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導遊身份介紹天津歷史

2021-03-16 23:17:36 字數 5001 閱讀 8066

1樓:風海神淵

今天天津的主要市區,是指河東、河西、河北、紅橋、南開及和平第六個區。其中,我們不難發現:與「河」有直接關係的就佔了三分之二。

這顯示了天津市區形成、變遷的一個歷史特點:沿河發展。天津市區的形成和變遷,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特點呢?

這就應當先從天津的聚落談起。

一、天津的聚落基點

公元12世紀初,蒙古騎兵越過陰山,席捲北中國。原來佔據趙宋王朝半璧江山的金朝岌岌可危。2023年,金人完顏珣(阿補堵)為宣宗皇帝,登位後立即向蒙古求降。

2023年春,成吉思汗的鐵騎退兵。不久,完顏珣任命完顏佐為都統。《金史》記載:

「完顏佐本姓梁氏,初為武清巡檢,完顏咬住本姓李氏,為柳口鎮巡檢。久之,以佐為都統,咬住副之,戍兵直沽寨」。這個直沽,就位於原三岔河口東南岸狹小的三角地區,即今天津市獅子林橋西側的玉皇閣一帶,有時也被人稱為小直沽。

《金史》的記載,說明了很多問題,特別是顯現了武清、柳口和直沽的地理關係和建置沿革。這一點十分重要。武清為古泉州(故城在今武清縣城上村),漢以來一直是水運要津和榷鹽重地;柳口鎮系楊柳青,屬靖海(為古東平舒,今靜海縣),很早即為集鎮。

直沽一地原分屬武清、靖海兩縣,久之,因經濟、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其重心才移往直沽。換句話說,因為當時天津已上升到新的地位,才派都統率兵戍守,並在史籍中首見。同時去完全不同的這種變化,表明直沽一地成了今日天津的原始聚落點。

為什麼天津人的「根」要紮在直沽呢?

近年來,考古專家察出,戰國時代,津南區巨葛莊出現了雙獸紋或虎紋瓦當、繩紋小磚、筒瓦板瓦建築物的材料;北倉有了2.26m*1.87m半地穴式的家屋;今解放南路(大任莊)有漢代文化遺存;軍糧城也有面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的唐代遺址。

同時,宋代文獻記載,今天津的泥沽、雙港、小南河也設過軍事性的砦(寨)鋪。無疑這都可能是天津人最早的居住的地方(當然還可能有未發現的)。但它們都沒有成為天津市區的基點。

其原因,固然與西漢時渤海「海水溢」(《漢書、溝洫志》)有關,更主要的,是直沽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別處無可比擬的優越條件。

一、直沽正當三岔河口,是海河的起點。而海河是由北運、永定、大清、子牙、南運等河,從北、西、北、西南、南各個方向輻聚而成,《水經》稱為「泒(沽?)河尾」,因此這塊地方是內河和海口的咽喉,兼有河港、海港的性質。

二、這一帶河幅較窄,平均為100米,而以下河幅逐漸展寬,至海口寬達三四百米不等;水也不深,這便於當時人的活動。

三、由於天津成陸及海河水系的關係,直沽所處高程,在今大沽海面水平七八米間,此外大部地區只高二至四米。優勢的地位,對直沽作為居民聚落點顯然有利,對金兵來說,這裡又是同女真族老家及食貨**泉之間的聯絡樞紐,設寨戍守,也完全必要,於是,直沽從此成了天津的聚落點。

直沽一地,「初僅一漁堡耳」,原只有少數漁民、船戶居住區,後來來了一些女真、契丹族的軍人,成為天津市區最初的人口構成。

二萬灶沿河而居

在完顏佐戍守直沽寨後的幾個月,蒙古鐵騎旋風般地捲土重來,直沽又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出現了鹽場。元王鄂《三汊沽創立鹽場碑記》說:

「甲午(1234)之秋,三岔沽之地,未霜而草枯,灘面寬平,鹽滷湧出」。最初允准高、謝等18戶設灶煮鹽,很快「招徠者日益眾」,「商販幢幢往來」。經過兩年的發展,就設定了三汊沽、大直沽兩個鹽使司,鹽民出現在當時的天津市區。

其次,元設大都(今北京)後,食貨「無不仰給於江南」。(元危素《海運志》)。2023年試行海運江淮米4.

6萬餘石,第二年抵直沽(損失近4000石)。自此海運發展很快,糧食從江南裝船後,「舟將抵直沽,即分都漕運官出接運」(元貢師泰《玩齋集》)。因而設立「直沽海運米倉」,並在海河折彎處大直沽先後設「臨清御河運糧萬戶府」和「接運廳」,管理儲運。

到2023年,達到了三百五十餘萬石。不久,還在大直沽、小直沽建立了兩座「天妃靈慈宮」,都是與海運有關的建築物。這直接促進了天津的繁榮,正如元王懋德所說:

「東吳轉海輸粳稻,一夕潮來集萬船:(《直沽》)。海運也帶動了海上**,既有北來的「去年吳人赴燕薊」(元黃鎮成《直沽客行》)。

它使天津市區範圍由三岔口一隅之地,擴大成東到大直沽,經馬家口、三岔口、侯家後,西抵馬頭一帶,這是當時天津市區形成沿海河狹長髮展的基本狀況。明汪來談到天津風氣時曾說「萬灶沿河而居」(見《毛公去思碑》),就是很好的描繪。元人為保衛海運這一生命線,控制各河會口而拱衛大都,還在2023年,於直沽設「鎮守海口屯儲親軍都指揮使司」,派兵防守屯種;2023年改直沽為海津鎮。

2023年在此設鎮撫司。到終元之世,還派知樞密院事這樣的重臣買閭防守海津鎮。

直沽——海津鎮這種經濟、政治的發展特點,使天津市區的人口「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元傅若金《直沽口》)。十分自然,這些從事鹽利、漕運,海防河防的人口,都不能不依託、居住在海河沿岸。

三薊北名城河路碼頭

明永樂二年(1404)設衛築城,城周長九里二分,位於原直沽的西南側。但市區平面這一變化,並沒有影響沿河發展的特點,相反,由於天津衛城經濟職能的作用,沿河一帶,主要是西岸,更加繁榮,更加向海河上下游延伸。本來,天津衛的衙署多設於城內,如衛署設南門內西側,左衛設東門內門房後,右衛設三皇廟後;其它署也是「文東武西」居於城裡。

這只是形成政治統治的中心,而經濟的中心並不在城內。即使是一般居民,前人多有記述,大都不住城內。城內甚至長期存在五大水窪,因為天津衛的主要職能仍是漕運。

《明史》記載:「永樂元年(1403)命瑄(陳瑄)充總兵官總督海運,輸糧四十九萬餘石……遂建百萬倉於直沽」以後,輸糧數字迭有增加,並一再建倉設囤。但因海運屢遭困難和損失,明廷從2023年到2023年積極疏通大運河,使浙江杭州到津、通的南北水路全線暢通。

2023年起,每年經天津轉輸的漕糧都在400萬石上下。蘆鹽也由天津衛源源運往中原地區。大運河的通航,使商品物資、**行旅也有了迅速發展。

《天津衛志》說:「城西北沿河一帶,舊有雜糧店,商賈販糧百萬,資運京、通。」明廷又應允漕船夾帶二成貨物,使得「南艘鱗集,商有興販之便。

」一時之間,「百貨倍往時」(《明史、食貨志》),沿南運河一帶(北門外)市聲鼎沸。人影如雲;成為當時天津市區繁華的中心,但是,因海運停止,沿海河向東不再發展,以至於大直沽那個「天妃靈慈宮」的香火,都逐漸被城東門外的「天妃宮」(清初改「天后宮」)所代替。明弘治(1488——1505)年間天津曾設十集一市,五個在城內的集漸次衰落,五個在東、北門外河沿的,交易卻很興旺;其中的永豐集設於南運河西大灣子的張官屯,因為沿岸經濟的發展,集市**活躍,地名竟被改稱為永豐屯。

一直到清代,天津的經濟活動,始終在沿河西岸及其附近進行。商業行會集中的鍋店街、估衣街、針市街、鈔關(北大關)、缸店街、茶店口、肉市口、糧店街、粬店街、魚市、驢市口,都綿亙在這一線。閩粵商人販來了洋廣雜貨,出現了兩個洋貨街,自然也都在東、北門外河沿。

離河遠的地方,雖為城郭,仍是荒疏冷僻。「天津城南地勢窪下,夏霖秋潦,汪洋絕望。」(查為仁《蓮坡詩話》)。

西門外則是一片墳墓。因此,從宮南、宮北到馬頭東街(估衣街),一路之上,但見「沉檀珠翠來閩海,花鳥樓臺繞衛河(南運河);商賈競趨鹽利,優伶紛逐酒筵歌」(崔旭《念堂詩草、津門》)。侯家後更是有名的「銷金鍋子」。

元、明到晚清,天津市區沿河發展上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即主要是沿西岸發展。舊日河東(不是今河東區,而是東門外對河)沿岸,明為鑾儀衛庭燎廠葦地,清雍正後是「堆積如山傍海河,河東數裡盡鹽坨。」(鹽署、鹽商的活動仍在西岸)。

河北(包括今河北區、紅橋區南運河北東岸)則是東、西兩大窯窪,而窯窪在光緒初年猶是荒瘠之區。「(《天津政俗沿革記》)清代河北大街稍形繁華,不過是為「河路買賣」服務的小區。這是天津市區沿河發展特點中的特點。

四夷樓高枕海河涯

2023年後,根據《北京條約》,天津被帝國主義國家強劃出英、法、美、德、日租界;2023年八國聯軍入侵後,又增加俄、比、奧、意租界,原有租界也一再擴大,天津成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帝國主義同封建主義一樣,根本不會顧及天津市區應有的合理的發展。他們自海上侵入,僅僅企圖利用天津作為侵略活動的橋頭堡,把商船、**直駛天津。

於是看中了海河西岸的閘口、馬家口、紫竹林、杏花村、樑家園和東岸的鹽索、老龍頭、大直沽、,處心經營。清同治五年(1866)天津人民曾發《揭貼》斥其「沿河一帶建樓房,扯旗放炮逞剛強」(2023年5月9日《進步**》)。海河沿岸自天津城以下,幾乎全部成為帝國主義洋行、倉庫、碼頭,「層樓四起,幾成洋場」(《天津縣新志》)。

帝國主義的侵略,使天津市區沿海河拉得更為狹長;西岸擠不下,就強佔東岸,他們也要沿河擴張自己的勢力。公元19世紀初,天津詩人梅成棟寫詩《馬家口南行即景》:「市遠寒流見,參差露菜田;三秋蘆絮地,一夢柳花天」,不過是一片寒水、菜畦、葦塘、衰柳。

只過了80年,這一帶已是「街道寬平,洋房齊整」,「行人蟻聚蜂屯,貨物如山堆積」,「電線聯成蛛網,路燈列若繁星」(《津門雜記》)。市區物質外貌的變化太大了!適應這一情況,2023年因「津城外自院浮橋(海河起處)而下直接紫竹林沖途要道」,就修了天津第一條官道。

2023年,建成天津至唐山的鐵路,火車站原設旺道莊,後為接近通往租界的老龍頭鐵橋(2023年另建成「萬國橋」,即今解放橋),2023年站址也改設於老龍頭。那條新修官道和這個車站,都緊貼在海河岸邊。這就吸引經濟活動的重心,顯著地沿河自北向南移動。

2023年,八國聯軍破壞了天津的大部市區,拆毀城牆;沿南運河的宮南、宮北大街、鍋店街、估衣街,成一片焦土(見劉孟揚《天津拳匪變亂紀事》)。變動更大更深刻了!「南門外一望荒涼,向多積水。

自庚子後外人租借地逼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歌樓酒肆,叢錯其間。」(《天津政俗沿革記》)侯家後、大關河沿的經濟繁榮,一落千丈;而移往與租界接壤的南市一帶。

2023年,袁世凱督直時曾在河北建新車站(今北站)、金鋼橋,開闢大經路新市區,企圖經營北洋巢穴,但與帝國主義沿河建立的經濟中心無法抗衡。20世紀20年代,法租界天增裡一帶陸續建成國民飯店(1923)、浙江興業銀行(1925)、勸業場(1927)、惠中飯店(1928)等,組成商業性大型的建築群,天津市區出現了完全新型的繁華中心區(曾被稱為「小巴黎」),從此直到天津解放。

五扭曲的「非」字形建成區

綜合上述,可以看到天津市區的形成、變遷的歷史特點——沿河發展,是由各個歷史時代的經濟(鹽業、漕運、漁業、外貿等)、政治(屯戍、建衛)等原因決定的。市區無限的沿河發展,就使得天津建成區的街道佈局,基本上像一個被扭曲的「非」字形:中間海河;南北走向的都是長而寬的大路,而東西走向的,大都不得是被分割成短而窄的街道。

如果想從北站往市區南端的陳塘莊工業區,儘管路程長,還是便利的;但如果想從河東新開路郭莊子大街往西頭小西關,儘管直線途程不比前者長,那就困難多了!這種由於長期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統治而形成的城市建設佈局,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城市,對於交通運輸、人民生活非常不利。

以導遊身份介紹北京四合院作文,以導遊身份介紹北京四合院500字作文

各位遊客,這裡是翠亨村,提起翠亨村,國人都有一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因為她是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她地處中山市南朗鎮東南部,東臨珠江口伶仃洋,與珠海市淇澳島隔海相望,西靠五桂山,京珠高速公路 中拱公路 翠山公路縱貫村境。至今,翠亨村和國父有關的或者以國父命名的地方有孫中山故居,中山紀念中...

怎麼當導遊介紹長城作文,怎麼當導遊介紹長城作文300字

長城是中國的象徵。遠看那雄偉的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就有一萬三千多裡!從北京出發,不過幾十公里就能到達長城腳下。啊,長城好長好長,一眼望不到頭,彷彿巨蛇躺在山嶺上休息。長城是用許多條石和城磚築成的。頂上鋪著方磚,十分整齊,像一條寬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兒可以並排走。城...

如果你是其他導遊請寫導遊詞,為外地遊客介紹家教的另一處景點土特產

你好!復 巨集鵬為你專業解制答 杭州旅遊攻略杭州特產 杭白菊杭白菊亦名小湯黃 小白菊,為杭州地區的特產。它與安徽的滁菊 亳菊,河南的鄧菊,都是中國馳名的茶用菊。杭菊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杭白貢菊 一向與 龍井名茶 並提。古時曾作貢品。龍井茶葉 如果是春天 特別是清明時 來的杭州,一定要去龍井村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