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眾i從i人
在《中國全史。百卷本》這本書的總序中有詳細的論述,儒家文化有如下幾個特點,而這幾個特點對於一個大陸型農業文化模式來講,條條都有必備的價值。
其一,推崇皇權,主張統一。這是儒家學說中至關重要的內容。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謂法先王說,所謂三綱五常。
簡而言之,就是君為臣綱,皇權乃萬事之本。可以這樣說,像中國古代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自然農業型國家,如果不建立**集權制的管理體系,是不可想象的。皇權不是中國人的愛好,而是中國歷史的需要。
儒家學說中雖然也有「民為貴」之類的議論,但處在國家管理體系中心位置的無疑是皇帝。先秦諸子百家,只有儒家學說對尊卑問題講得最合封建帝國之意。儒家學說中大一統的思想,對中國封建時代的興旺和強盛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選中儒學作為官學,這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秦始皇若不統一天下,那麼,諸候國就不會看中孔夫子,因為看中孔夫子就該服從周王朝。而秦始皇一旦統一天下,那麼,儒家學說或遲或早總會登上皇家官學的寶座。
秦始皇乃一代之雄,卻幹出焚書坑儒的事來,可算是中國歷史對始皇帝的一個黑色幽默。
其二,天人合一,有利於社會穩定。儒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孔、孟時已有萌芽,到董仲舒時代成為成熟的哲學觀念。漢代以農業主國,對自然環境必然重視。
一方面與天為鄰,一方面又對天有所敬畏。於是儒學天人合一思想,對於如漢武帝一樣的皇帝,就有了雙重價值。價值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為皇帝的最高權威找到根據,既然天人一體,皇帝之所以成為皇帝,就說明這是天命所在;價值之二,是使天下都能愛護自然,重視土地,從而保證農業自然經濟的順利發展。
其三,性分三品,強調等級。地域如此遼闊的農業大國,必須建立**集權制才能管理;而建立**集權制,又必須實行嚴密的等級制才能保證皇帝以有效的方式控制如此巨大的國家機器,獲得必要的行動效果。而儒家學說中的上智下愚及性三品說,正好為封建等級制提供了絕好的理論依據。
人為三品:上品之人,不教而明,屬於聖人一流;中品之人,教而後益,多數人都在此類;下品之人,雖教而無益,非強制其行為方可。而上品之人必得知書達禮,中品之人可以教而後成,所餘下品,大多是平民百姓。
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合皇帝陛下的龍意。於是儒家學說,不能不受到帝王的青睞。而且封建體制一日不去,儒家的官學地位便一日不會動搖。
其四,既重親性,更重家庭。儒家學說對於家庭給予特別的重視。儒學立身的根本,一是作忠臣,二是作孝子。
而且忠臣必定是孝子,孝子亦必須是忠臣。孔夫子對於孝的重視,足為百家先,而他對不孝的態度也是很激烈的。作為中國倫理文化基礎的農業自然經濟,其基本的生存單位是家庭,最基本的生產單位也是家庭。
唯有家庭穩定,國家才有安定,唯有家庭富足,國家才能富強。中國傳統家族與封建王朝屬同位結構體,二者的興致一般無二,區別只在所處位置不同。古代中國只要家庭不亂,無論碰到怎樣的變化,必將很快走向安定狀態,而且只要保住中國傳統家庭的文化特性,則中國傳統文化就不會發生斷層現象。
其五,重視土地,不患貧而患不均。農業之國,最重要的財富莫過於土地,土地是國家之本。這和市場經濟不一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也是商品,美國花幾個小錢,就可以買下阿拉斯加。
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不可思議的。中國曆代土地政策,也有差異。但每次改朝換代,如想取得成功必須在正確解決土地問題上下功夫。
土地是立國之本,而賦稅是土地能否發揮最好效益的關鍵。賦稅關係實際上反映了農業與地主以及他們二者與國家的深層政治關係。無論哪個朝代,只有解決好土地與賦稅問題,才能出現真正的繁榮,否則縱然有多麼強大的管理力量,也非出亂子不可。
農業國家重視土地,但土地可以使人生活,不能使人劇富,而儒家學說正好主張「不患貧而患不均」。窮點沒啥,但不均就不行。將這個理論用於
中國古代土地政策,真是再好不過了。而且因為有這樣合諧的社會歷史基礎,連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都受到莫大影響。
其六,重農抑商,不準流動。以農業立國,必定重農。但農、商二者有衝突,特別是處在自然農業經濟條件下,農民得利不容易,相對講商人獲利則比較容易。
農業是傳統大陸國家賴以生存的命脈。這個命脈的特點是:既穩固又脆弱。
試想一個幾千萬人的農業大國,實力理應雄厚。但這種雄厚的實力非得付出艱苦卓絕的農業勞動才能得到。因此,一旦發生農民向其他行業大規模流動的情況,作為社會生存基礎的農業就會動搖。
因此,重農必須抑商,而且反對一切人口流動。由農轉商,固然要反對,就是農民向別處遷移,也要反對,甚至因饑荒而逃亡的流民都受到歧視。終整個封建時代,封建王朝對於流民都十分反感。
因為當一個王朝對流民失去管理辦法的時候,就預示著這個王朝的壽命要終結了。而儒家倫理觀念,最重視家庭關係,所謂「忠孝傳家久」,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倫理學說,封建王朝怎能不愛?
其七,重視禮教,倡導中庸。封建王朝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的穩定,而封建家庭的穩定又有賴於嚴密的封建等級制,特別是男尊女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的理論依據是夫為妻綱,父尊子卑的理論依據則是父為子綱。
二綱合一,最高男性家長便處於生宰地位。女子則沒有地位,一個女子,在家要從父,出嫁要從夫,夫死要從子。這兩個原則,既使家庭穩定,又使思想僵化。
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重禮而輕理,在家庭婚姻關係上尤其如此。比如夫妻既講尊卑,感情好壞就是次要的。即使嫁給一個萬分不如意的丈夫,也只能認命,這叫作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中國傳統家庭重視父子關係遠勝於重視夫妻關係,因為只有父子相傳才能保證家庭的穩定。儒家的這些主張,無疑對鞏固封建等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中庸即不用過激的態度看待社會,看待家庭。
中國人素有「忍」功,因為中庸使人不便出頭,不肯出頭,也不敢出頭。而農業自然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渴望和推崇平均土地的經濟,因此中庸便取得它特殊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同時,中庸既反對冒尖,又反對落伍,前拉後推,無疑加強了人們行為選擇的從眾性和向一性。
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倫理價值超過其理論價值。
其八,渴望廉潔,重視吏治。中國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的**集權的大帝國以來,秦朝模式統治數百年。隋唐改制,但在**集權這一點上沒有變化。
**集權的特色就是**,而**的必然結果就是腐敗,腐敗又是農業經濟的首要敵人。於是為著聖朝永遠不衰,也為著加強管理效用,歷代清朝的王朝和有作為的皇帝,無不主張吏治。吏治,就是治吏,使各級**遵紀守法,清正為官。
但是看中國整個古代史,真正的清官總是不多。縱然有幾位,也如鳳毛麟角。於是社會**盼清官,便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樣。
其實腐敗是**王朝的一個死症,而吏治則是它的一個理想。儒家學說強調修身養性,潔身自愛,主張仁、義、禮、智、信,無論對吏治,對清官都有積極作用。
其九,克已復禮,以國為重。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個重要區別是:西方文化是主張個人本位的,而中國文化是強調官本位的。
官本位的含義也並非一切都以**的意志為主,而強調官府所代表的整體性利益。孔夫子一生理想在於克已復禮,後世儒生尤以忠孝為立身之本。表現在取捨安排上則國事第一,家事、個人事又次之。
而且「君子不言利」,個人利益在儒家眼裡,正是骯髒的東西。西方近代文化以個體為本位,因此,即便對某一個人的不公也可能釀成社會問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相反,它最欽佩的乃是忍辱負重,提倡為著整體犧牲個人,甚至為著個人——比自己身份高的個人而犧牲自己。
中國儒學的這種價值觀念對於一個龐大的統一的農業大國來說,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其十,都德輕技,修身為本。儒家學說極其重視個人品德修養。像曾子那樣的賢人,尚且要「吾一日三省吾身」,一般人等,可想而知。
中國不是宗教國家,卻是一個特別需要道德規範的國家。儒家學說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正合「寡人」之意。有人說中國人說教太多,動輒就是道德問題,這倒也是事實;但應該指出的是,這實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必
然結果,並非中國人對道德自作多情,沒事找事。至於其流弊後人,容當後議。
2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儒家「為政以德」、「因材施教」。
3樓:匿名使用者
戲子,歌手,明星,為什麼得到追捧。
為什麼儒家學派的人佩玦
4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學派的人
佩玦 這是古代儒生的一些規範,「佩玦」是其中之一,有表高潔、明智、正明之意.但用來送人就另有含義了。
玦指環形有缺口的玉器,常用作表示決斷、決絕的象徵物。玦也可以用來表示盛極必衰,月滿則虧。
玦,佩玉也。——《說文》
右佩玦。——《禮記·內則》
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種,環形,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後世常用以贈人表示決斷、決絕。
《荀子.大略》:「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
」鴻門宴上范增對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決斷。三國魏曹丕《與鍾繇書》:「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穿匣開,燦然滿目。」
儒家思想為什麼會成為正統思想?
5樓:冷侃娛文
一、原因:
copy
1.統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用思想上的統一來進行政治上的統一,於是弘揚儒學,打壓其他學派,這是正統思想存在的必要;
2.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喜歡周遊各國,廣收**,他在遊學的時候把儒學的思想傳播到全國,使儒學思想深入人心;
3.後來的繼承者如孟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加進去了一些思想,比如仁政、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仁合
一、禁慾等,這些思想從國家的大套上進一步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在思想上逐步認同儒學,最終選擇儒學;
4.儒學倡導和平,不主張戰亂,這與從古到今的人民熱愛和平的願望相吻合,更易得到人民的支援;
5.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
二、儒學簡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為什麼儒家學派的老師會教出兩個法家學派的學生
儒家思想可以推動一個到來禮治和素養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 概括和繼承了夏 商 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 史記 孔子世家 中說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儒家學派主要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指在儒家思想體系中處於基本和核心地位,是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或價值取向,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或者看待 處理問題的基本態度和立場 實踐路徑就是為了實現其價值目標所主張的基本途徑 表現形式就是他們認為能夠在社會政治 經濟 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反映他們所追求的價值目...
誰創立了儒家學派?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仁愛待人 因才施教 孔子創立儒家,核心是三綱 君臣 父子 夫婦 五常 仁義禮智信 孔子 不同時期核心不同,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核心也不同 孔子創立了什麼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其思想核心是仁義。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孔子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