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關山月中描繪了場景以及事物請問是哪

2021-03-05 08:34:31 字數 5359 閱讀 8110

1樓:阿沾

三個場景: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三個事物:朱門、廄馬、斷弓。

《關山月》是南宋詩人陸游所作。《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

原文節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譯文: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裡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裡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瞭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

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

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

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絃」,「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詩每四句分為一個層次,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

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

2樓:匿名使用者

答:描繪了三個場景: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三個事物:朱門、廄馬、斷弓。

一、陸游《關山月》原詩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二、賞析:《關山月》是樂府舊題,屬於西域軍樂中的橫吹曲,一半用來表現邊塞戰士的懷人思鄉之情,聲調悲涼哀怨。陸游卻運用來抒發愛國憤世的思想感情,內容豐富充實,情調悲壯激越,在藝術上表現了很大的創造性。

陸游是一個胸懷強烈愛國熱情的偉大詩人,曾經在宋孝宗乾道八年到達陝川交界處的抗金前線。他感到這正是他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大好機會。然而,由於南宋朝廷內部政治原因,排擠主戰派,所以不到一年,陸游便被南調至遠離前線的內地成都。

從南鄭前線撤到成都,本來心中就十分苦悶,加上在寫這首詩的前一年,當時在嘉州(今四川樂山市)任知州的陸游又被指斥「燕飲頹放」而被免官,改為主管台州桐柏山的崇道觀。在這樣殘酷的打擊面前,詩人並沒有消極頹放,沉溺於個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更深切地關心國家,關心人民,懷著更強烈的愛和恨,發出更加高昂的愛國主義歌唱。這首《關山月》就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崇高的思想感情。

他在題作「初自南鄭來成都作」的《漢宮春》詞中,發出了「何事又作南來」的沉痛感慨。又由於陸游一直堅持抗金的主張,不斷觸犯著主和勢力的忌諱,緊接著在淳熙三年又被強加以「燕飲頹放」的罪名而免去官職。《關山月》就是陸游遭受這次政治打擊後的第二年,也就是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寫下的,詩人這時已經五十三歲了。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前四句為第一段,從大的方面來寫統治階級屈膝投降政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對比的手法,對只知享樂、屈辱苟安的統治階級提出憤怒的譴責。因張浚北伐失敗,宋孝宗於隆興元年(1163)下詔與金議和,簽訂了屈辱投降的「隆興和議」,到此詩寫作時正好是十五年。

「和戎詔」三個字從思想上統攝全篇,點出一切問題和後果都由此產生出來。全詩一開頭就鮮明地把揭露和譴責的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由此可見陸游當時反對妥協投降路線的銳氣和無所畏懼的精神。戍守邊疆的將軍本來是應該進行戰鬥的,如今卻沒有機會,一個「空」字包含著無限的感慨和憤怒。

醉生夢死的投降派們在高樓深院裡歌舞作樂,而戰馬卻因不戰而肥死,弓箭因不用而朽壞。這種景象對一個一心想為國戍邊和恢復中原的戰士來說,是多麼的沉痛。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宋孝宗或許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登基後,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並且恢復民族英雄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剝奪秦檜的官爵,並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這一切,讓人們似乎看到了中興的氣象,似乎看到了漢武重現。

如果當時真能夠北伐成功,推此即彼,也許中華的歷史將會改寫。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事情啊!

北伐伊始,連克數州縣,形勢大好,中原震動,人們紛紛響應,只可惜前線將領不和,各自為戰,張浚又沒有及時處置,導致功虧一簣,敗走符離。張浚未免志大才疏。北伐失敗給主和派留下了攻擊主戰派的口實,他們再度活躍起來,紛紛上書**張浚,要求與金人重開和議。

迫於壓力,宋孝宗不得不屈從主和派,甚至重新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為相,向金人屈服退讓,簽訂了和約,於是將軍們雖然統帥兵馬駐守邊境,可是長期不戰,無事可做。南宋失去的不僅僅是一朝一代的機會,失去是是整個中華的歷史機遇。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 乾道年間,由於沒有戰事的干擾,宋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腐朽的局面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主和派的貴族官僚們,終於可以居住在高樓深院裡,欣賞著輕歌曼舞,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既然對金的屈辱合約已經簽訂,「天下太平」了,不用打仗了,還有誰去關心那些淪陷區同胞的死活呢?大宋太祖的威名被當成了談笑。

中間四句為第二段。邊防線上,戍樓裡傳出刁斗的悲涼之聲,一次又一次催促著月亮西沉,戰士們由壯年入伍,如今已是白髮蒼顏,然而既不能為國建立戰功,又不能回鄉與親人團聚。這樣的苦悶和悲憤,無處可以訴說,只有從悲涼的笛聲裡傳達出來,可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呢?

為國捐軀的戰士們的白骨,在清冷的月光下依然橫陳在沙場上。「誰知」跟「空照」相呼應,把壯士們悲憤難言的心情表現得十分強烈,同時與前一段相關聯,又包含了對投降派得憤怒譴責。

「戍樓刁斗摧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前方戰士的心情無疑是苦悶和悲憤的。由於南宋**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復,戰爭沒有終結,他們也就長年累月地駐守戍樓不得與親人團聚。

這裡也包括了留在北方淪陷區的親人,正不知此生還能不能與他們相見。他們迫切地要求驅逐敵人統一祖國,可這願望卻長期不得實現,只得在刁斗報時的聲音中,讓時光白白地流逝。於是,每當明月之夜,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懷念故鄉和淪陷區的親人。

然而朱門之中的統治者們,還在依照他們自己的樂曲去載歌載舞,**會聽到前線的聲音呢?活著的戰士熬白了頭髮,愧對著那千萬名死去的烈士和同胞百姓。

「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一個傷心失望的戰士漠漠地吹著笛子,明月徒然照著戰場上露出屍骨的沙丘。往日兄弟的鮮血難道就這樣白白地流淌了嗎?

難道我中華不再有馬踏大漠的豪情了嗎?

最後四句為第三段。詩人在這裡將視野擴大到淪陷區得中原大地,寫出了苦難中人民悲痛的感情和盼望恢復的殷勤期待;同時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表達了對收復失地的堅強信念和對入侵者的強烈仇恨。作者一方面表現了不能容忍異族統治者侵佔祖國大地的堅定信心,同時也沉痛地提出一個問題:

淪陷區的人民正含淚等待恢復,可是這樣的願望何時才能實現呢?詩人沒有做出問答,但與第一段遙相呼應,作者強烈的愛和恨,他的批判的鋒芒所指都是十分鮮明的。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中國自古以來就經常遭到外來遊牧民族族的侵略和**。匈奴被打漢打垮了,突厥被打唐趕跑了,難道大宋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嗎?

大宋不是沒有衛青、霍去病、李靖和李勣,岳飛、韓世忠、劉琦、虞允雯這些名將現今有在何方?詩人怎麼能夠忍受五胡亂華的重演,怎麼心甘中原繼續任外族蹂躪。

金侵佔中國,侵佔中原至今,已經傳過四世,統治者只顧自己苟安,早把淪陷區的人民給忘了。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北方中原的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援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

多少遺民,含恨終老,「王師北定中原日」只能是夢中奢侈品,只能是鏡花水月,可望不可即………

這首詩的內容概括了陸游愛國詩歌思想內容的所有方面。內容豐富深厚,而藝術表現則凝練集中,將多方面的內容融聚在一起,渾化為一個嚴整而又富於變化的整體,聲情蒼涼激越,風格沉鬱悲壯。

3樓:匿名使用者

陸游《關山月》

1.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現實感慨,詩人假託守邊士兵之口,憤怒譴責了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傾訴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表達了中原遺民盼望光復的迫切心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2. 全詩十二句,四句一韻,意思也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第二層寫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第三層寫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3. 此詩的藝術特點:

(1)此詩的藝術構思十分巧妙。作者緊扣題目著筆,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場景串聯起來,寫出了同一關山月之下將軍、士兵和遺民三種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個畫面在時間上保持了完整的統一性,可以說題目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2)此詩非常善於選取最具特徵化、最具概括力的細節(如馬肥死、弓斷絃、徵人骨、遺民淚等),構成典型的生活場景(如朱門歌舞、戍樓望月等),並通過不同生活場景的鮮明對照,來表明詩人的思想傾向與愛憎感情。

(3)此詩意境的杳遠空闊,聲調的激越蒼涼,風格的沉鬱悲壯,頗能體現陸游愛國詩的藝術風貌。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詞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他早年曾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後來自成一家,其詩風格多樣,而以豪邁雄放為主,七言尤其擅長。

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傳世。

《關山月》*

1、本詩包含哪些情感內容?

答:這首詩借守邊士兵之口吻,痛斥主和派苟且偷安的政策,表達了廣大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和中原遺民日夜期盼恢復的願望。

2、本詩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答:此詩抒情言志,主要通過選取具有特徵的事物,構成典型的生活場景來實現的。馬肥死、弓斷絃、徵人骨、遺民淚等獨特景物,朱門歌舞、沙場怨笛、萬民望月等生動場景,使描寫高度凝鍊,題旨突出集中。

同時,「關山月」又體現了詩中三個場景的時間統一性,使之組合成一幅關山之夜的完整圖景,起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3、試分析本詩對比手法的運用?

答:陸游此詩四句一韻,成為一章。三章分別從三個角度落筆。

第一章寫統治者,第二章寫守邊戰士自身,第三章寫中原遺民。三種人三種不同生活狀況,三種不同心情。統治者醉生夢死,主和不戰,內心麻木不仁;守邊士兵遠離故鄉親人,在荒涼的邊境長期戍守,多有拋骨異域者,但壯志難酬,內心怨憤不已;中原父老忍辱含恥,渴望恢復,但屢盼屢空,內心痛苦失望之極。

詩人把這三種人放在抗金大業中進行對比,強烈地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

4、本詩所寫的場景是怎樣統一起來的?

答:三個典型場景以「關山月」統攝,在時間上有統一性,組合成一幅關山之夜的完整圖景。

陸游的關山月翻譯,陸游的關山月的譯文

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 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 廄馬肥死弓斷絃 戍樓刁斗催落月 三十從軍今白髮。笛裡誰知壯士心 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 註釋 和戎詔 指宋王室與金人講和的命令。戎,指金人。空 徒然,白白地。邊 邊境,邊塞。朱門 指富豪之家...

陸游的《關山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南宋詩人陸游的 關山月 是一首七言古詩,在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 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 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陸游關山月表達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遊罷官閒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 不恤國難...

關山月中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關山月中選用了關 山 月 即玉門關 天山 明月 等意象,營造了渾然一體,氣象雄渾的意境。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 山 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