管壁上,時間久了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
3.晚餐不過甜
晚餐和晚餐後都不宜經常吃甜食。糖經消化可分解為果糖與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後分別轉變成能量與脂肪。由於晚餐後人的運動量減少,而運動對糖轉換成脂肪有抑制作用,所以晚餐攝入過多的甜食,會使體內的脂肪堆積,久而久之會令人發胖。
4.晚餐不過晚
晚餐不宜吃得太晚,否則易患尿道結石。不少人因工作關係很晚才吃晚餐,餐後不久就**睡覺。人在睡眠狀態下血液流速變慢,小便排洩也隨之減少,而飲食中的鈣鹽除被人體吸收外,餘下的須經尿液排出。
因此,除平常應多飲水外,還應儘早吃晚餐,使進食後的排洩高峰提前,排一次尿後再睡覺最好。
簡單的中醫知識
6樓:
建議找醫學院校的教材看看。這種比較系統,易懂,並且權威可信。因為其本來就是編給初學者看的。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本科或者專科類的書。在新華書店有賣的。版本還較多,選院校用的書就可以了。
一般從中醫基礎理論,然後,可選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或鍼灸學、推拿學。中醫基礎理論,是所有課的基礎,必學。提高可以看中醫內科。
沒有一定學文基礎和話,我是不建議去啃黃帝內經。
7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我的文庫裡又黃帝內經的翻譯版,對你應該有用的。
8樓:原始真風
9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平時就比較注意這方面,就比較好學,不然你就象個幼兒園小朋友,很難學的。
中等學校用的中醫基礎教材,另外可以在網上看些名家論述,當然是看你需要的方面,這樣會有好的收穫,可以說是高低結合吧,
按摩要買書才行吧,看圖才方便。就調理方面也可以學學營養學方面知識,可能更適用於你。
祝君早日學有所成!
10樓:夢幻夢魂
按摩學起來較為簡單,有許多的按摩自學的書籍。 調理中藥比較難,也沒有必要去學。。
建議你看看: 中裡巴人 與 曲黎敏 書籍。
關於中醫知識 200
11樓:匿名使用者
補中益氣湯繫有炙黃芪、黨蔘、白朮、當歸、陳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中藥配伍而成.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藥;黨蔘、白朮、甘草溫補脾胃、助主藥益氣補中,為輔藥;當歸養血,陳皮理氣行滯,與補氣養血藥同用,使補而不滯,更配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助主、輔藥升提正氣之效,均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兼而有使藥之用.諸藥相合,昇陽益氣,調補脾胃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中草藥治病奇妙,去病根,除病灶,養氣息,健筋骨,作用神乎其神。鍼灸指穴通氣,導引全身上下內外之血脈,調節人體內外迴圈,巧治各種疑難雜症,收效甚佳常出人意料。
號脈寸關尺各別,感知人體質氣盛衰,探尋各類**,準確神妙,為**提供確定**……中醫治病,漸漸被人接受應用,效果很好,學中醫知識,既能讓人日常生活防病健體,又有益於養生,實在是好。
13樓:匿名使用者
中醫是老祖宗的傳承,提倡是天人合一,主要是治未病,辨證治病,對人體的傷害最低,許多慢性病,西醫一般看不好的,中醫經過調理可以改善很多,總之,一般的毛病都應先去看中醫,一些急性的可以看西醫。
14樓:為胃好
清代著名醫家陳念祖(修園),編撰有多種啟蒙入門醫書。如《醫學三字經》以三言歌訣的形式,概述醫學源流及內、婦、兒常見病證方劑;《醫學實在易》以淺近的文字簡述中醫理法方藥,並附有歌訣;《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等,則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研習入門提供了方便。明代李梴編撰的《醫學入門》,內容從醫家傳略、醫論到臟腑、經絡、鍼灸、診法、本草,乃至各種病證及其**用藥、急救方藥等無所不容,並以歌賦為正文,輔以註文說明,是一本頗有影響的綜合性醫學入門書。
還有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也是一本從理論到臨床的醫學門徑書。中藥方面的入門書有《藥性賦》、《本草便讀》等。方劑除張秉成的《成方便讀》外,還有汪昂的《湯頭歌訣》等。
2023年陳景歧曾輯有《中國醫學入門叢書》十六種,內容也很淺近。
但是僅憑這些入門書籍是不能精通醫理,亦難以在臨床**中運用自如的。只有在初入門庭之後,進一步研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典籍,才能登堂入室,學有根底。海中醫學院近年編寫出版的中醫基礎系列教材,計有《中醫學導論》、《中醫髒象學》、《中醫**病機學》、《診法學》、《中醫辨證學》、《中醫防治學總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學術史》、《中國醫學史》等十種,也是比較適合初學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
系統學習各科中醫教材,也只能說是對各科的入門而已,欲得深造還必須選讀部份原著。在經典醫著方面《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二部分)、《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必讀的,《神農本草經》應作為中藥學的重要參考書。
《內經》是中醫理論的淵源,內容十分廣博,但篇幅過於浩繁,學習者可先選擇一些有關陰陽、藏象、經絡、病機、診法、治則等構成中醫理論體系的內容,以及部分病證的專論加以精讀,重要的論述應熟記背誦。可以參考張景嶽《類經》、張志聰《集註》、馬蒔《注證發微》等各家註釋進行研讀。待學有所成,臨證數年後,再回頭重新通讀和深思其精義,則會有新的體驗和「更上一層摟」的感覺。
許多當代名醫的治學體會都充分肯定了反覆閱讀《內經》的價值和作用。
《難經》是為解釋《內經》的疑難而設,應結合《內經》進行學習,可參考徐大椿《難經經釋》。
《傷寒論》不僅是一部論述熱病證治的專著,更是一部充滿辨證論治精神的不朽經典。對其398條原文(趙開美復刻本)應該全部逐條細讀、熟讀,在每條條文中以及各條文之間加以探求、體會。研讀時可參考一些註釋本,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柯琴的《傷寒來蘇集》、尤怡的《傷寒貫珠集》等書。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是論治雜病的專著,原文也應加以通讀。注家可選尤怡《金匱要略心典》、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和《金匱方歌括》等。對於這些經典最好先看白文字,反覆誦讀之後,再參考注家註釋。
諸家註釋各有所長,也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參考時要有己見,合則留之,不合則去之,不可囫圇吞棗。對於精僻的註釋也應熟記。
溫病學方面,王孟英輯的《溫熱經緯》、吳鞠通《溫病條辨》應屬必讀。除條文外,尤應留意編著者的自注。
診斷學方面,內容大都散在於備綜合性醫書中,專著如李時珍《瀕湖脈學》、《醫宗金鑑·四診心法要略》等可資參考。
中藥方面,除《神農本草經》外,李時珍《本草綱目》是最重要的,它如汪昂的《本草備要》等。方劑則有汪昂《醫方集解》、嚴蒼山《湯頭歌訣續集》等。
臨床各科,以《醫宗金鑑》的「各科心法」較為理想。這是乾隆年間由**組織編撰的一套叢書,內容豐富,提綱挈領,理法方藥齊全,切於實際,其以歌訣形式加以概括,便於記誦,曾是清代太醫院官學生的主要讀本。滬上名家孟河丁甘仁先生在聲名極盛的晚年,仍常挑燈誦讀不已。
宜於熟讀的臨床醫籍甚多,早者如我國第一部**、證候專著,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和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的《千金要方》(孫思邈);晚者如金元時期劉完素的《河間六書》、張子和的《儒門事親》、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李杲的《東垣十書》、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明清時期如張介賓的《景嶽全書》、王肯堂的《六科證治準繩》、張璐的《張氏醫通》、喻昌的《醫門法律》、尤怡的《金匱翼》、徐大椿的《蘭臺軌範》、林佩琴的《類證治裁》等等,都是著名的臨床醫著,各有特色,融會貫通,最有得益。待有一定臨床基礎之後,再瀏覽前賢各家醫話醫案,也大有裨益。
總之學醫與做學問一樣是沒有捷徑的,功夫不負苦心人,只要刻苦鑽研,定有成效。
近代中醫名家蕭龍友先生曾說:「初學應讀之書尚多,如喻嘉言《醫門法律》、徐靈胎《慎疾芻言》、陳修園《醫學三字經》、《傷寒論淺注》及《金匱要略淺注》之類。學者能聆會諸書之後,再讀《內》《難》以求深造。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華醫學會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工作小組,根據蕭龍友、袁鶴儕、於道濟、龔志賢諸先生的提議作出的總結性意見中有兩條是:
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內經》四書為學習中醫必修之經典。
二、四部書應從《傷寒論》學起,或《傷寒論》、《本草》同時並進。在學習有困難時可參看《傷寒釋義》、《本草問答》等比較淺顯的書。這確實是學習中醫者的指南。
冬季養生保健的知識你知道多少,中醫養生知識你們知道多少來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
冬季養生保健方法冬季養生保健的方法有 精神養生 食物養生和起居養生。多食溫熱,內少食寒涼冬容季養生要以食物養生為輔。傳統養生學將食物分為寒涼 溫熱 平性三大類。冬季氣候寒冷,人們為了禦寒保暖,應多食用具有溫熱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寒涼生冷食物。溫熱性質的食物包括糯米 高粱米 栗子 大棗 核桃仁 杏 仁...
中醫養生館騙人麼,現在的中醫養生館和中醫院有什麼區別?
從中醫理論來說,是可以行得通的,因為面部也有經絡穴位。但具體要選擇哪一家養生館的服務,這個就需要具體考察。按照中醫理論來講,面部有很多的經絡穴位,通過按摩等方法可以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但這與操作者的中醫技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你最好去正規的地方做 基本都是騙人,有症狀去醫院,有錢有閒就去做做。最好去正...
什麼是中醫養生,中醫養生都是養的什麼?
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是一種自然現象。中醫天人合一的養生觀是極其重視飲食的,認為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 飲食具有酸 辛 苦 鹹 甘五味,而飲食五味與人體的五臟又有密切關係。中醫就有五味歸五臟的說法,即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鹹入腎 甘入脾 因此,只有在不同節氣裡選擇順應時節要求 符合自身所需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