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

2021-03-04 06:25:39 字數 4539 閱讀 4852

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浮雲具有很多的寓意。其中有:1、官場的爾虞我詐。

所以不被官場的爾虞我詐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是因為自己的清高節操。 2、奸邪之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主要是這兩個寓意,但是現在我們將浮雲運用到了生活中更廣闊的空間了。 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詩是借景抒情,一反常人之感受。

詩人的政治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意志,都得到充分反映,全詩善於選擇角度,立意新穎,言簡意賅,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借景抒懷,感情奔放,氣勢磅礴,風格有勁且有力。

3樓:屈飛文邊童

不畏浮雲遮望眼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4樓:上官文濱禚男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浮雲」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這兩句蘊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遠。

5樓:受惜玉慄喆

因為是在登山,登山是一件耗力的運動,象徵困難;「浮雲」一般是在山頂或山腰上的,故而我認為是新的挑戰之意。

又因為《登飛來峰》是一篇講作者登峰的作文,所以說符合題意,故我認為如此。

希望我說的這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登飛來峰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6樓:e拍

「浮雲」一詞的寓意是

眼前的困難、挫折、障礙等。

這首詩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

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上聳立著高高的寶塔,聽說在這裡雞鳴時分就可以看到太 陽升起。不害怕浮雲遮住遠眺的視線,不畏懼前路上的奸佞小人,只因為已經站在最高的地方。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2023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詩詞賞析

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於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於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這首詩闡發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詩人只告訴人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能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飛來山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匯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

7樓:不變的木申

1、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難嚇倒。(意對即可)

8樓:匿名使用者

the answer is the trouble and so on?

登飛來峰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不畏浮雲遮望眼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10樓:容弒宸

官場的不得志,鬱郁之情,當然也有天上的雲,因為在高山上

登飛來峰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

11樓:莫洛花耶斯緹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浮雲」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層。「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這兩句蘊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遠。

12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13樓:匿名使用者

漂浮的雲,也常被用來比喻小人或其它消極事物。

14樓:

浮雲是困難,要不困難

登飛來峰這首詩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別太多

15樓:夢雪露

「浮雲」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朝廷小人

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16樓:童話裡的

就是天上的雲彩,可以理解為漂浮在天上的雲彩

《登飛來峰》中「浮雲」一詞的寓意是什麼?

1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是在登山,登山是一件耗力的運動,象徵困難;「浮雲」一般是在山頂或山腰上的,故而我認為是新的挑戰之意。又因為《登飛來峰》是一篇講作者登峰的作文,所以說符合題意,故我認為如此。希望我說的這些對你有所幫助。

18樓:匿名使用者

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登飛來峰中「浮雲」的寓意是什麼?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19樓:匿名使用者

即使實現也是比喻,詩中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通常把浮雲比作奸詐小人。也只是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的。

20樓:魅力100點

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

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

體現了作者的遠大報復,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操

21樓:匿名使用者

浮雲的寓意是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

登飛來峰中「浮雲」的寓意是什麼?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22樓:有冇冇

鑑賞: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23樓:emil螞蟻

指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在這裡主要指阻礙變法實行的人。

這首詩,主要是告訴人們只要勇於攀登就能夠克服困難。

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24樓:54臭小子

指前進道路上的阻礙。王安石是主張變法那一派的老大,頑固勢力會對變法百般阻撓。因為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你稍微懂些了沒?

25樓:匿名使用者

浮雲指的是天空飄浮的雲和詩人保守勢力體現了作者的遠大報復,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操

揭示了詩人不畏困難,傲視天下的雄心壯志

上面那個好像錯了一些

登飛來峰中「浮雲」的寓意是什麼?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即使實現也是比喻,詩中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通常把浮雲比作奸詐小人。也只是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的。浮雲遮望眼 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 浮雲 比喻 奸邪小人 如 新語 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 讀史有感 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

登飛來峰中「浮雲」的寓意是什麼?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鑑賞 轉句 不畏 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 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 新語 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 讀史有感 的七律,頷聯雲 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 浮雲遮目 末俗亂真 而王安石以後推...

《登飛來峰》的詩意,王安石登飛來峰這首詩的意思

安石 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96639661021 1086 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援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經過幾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