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苦味精味苦
大興城,又稱唐代長安城,始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為100萬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
1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一百萬。唐末遷都洛陽後這裡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
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裡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佈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定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裡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佈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2樓:鴟夷子皮
唐朝的當時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美國,
那個時候唐朝的城市設計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從建設規模和人口來看、建設水平都是超一流的。
其中的典型是大明宮的含元殿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整個古代歷史上,唐朝的長安規模最大,城市建設最為繁榮富麗。唐以後,中國曆代帝王的都城建築,無不受唐朝長安格局的深刻影響。唐朝長安集中體現了中國封建時代都城建築的特色。
城東北的大明宮是唐太宗為父親李淵修建的避暑宮殿,後玄宗將之改為蓬萊宮,此後大明宮就成為唐朝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大明宮的含元殿是當時長安城最巨集偉的建築,每年元旦、冬至的大朝會或重要閱兵式都在此地舉行。
唐朝的都城?
3樓:禿頭的美少女
唐朝在618年時,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657年,唐高宗頒佈《建東都詔》,建都洛陽。
李隆基當皇帝時,改東都為東京,此時的長安相應稱為西京。李亨(肅宗)當皇帝時,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設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唐長安城有2市108坊,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
唐洛陽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設計,以皇宮紫微城為核心,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佔地面積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六倍,奠定了中國宮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後宮殿建築的範本,被宋代皇宮、元朝皇宮、明清故宮所仿效。
有兩個都城的原因
定都洛陽,是武則天這位偉大女皇的決定。由於長安處在唐朝統治的關隴貴族的包圍當中,所以,武則天換個新的首都。由於武則天改朝換代,把唐朝變成了周朝,自然要換新首都了。
在綜合了各種考慮以後,武則天覺得還是選擇了洛陽,因為定都洛陽既可以監視關中地區的一舉一動,還能逃離關隴貴族的包圍,又能對全國地區進行很好的控制。於是,武則天就定都洛陽,又對新王朝的官職進行了變動。
既然有了長安和洛陽這兩個首都,後來的唐朝統治者也就沒有更改前人的決定,就用了兩個首都,也不再做任何的變動了。這樣的兩都制度一直存在著,直到唐朝滅亡,對後來的影響很大。
4樓:相海瑤琦帥
唐朝都城是長安!~毋容置疑,關於樓主所說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劇情介紹說唐朝都城是洛陽,是因為後來武則天稱帝遷都洛陽,改國號「唐」為「周」。在當時國號為「周」的人們,並不承認武則天建立的什麼「周」,只當是在唐朝時謀朝篡位的人。
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如果當時的人承認的話,現在的歷史書上會有這個周朝的詳細介紹,以及記錄),又因為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時在洛陽,之後才又遷都到到長安!~所以說唐朝有兩個都城!
~只是洛陽不是李姓唐朝的都城而已!~個人見解,錯誤之處請指正!~
5樓:飛翔的小刺蝟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
通俗地講,唐朝初期西安為首都,洛陽為陪都;西安為政治中心,洛陽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唐中期將政治中心也遷都洛陽。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朝代一般都有好幾個都城,稱為兩京制度或者陪都制度,最早開始是西周開始的。還有比如東漢有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宋朝有五京,首都是開封,明朝有南北二京,清朝有盛京和北京。但是首都只有一個,稱為京師,其他的都城都是陪都;
唐朝近三百年,除了武周王朝十幾年外,長安是一直作為首都存在的,皇帝基本也都在長安,唐代帝陵也都在長安附近,包括武則天。
7樓:匿名使用者
今西安,洛陽是陪都。
天子住在大明宮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區域性修建和擴充。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
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及近郊。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2023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
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衙署及附屬機構。
廓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裡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面積最小,只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橫街。皇城兩側諸坊面積最大,四面開門,內建十字街。
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制制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佔兩坊之地。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
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與文化交流的一箇中心。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後這裡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
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遊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裡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佈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定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裡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佈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唐末長安城被毀後,佑**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並向東、向北擴充套件面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
9千米,至今儲存完好。
大明宮簡介
在唐代長安城禁苑中,位於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此宮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命令擴建,第二年即遷入大明宮執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此宮毀於兵亂。
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
2平方公里;為北京故宮的四倍.宮城共11個城門,其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是唐代最為巨集偉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大明宮初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名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而修建的夏宮,也就是避暑用的宮殿,而宮殿還未建成,太上皇李淵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於大安宮,夏宮的營建工程也就此停工。遂於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
「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痺,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當時為修此宮曾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經過這次大規模營建,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
當然,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大明宮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佔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的三座主要宮殿之一,另兩座是太極宮和興慶宮。大明宮在太極宮之東,所以又稱為「東內」, 大明宮原是太極宮後苑,靠近龍首山,較太極宮地勢為高。龍首山在渭水之濱折向東,山頭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
漢代未央宮踞龍首山折東高處,故未央宮高於長安城。唐大明宮又在未央宮之東,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風痺病害怕潮溼,便移住到涼爽乾燥的大明宮內。
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是北京紫禁城面積的3.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
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
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
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
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二百餘年。大明宮的範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
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
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巨集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
整座宮殿坐北朝南,居高臨下,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唐朝末年黃巢也曾在這裡稍稍滿足了「他年我若為青帝」的心願,沒當成皇帝也湊合了。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幹寧三年(896年)被燒燬。數年因為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蹟也都被除,此後便成為一片廢墟。
唐朝之後的長安為何不在是都城了?
明朝歷代的皇帝們都堅持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那麼國門指的是 呢?因為北京再往北就是關外了,所以門戶城市就是明朝都城北京,也是現今北京原地。自唐朝以後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從長安變成了北京,出現這種變化是因為關外東北崛起了幾個強悍的少數民族,契丹 女真強勢崛起,甚至蒙古族也起源於東北地區 額爾古納河東岸...
題都城南莊的古詩,馬上回復,古詩《題都城南莊》的原文是什麼?
作者 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註釋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
成都城區的大概地理方位
北門 南門 西門 東門相對與成都地理上的東南西北來說不是那麼很正!似乎要順時針旋轉一下 比如所說北門,一般是指樑家巷附近,但其實正北方向是人民北路樑家巷在人民北路一環路口偏東了 同樣的,西門一般是說西門車站營門口立交附近,但真正的正西方向是在中醫學院的一環路口,西門車站又比中醫學院更靠北面了 各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