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舉制度基本相同,而我們現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舉,所以這裡亦明清科舉為例進行解釋: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院試、鄉試和會試與殿試。
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本縣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份舉行。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學政,又可以稱學臺、宗師。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
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試榜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的
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
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分為
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重要關係。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
明清兩朝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後根據貢士的複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
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後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
秀才是否有資格進京趕考?
科舉制度的等級性十分嚴格,必須按部就班,不允許越級,也就是說僅僅通過院試的秀才不能參加會試,也就無所謂進京趕考了。只有通過鄉試的舉人才走上這一級「階梯」。
至於「研究生」相當於古代的什麼學歷?
現在我國的考試等級和古代的不同,現在的考試只分三個等級,小考(小學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雖由國家統一管理,但除了政治和外語外,不統考,不統招,由學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卻試四個縣試和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從組織的角度來對比參考。
小試相當於明清的縣試和府試,由縣裡組織,過了這關就可以成為「童生」了;中考則相當於院試,由省府組織,中者為秀才;而高考則相當於鄉試,由國家組織,中者為舉人。如果說研究生屬於那個等級的?那肯定是在舉人之上,只有貢士或進士了。
這裡只是按照你的要求來作對比而已,嚴格上來說,兩種不同教育制度下的學歷,其有極大的不同,是不能等同起來的。
樓上認為:「研究生大概相當與翰林院大學士」,我認為這個說法欠妥,研究生是學歷層次,而翰林院大學士是官職,不同類,是無法比較的。
2樓:阿波羅之光
做了舉人才有資格進京趕考。研究生大概相當與翰林院大學士吧。
科舉之路
科舉考試好像一架伸向雲端的階梯,只能一級級往上爬。
考童生是第一步。有的白身,即沒有學位的人,到了70歲還在考童生。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經過由知縣主考的縣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裡學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資格。
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是省裡的考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環節。鄉試又叫秋闈,都在秋天舉行。
試題由皇帝親定,監考官也是皇帝從**任命。鄉試競爭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個秀才中選取一名,考上就稱舉人。
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即進京趕考,會試也**闈。會試考場設在北京順天府貢院,共試三場,每場三天,連考九天,淘汰率在90%以上。通過考試的人取得「貢士」稱號,也就是「進士」。
中了「進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決於最後殿試。殿試最初在紫禁城太和殿,乾隆以後在保和殿。清朝初年,皇帝親擬試題和評判考卷。
康熙以後才改由閱卷大臣批閱,只有前十名試卷進呈皇帝御覽。
殿試一甲取三名,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一百到三百人不等。頭甲和二甲前七名次序由皇帝欽定,之後
一、二、三甲按成績排序填寫金榜。金榜有大小兩種,小金榜奏呈皇帝御覽,大金榜則張貼於長安門外。
得中頭甲的披紅掛綵,騎馬街前亮相,何等風光!落榜的卻面如死灰,脆弱的或昏倒在金榜之下,或一根麻繩上吊,從此永訣考場。也有樂極生悲的,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得中舉人卻又瘋了。
3樓:我來答
秀才是沒有資格進京考的,秀才頂多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重點高中的學生吧,研究生大致相當於過去的舉人。
4樓:
一般來說:
秀才:大學生
舉人:碩士
進士:博士
5樓:匿名使用者
研究生=以前的狀元吧`不過這年頭`研究生都可以用錢來買了......
唉...
6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中舉人數和中進士的人數比例參照來看,我國的研究生也只能相當於過去的舉人了,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只能選取進士最多達100餘人,最少至少只能有幾人
進士與舉人有何不同
7樓:貞觀之風
不同點:
1、難度不同。進士錄取的比率遠遠低於舉人,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道出了進士科的難度。
2、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舉人可以當官,地位等於縣級,最差也可以當一個教渝;進士的地位更高,最差者起步為正縣級(知縣),而升遷速度和空間遠高於舉人,並且壟斷了高階官職。
3、考試的時間地點不同。進士考試時間通常在陰曆二月份地點在京城,甚至是皇宮;而舉人考試在陰曆三月,考試地點多在地方。
8樓:微生千凡
秀才,原本是指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推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也廢除,但從此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要取得秀才的名銜較簡單,明清兩朝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要通過童子試(縣試,府試,院試)而獲得,由各省的學政主持.通不過的一律稱為童生。有的人年齡很大,參加多次的童子試不過關,還是童生,人們戲稱為老童生。通過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們通過科考選拔,有資格參加本屆的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就成為舉人).人們尊稱秀才為「相公」。
舉人,意思是被舉之人,是通過鄉試而得來的,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明清的舉人,不僅具備會試的資格,而且可以因此進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考中鄉試第一名者稱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會試,稱為「春闈」,由朝庭的禮部主持,所以也稱為「禮部試」,「禮闈」等.通過會試的舉人稱為「中式舉人」或「貢士」,得第一名者稱為「會元」,他們具備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可以向進士的高峰攀登.人們尊稱舉人為「老爺」。
進士,是古代士子們通過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進入為仕的行列,受賜正途出身的榮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別的慶典,增加考試,稱為「恩科」。一般進士榜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等為「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得主被稱為「狀元」。俗話說「連中三元」,就鄉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名,這是非常難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兩人(黃觀,商輅)「連中三元」,人們尊稱進士為「大人」。
《水滸傳》裡說王倫是白衣秀才,難道他是整天穿白色的衣服嗎?不是的,是說他是個落第秀才或不第秀才,意即沒考上舉人。同樣,人們稱呼唐伯虎為「唐解元」,是因為他29歲那年參加鄉試時考了第一名,也就是第一名舉人。
9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舉制度基本相同,而我們現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舉,所以這裡亦明清科舉為例進行解釋: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院試、鄉試和會試與殿試。
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本縣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份舉行。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學政,又可以稱學臺、宗師。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
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試榜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的
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
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分為
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重要關係。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
明清兩朝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後根據貢士的複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
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後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
秀才是否有資格進京趕考?
科舉制度的等級性十分嚴格,必須按部就班,不允許越級,也就是說僅僅通過院試的秀才不能參加會試,也就無所謂進京趕考了。只有通過鄉試的舉人才走上這一級「階梯」。
至於「研究生」相當於古代的什麼學歷?
現在我國的考試等級和古代的不同,現在的考試只分三個等級,小考(小學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雖由國家統一管理,但除了政治和外語外,不統考,不統招,由學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卻試四個縣試和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從組織的角度來對比參考。
小試相當於明清的縣試和府試,由縣裡組織,過了這關就可以成為「童生」了;中考則相當於院試,由省府組織,中者為秀才;而高考則相當於鄉試,由國家組織,中者為舉人。如果說研究生屬於那個等級的?那肯定是在舉人之上,只有貢士或進士了。
這裡只是按照你的要求來作對比而已,嚴格上來說,兩種不同教育制度下的學歷,其有極大的不同,是不能等同起來的。
樓上認為:「研究生大概相當與翰林院大學士」,我認為這個說法欠妥,研究生是學歷層次,而翰林院大學士是官職,不同類,是無法比較的。
考研複試資格審查,研究生複試資格審查要求
考研複試資格審查,都有的,但是,網上的審查實際已經結束了,要不不會讓你進入複試的,現場審查就簡單多了,你按照要求準備學歷 學位證書 戶口本 身份證等 等資料。每個學校要求不太一樣,你首先要搞清楚你們學校審查要些什麼材料。我是11年考生,剛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我的資格審查過程是 拿著政審材料 身份證原...
獲得推免研究生資格的高校有哪些,研究生推免資格是什麼有什麼用一般條件是什麼
不是每所大學都具有向外推免研究生的資格。一般重點高校都有。普通二本院校也會出現某些專業有推免資格 有些沒有 具體的要根據學院的資質來定 保送的學校也不限於本校。研究生推免資格是什麼?有什麼用?一般條件是什麼?推免資格就像高考bai保送一樣,du可以不參加統zhi考直接讀研究生一般dao條件是四年大學...
研究生休學和保留入學資格有什麼區別
一 二者的含義 不同,休學的含義是指學生因故不能繼續學習,經學校同意,保留學籍,暫停學習。保留入學資格是指被錄取的新生,經考生本人申請和招生單位同意後可以保留入學資格,工作1至2年,再入學學習。錄取為保留入學資格的考生納入招生單位當年的招生計劃。二 二者需要的條件不同,休學的條件 1 學生因傷 病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