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千島雲
詳細的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其中以諷諭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閒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
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他的諷諭詩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明白。
我們在這冊中所要學習的《觀刈麥》便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諷諭詩。這首詩敘述明白曉暢,結構層次也非常清晰自然。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詩歌一開頭便交代了寫作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
接著「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兩句描寫了婦女帶著小孩趕往田間地頭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水送飯的情景。
隨後,寫到了青壯年們的勞累和辛苦,他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不顧烈日的烘烤,腳踩發燙的土地,不辭辛勞地在南岡麥田低頭收麥。「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儘管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為珍惜這晝長的夏天也顧不得炎熱太陽的炙人了。詩到此處,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此讀者也給予了深深的憐憫之情。接著,作者又描繪了令人心酸的圖景。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手懸敝筐。」一個貧窮的婦女懷抱幼小的孩子,手裡提個破籃子在一旁揀拾收麥時遺落的麥穗。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原來為了繳納官稅,她家買光了田地,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著別人收割時散落的碎麥來過活,真是令人同情與傷心。
以上描寫的兩種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賦稅壓迫下的農民們的艱難生活,他們辛苦忙碌的種田,但仍然沒有保障,今天的割麥人很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拾麥者,這強烈的諷諭盡在其中。
【註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
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
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裡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
在《觀刈麥》裡,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絃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裡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
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裡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
《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3樓:增親
誇張 排比 反問 對偶
<<觀刈麥>>名句賞析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4樓:超級単子
《觀刈麥》名句賞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詩人由農民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心情不能平靜。詩人在那個時代能與農民對比很難得,這種對比,很新穎精警,難能可貴,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觀刈麥》
白居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家很少有空閒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燻蒸,脊樑上烤晒著炎熱的陽光。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創作背景:
《觀刈麥》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大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縣尉在縣裡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
貞元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5樓:殤洛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表達勞動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勞動人民複雜矛盾心裡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樓:笑哈哈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儘管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但為珍惜這晝長的夏天也顧不得炎熱太陽的炙人了。詩到此處,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為此讀者也給予了深深的憐憫之情。
急~好句加賞析!!!!!!!!!!!!!!!
7樓:匿名使用者
1、《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燭長談,訴說我在巴山這天晚上看雨時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時的樂,虛實相生,情景相融,餘味無窮。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只要四海之內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鄰。勉勵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現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一洗以往送別詩的酸楚情調,豁達樂觀,意境開闊。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幹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船側畔有幹帆競發,病樹前頭有萬木逢春。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表達了作者以達觀的態度來面對世變,勸誡友人不必為自己的境遇而憂傷,表現了詩人振作的精神。蘊含了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的客觀規律。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突發奇想,將明月擬人化,借月傳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人想到:我還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託付給這皎潔生輝的明月,讓它隨風飄到遠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邊去吧!
寄託詩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5、《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蘊含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6、《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的雄姿,引發詩人登臨高峰的願望,他要臨絕頂,將天下群山儘快收入眼底。泰山的雋秀磅礴之氣與詩人凌雲壯志之豪情自然地溶為一體,情景交融,渾然天成。表現詩人不怕困難、勇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7、《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互文)
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進行虛寫,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巨集大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8、《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
9、《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此句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描述自然的時序交替中蘊含哲理。"生"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
"入",是說新春提前闖入舊的一年,景中出情,思鄉而不低沉。
1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運用對比,表現對早春的喜愛。
與觀刈麥同型別的古詩,關於各類古詩的!
憫農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唐 岑 c n 參 sh n 北風捲地白草折 zh 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 s n 入珠簾溼羅幕,狐裘 qi 不暖錦衾 q n 薄。將軍角弓不得...
觀刈麥詩句默寫,觀滄海理解性默寫,也就是傳說中的原文填空
田家少閒月,五抄月人倍忙。夜來襲南風起,小麥bai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du 壺漿,相隨餉zhi田去,丁dao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
古詩文名句默寫8分 1 《觀刈麥》中表現農民矛盾心裡的句子是nb
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2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3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4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略 根據課文默寫古詩文。8分 1 王維 使至塞上 一詩中描寫塞外奇特壯麗風光的名句是 nb.1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2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3 瀟瀟暮雨子規啼 蘇軾 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