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山料,山流水,籽料都是怎麼辨別的

2021-03-06 17:53:02 字數 5726 閱讀 7308

1樓:龍博星

如果是原石的話,那麼山料看上去發乾,原石有稜角,且有風化痕跡,多柳裂.

籽料或稱水籽兒,其實就是形成不久就掉到河裡,經過無數年的沖刷而成的玉石,外表如鵝卵石一般圓潤,所以才叫籽料.

若是成品件的話,山料雕出的東西就算拋光在好,也會讓人覺得乾澀.

而籽料就會顯得潤澤.

我只是玉石愛好者.一點粗淺的見解.如果你要做這一行,或者和別人談買賣,勸你還是找業內人士諮詢.

2樓:布依依

這裡有很多資料你可以查查

全國已發現各種玉石共有121種,其中:軟玉、硬玉和蛋白石9種。獨山玉及其他玉39種,印章石17種,石英岩質玉15種,蛇紋石質玉18種,彩石23種。

1.軟玉、硬玉、蛋白石

軟玉:和田玉是產於新疆的軟玉,是中國的名貴玉種,馳名中外,其雕刻品在國內外市場上深受歡迎,是新疆目前開發的主要品種。在四川、遼寧與江蘇均發現了軟玉礦床,具有較好的開發前景。

臺灣軟玉也很有名,但由於逐年開採,產量減少,現已近於停採。

硬玉:在我國寶石級的硬玉發現極少。

蛋白石:主要指歐泊,因歐泊主要成分為蛋白石。具有變彩效應的優質蛋白石,用於首飾原料,目前國內還未有發現。

雲南、陝西、江蘇等省(區)產的都是普通蛋白石,屬低檔玉料。雲南產的普通蛋白石,加工效果不好,易碎,只能加工一些首飾和小件工藝品。

2. 獨山玉等

獨山玉:產於河南南陽獨山而得名,石英質玉。質地細膩,色彩鮮豔。有時可採得1000kg以上的多彩大玉料,為製作巨型雕件創造了條件。

梅花玉:產於河南,用於製作玉鐲、花鳥、器皿等工藝品。

五彩玉(九龍壁):產於福建,早在明、清時代就已聞名,玉石具有五彩繽紛、爭奇鬥豔之特點,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

薔薇輝石(桃花玉、京粉翠):主要產於湖南、四川、青海、北京、江蘇等地,是較好的玉雕原料。湖南生產的石獅子、大象以及花、鳥、魚、蟲,栩栩如生。

四川用其雕琢的獸類,特別用其雕琢的門獅,曾為國內外人士搶購的熱門貨。北京由於儲量逐年減少,目前處於零星開採。青海尚未專門開採,僅在開採錳礦時,順便少量採出。

江蘇至今尚未開發利用。

綠松石:主要產於湖北、陝西、安徽、青海、新疆,在江蘇、河北、雲南、四川、甘肅、河南等均有少量產出。

孔雀石:主要產於湖北、廣東、雲南、新疆,在河南、江蘇、四川也有產出。湖北孔雀石色帶清晰,質量上乘,但現已少見。

螢石:主要產於內蒙、浙江、遼寧等約16個省(區),內蒙螢石資源豐富,居全國前列,有綠、紫黃、無色等。螢石主要用於雕刻裝飾品、陳列品,多用作其他玉石代用品,更多用作觀賞石和礦物標本。

3.印章石

雞血石:主要為產於內蒙巴林的巴林雞血石和浙江昌化的昌化雞血石。

葉蠟石:主要為產於浙**田的青田石、福建壽山的壽山石和江蘇溧陽石。

巴林石、昌化石、青田石、壽山石和長白玉(高嶺石)是中國「五大印章石」。此外,廣綠玉(絹雲母)、溧陽石、商雒翠玉(白雲母)、平塘花石、黃陵玉、東興石、紫袍玉帶石等都是雕刻印章的理想材料。

古玉鑑定六點方法及辨偽四誤區

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了新的難題,致使許多博物館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對近年的高階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

下面根據我個人多年的收藏經驗、市場經驗總結以下六點鑑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六條作用可以互相轉換。

一、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

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

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二、氧化鑑定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

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區域性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

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

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汙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

真不可思議!

四、藝術水平鑑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

闢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五、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

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區域性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

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鐳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六、氣味鑑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

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古玉辨偽四誤區

很多談古玉鑑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為主要鑑定方式。根據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以及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至漢的玉器型別學還不完善,我們發現的數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型別,所以,下列老生常談四點鑑定意見充其量,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一)、造型辨偽。

有些資料很強調這一點,其實原始藝術出自於民間,歷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還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的藝術品特別難仿,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

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質、玉材辨偽。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玉材都很複雜,《山海記》記載玉的產地有二百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它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

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偽依據。

(三)、紋飾辨偽。

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做。不要忘記,在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裡,我們只由**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完整墓葬。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

我們知道:當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複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當前以「紋飾」不能做辨偽依據。

(四)、風格辨偽。

很多人一眼望見形制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偽品」。其實,不是形制超越時代侷限所為的風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型別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再重複一句:

「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

每次發掘,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風格玉器作品,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早被作偽者掌握。

其他還有:「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辨偽方法,僅能作參考而已。另外,無論哪一種鑑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

作偽水平的提高促進了鑑偽水平的提高,而作偽的水平會無休止的發展下去,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深入實踐,多摸索,才能長期地提高我們的鑑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請教 山流水料和籽料區分,如何區分籽料和山流水

山流水料,屬於破基岩石 籽料屬於河床內的卵石。最好的玉石在河床內。如何區分籽料和山流水 山料 山流水料 籽料都是什麼意思啊 山料 沒有風化bai面表皮的du或風化層很zhi薄的玉石荒料,多為從礦山露dao頭或回掌子面上開採的原生礦石答。山流水料 山流水名稱由採玉和琢玉藝人命名,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名稱...

和田籽料,籽是什麼意思呀,和田玉的山料和籽料是什麼意思?

籽 是指精華。經過流水的長期沖刷剝蝕和水中的自然滾動磨礪去粗取精,留下料質最細膩結實的部分。還可以理解為 小 籽本意是植物種子都是很小的。而和田玉籽料的特點 塊度比較小,一般為卵石形狀。和田玉碎塊經過雨水雪水沖刷流入河,隨河流流入水中,稱為和田玉山流水料,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經過玉龍喀什河幾百甚至上萬年...

山料還是籽料

什麼山料還是籽料,是俄羅斯料,俗稱俄料。和田玉的籽料和山料怎麼區別?1 形成 和田玉籽料產自河流中下游,是山料在地質運動中被帶入河流之中,經過河流上億年沖刷而成 山料則產自崑崙山脈之中,屬於原生礦,而籽料則是次生礦。籽料的儲量有限,而山料則有巨大儲量。這就決定了和田玉籽料和山料從產出形態到玉質特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