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啥名字好呢呢呢
要想使直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應遵循感知覺的規律.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物件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律
當知覺的物件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物件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於重要的知識,可以反覆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住;製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物件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物件易被感知的規律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物件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影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律
2樓:匿名使用者
①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 ②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強度律,差異律,活動律,組合律),突出直觀物件的特點 ③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④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
教師如何運用感知規律進行直觀教學
3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答案:要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必須掌握和運用以下感知
的規律: (1)目的任務越明確,感知越清晰。 (2)物件從背景中越突出,則物件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觀教學中要使物件從背景中突出,必須遵循下面三個規律:第一,差異律。第二,活動律。
第三,組合律。 (3)直觀形象與語言指導相結合,則感知更精確、全面。 (4)知識經驗越豐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對感知物件的態度越積極,則感知越深刻。 (6)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如何運用感知覺的規律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
4樓:解讀心理學
要想使直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應遵循感知覺的規律。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物件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律
當知覺的物件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物件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於重要的知識,可以反覆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住;製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物件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物件易被感知的規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物件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影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製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物件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物件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分;板書時,章與章、節與節等不同內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物件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物件,那麼,從不同感官獲得的資訊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
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
如何運用感知覺的規律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
5樓:啥名字好呢呢呢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物件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律
當知覺的物件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物件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於重要的知識,可以反覆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住;製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物件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物件易被感知的規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物件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影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製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物件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物件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分;板書時,章與章、節與節等不同內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物件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物件,那麼,從不同感官獲得的資訊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
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
如何運用感知規律提高教學效果,舉例說明
6樓:匿名使用者
一、運用科學的感知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覺受到一定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主客觀因素構成了感知覺原理.小學生的 感覺和知覺處於初步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感知發展有其年齡特點和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瞭解有關的感知規 律,應用科學的感知原理設計教學,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還可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 1.利用物件和背景關係的原理 在任何情景中,當許多事物作用於我們感官時,可將其分為兩類:
物件與背景.物件和背景差別越大,對 象越容易從背景中區分出來,教學中利用這一原理呈現學習材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例如:
講解「求正 方形abcd中陰影部分的面積,(邊長為4釐米)(圖1)這道題時,先啟發學生作出ef、gh兩條輔助 線,並有意識地把扇形bog和coh畫上淺色斜線,使之隱退為「背景」,用深色斜線突出陰影部分aog和doh.再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比較,使他們發現陰影部分aog和doh之和等於空白部分bfo與c fo之和,進而發現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與長方形bchg的面積相等,即等於長方形abcd面積的一半, 所以陰影部分的面積等於:4[2]÷2=8(平方釐米).
這樣利用色彩加大了物件與背景的差異,使學生 從較複雜的圖形中,獲得了有用的清晰鮮明的圖形形象,進而迅速解答此題.此外,還可利用物件和背景的動 靜差異強化感知,活動的教具,旋轉的抽拉片、電視片可化靜為動,使學生的注意較易集中於感知目標.特別 是計算機進入課堂,以其更新更優的動態演示愈加突出了感知物件.
(附圖 ) 2.利用感知覺的對比原理 兩種不同的物件同時或先後出現,可提高感覺能力,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更能清楚地被感知 .例如:在教學「農場有兩塊麥地.
第一塊2公頃,平均每公頃產小麥5000千克,第二塊3公頃,平均每 公頃產小麥6000千克,這兩塊地平均每公頃產小麥多少千克?」時,一位學生回答說:「(5000+6000)÷2=5500(千克)」.
這種錯誤具有一定典型性,如果僅用求平均數應用題的一般數量關係「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來說明學生的錯誤,學生只能知其錯,不知其所以會錯的原因,於是便可運用對比 原理,出示下面的示意圖(圖2): (附圖 ) 通過圖形對比,使學生明確,用(5000+6000)÷2,不能使每公頃產量變成一樣多,補救方法 是:(5000+6000)÷2=5500(千克),5500+(6000-5500)÷(3+2)=5600(千克).
再與一般解法比較,(5000×2+6000×3)÷(3+2)=5600(千克) .圖形與列式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兩塊地公頃數一樣時,用前一種解法較簡便,反之,則用一般解法簡單. 上述教學安排,藉助示範圖在是與非的鮮明對比中突出了正確解法,使學生建立起對平均數數量關係的清晰感 知,不僅及時充分地糾正了錯誤,還使認識得到深化.
再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為讓學生建立起圓面 積的正確概念,防止與圓周長知識混淆,一位教師安排了這樣的對比感知環節,逐步出示(圖3): (附圖 )通過圖形對比,使學生明瞭地感知到圓的面積是以圓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的π倍, 不同於圓的周長,圓的周長是圓的直徑的π倍,半徑的2π倍.
這樣的對比感知使圓的面積與周長的知識得以 精確分化,較好地加強了感知印象. 3.利用感受性與刺激強度的關係 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德國著名學者費希納在研究中指出,刺激量與感覺是 成正比的,刺激量增減十倍,感覺量增減一倍.
為了提高感知效果,需適當增加刺激的強度. (1)增強符號資訊的強度.即用彩色粉筆及畫線等方法突出所講內容的重點,如講「分數除法法則」時 為突出「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甲數乘以乙數的倒數」的兩變一不變的重點,教師用彩色粉筆重重的 將運算子號、除數及它的倒數描一遍,再在被除數下面畫上線.
這樣教學無疑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重點的感知 . (2)增強語言資訊的強度.為讓學生聽清教學內容,捕捉重點,在數學課上還可利用提高聲調或變換聲 調的方法使講授內容抑揚頓挫、生動引人,提高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感覺能力.
(3)增強直觀資訊的強度.數學教學中使用的掛圖、直觀教具、幻燈片等設計要簡單醒目、輪廓清晰、 色彩鮮明、重點突出,以突出感知目標. 4.運用物件間組合與協同的特點 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狀相近的刺激容易被感知為一個系統與整體.
如下面兩幅圖 □△□△ □△□△ (附圖 ) 在感知時圖4容易將線段間接近的歸在一起,把這八條歸為四個物件各自分開:圖5則容易將形狀一樣的 歸為一組.根據接近與相似組合的原則,感知物件應力求在時間、空間上組成一個有意義的或有規律的系統, 易於感知.
例如:分析「每人種4棵樹,3人一共種多少棵?」這樣一道應用題,在擺或畫圖時,要注意每份 的4棵之間的距離應相對近些,使之被感知為一個物件,而3份間的距離應相對遠些,這樣才能得到合乎題意 的正確感知(如圖6).
(附圖 ) 如若棵與棵之間的距離同於或大於份與份間的距離,便不可能建立精確的感知.再如,在教學「乘法分配 律」時,有一道例題:「如果做一張桌子需要10元,一把椅子需要5元,算一算做下圖7的課桌椅一共需要 多少元?
為得出(10+5)×4=10×4+5×4的結論,一位教師根據接近與相似組合的原理設計了兩 張投影片. (附圖 ) 圖7每套桌椅成為一個整體,每套之間拉開距離,根據這幅圖,學生便可列出(10+5)×4的正確算 式.圖8中4張桌子與4把椅子分別相對成為一個整體,而桌子與椅子之間拉開距離,根據這幅圖,學生便可 列出10×4+5×4的算式.
接著小結,這兩種算式演算法不同,結果相同,都是求一共需要多少元錢,因此 可以用等號連線.然後,教師隱去實物,出示兩排數: 10101010 5 55 5提問,如果把「10+5」看做一份,共有這樣的幾份?
怎麼列式 ?如果把4個10與4個5先分開算,再合起來,又怎樣列式,並隨之在兩排數上添上紅、藍兩色的集合圈: (附圖 ) 最後得出,兩個算式求的都是這8個數的和,可以用等號連線,即(10+5)×4=10×4+5×4.
上述教學,教師較好地運用了物件間組合與協同的規律,在實體影象感知的基礎上,利用不同顏色的集合 圈呈現數學影象,數形結合,寓理於形,為引出抽象的運算定律,奠定了牢固清晰的感知基礎. 此外,多種感官間的協同活動可取得較好的感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單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左右 ;單靠聽覺可記住15%左右,而視聽結合,則可記住65%左右.
為此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動腦 、用眼、用耳、用口多種感知渠道進行綜合性的資訊傳輸,以收到最優的感知效果.
運用價值規律解釋經濟現象,運用價值規律解釋一個經濟現象
若社會購買力一定,糧食豐收 流通的阻力大 糧食 低 流通的總量少 就像物理上的 電壓一定 電阻大 電流小 運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分析說明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是怎樣發揮對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的?我們作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最關心的就是商品的 但是商品的 總是捉摸不定,同樣一種商品在不同的時候有...
如何對考研有個整體的感知
去找已經考研成功的學長學姐,他們會告訴你的。考研整體來看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上了戰場你就是戰士,做敗將逃兵還是做戰神,全都在於你上戰場前的準備,的錘鍊和個人的能力培養都要在迎戰前盡力做好做完善,當然勝敗乃兵家常識,心態一定要放好,不能鬆懈也不能太過連戰,要輕視敵人,也要重視戰果。而上了戰場就請...
如何運用唯物辯證法三大規律對困難與挫折實現自己的夢想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量變引起質變,否定之否定規律。夢想是我們的目標,而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總會布有荊棘,鮮有人能一帆風順。首先,對立統一規律提示了,夢想和困難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不能單純的否定某一方面。像我們常引用的,塞翁失馬的故事。禍福相依。其次,在為夢想努力的過程中,無數次的失敗的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