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的土族的前身是什麼民族

2021-03-17 08:27:32 字數 5256 閱讀 8287

1樓:克城

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後吸收了部分羌、党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展而來。

土族與蒙古族有著密切關係。在互助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屬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今互助縣一帶,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過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當時互助縣屬西寧州治,可與傳說印證。明代安定衛的蒙古人受到攻擊,遷至今互助土族自治縣。

至於霍爾人,原是藏族對居住在**北部以及**以北地區的遊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近代則已專指土族而言。互助縣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

據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當然也有人認為霍爾是胡兒一詞的同音異寫法。

源於吐渾、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遼金時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時期了。但是趨於統一的的認識是:

以歷史上的吐谷渾人為主體,在以後吸收了部分羌、党項、藏、蒙古、漢等民族成分形成發展而來。

土族歷史及祖先的起源

2樓:匿名使用者

土族源於蒙古人。

土族自稱「蒙古爾」(蒙古人)或「察罕蒙古爾」(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與蒙古族的密切關係。在互助縣土族中,廣泛流傳著祖先來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將格日利特(格熱臺)率部留駐索卜灘(今互助縣境內,意為蒙古灘),不久病死。

其部屬留駐下來,以後與當地霍爾人通婚,逐漸繁衍而成土族的傳說。這種傳說在清代藏文文獻《佑寧寺志》中有明確記載:13世紀初,「成吉思汗之部將格日利特率領其部屬到此,現今的霍爾人約為這些人的後裔。

」2023年,佑寧寺落成時,格日利特被追封為「尼達」(地方保護神),其銅像被供奉在佑寧寺,所以土族長期以來把他當作本民族的祖先來崇拜。

漢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軍曾來西寧一帶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有「太祖二十二年(2023年)三月破洮河、西寧二州」的記載。互助縣時屬西寧州治,距西寧僅四十五公里,這可與傳說相印證。

土族**於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間傳說、史籍記載外,還可以從語言方面得到證明。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詞彙約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語喀喇沁方言相似。

不但如此,在《蒙古祕史》、《華夷譯語》等著作中記載的許多13、14世紀的古蒙古語詞彙,現在還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語中。

3樓:匿名使用者

土族-歷史族源

土族關於土族的族源,學術界有吐谷渾說、陰山白韃靼說、蒙古人與霍爾人融合說、沙陀突厥說、多源混合說等各種說法,至今尚無定論。但多數學者支援吐谷渾說,即土族主要是鮮卑支系吐谷渾人的後裔。吐谷渾,原為遼東鮮卑慕容氏部落首領之子。

公元3世紀末,因部落內部產生矛盾,吐谷渾率部西遷,先"西附陰山"(即今內蒙古河套北之陰山),接著又乘"永嘉之亂"(312-313年),率部"度隴而西"(《晉書·吐谷渾傳》),到達今甘肅南部和青海東部地區,逐水草放牧,並建立了吐谷渾國。663年,吐谷渾國被吐蕃所並。有一部分人仍留在青海東部,成為土(吐)族先民。

在其長期的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土族中融有蒙古族、藏族、羌族和漢族的血緣,還有回族和維吾爾族的少量血緣。

土族人民在與其他兄弟民族錯居雜處的環境中,"依山傍險,屯聚相保,自守甚嚴"([清]樑份著《秦邊紀略》卷一),其民族凝聚力日漸增強。元朝時,土族地區歸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轄。明朝統治者繼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對他們"待之以禮、授之以官",命其首領(土官,清代正式稱為土司)繼續管轄所屬各族。

實行漢官與土官參治,許以世襲,令其世守。並"各統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明史·職官志》)。

明王朝在西北地區的主要軍事活動中,幾乎都有土族地區的土司率部參加。他們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成為明朝西北邊防軍的主力之一。清滅明後,土族地區的各土司先後率部歸附於清朝,清承明制,發給其號紙印敕,準其照舊承襲,是為土司。

據清代史志記載,清代甘、青土族地區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甘肅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稱為勺哇三族。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屬楊土司管轄,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匯十那、薩迪、拉叭等七族組成。

清代,在諸如清兵入藏之役、撒拉族抗清之役、羅布藏丹津反清等大的歷史事件中,土族地區的土司曾被徵調過。但自雍正、乾隆期始,土兵在軍事上已不被倚重,土司權威有所削弱。至清末,土司已處在名存實亡的境地。

明、清時期,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土族地區後,青海互助土族地區出現了一種與封建土司制度並存的土官制度,這是**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區的延續和發展。

明、清時期,土族已從一個主要從事畜牧經濟的民族,發展成了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兼營畜牧業和手工業的民族。由於河湟一帶原有的農業基礎較好,加之中原先進耕作技術的不斷傳入,促進了該地區土族農業經濟及與之相伴隨的手工業(如釀酒、紡織等)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隨著甘、青地區馬家軍閥勢力的不斷擴大和發展,除一少部分土族仍歸封建土司統治外,大部分土族則由馬家軍閥所控制。

2023年元月,青海建省。2023年,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門源等地相繼設縣,該地區的土族始歸由縣府管理。

2023年8月,南京國民**下令廢除土司制度(互助土族地區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已於2023年廢除)。這樣,延續300餘年的土官制度被徹底廢除。

2023年,土族各村編組實行保甲制度。當時充任區長、保長、甲長者,仍以舊時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權勢的上層分子佔絕大多數。這一時期,由於馬家軍閥實行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迫使土族人民或隱瞞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流落他鄉,土族人口因此銳減。

此外,自明、清以來,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土族地區的廣泛傳播和發展,土族群眾篤信佛教,多送子弟入寺為僧,這也影響了土族人口的正常增長。據有關調查顯示,2023年,青海土族僅有3萬餘人。到2023年,互助、民和、天祝、大通等地的土族共有4萬人左右。

2023年9月5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西寧市,統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馬家軍閥政權徹底覆滅。2023年2月17日,經***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區第一個自治政權--互助土族自治區。2023年,改為互助土族自治縣。

2023年11月6日,根據青海土族人民的居住特點,經***批准,撤銷了青海省民和縣建制,設立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撤銷了青海省大通縣建制,設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至此,實現區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約佔總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區設立了土族鄉。

4樓:匿名使用者

土族祖先以吐谷渾人為主幹,後來融入了蒙古人。當前的土族人主要分三個支系,即察汗蒙古爾、吐渾、伏爾羌。這三個支系分別受蒙古族、漢族、藏族的影響最多。

還有一部分土族人在歷史上被穆斯林化,形成了東鄉族。

5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過去各地土族有多種自稱,互助、大通、天祝一帶的自稱「蒙古爾」(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縣的多自稱「土昆」(意即土人,吐渾音轉),樂都縣自稱「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區的自稱「土戶家」。附近藏族稱土族為「霍爾」(對藏北遊牧民的泛稱,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鶻或蒙古族;另說即吐谷渾),漢、回等民族稱之「土人」、「土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依據本民族意願,統一稱為土族。

根據2023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族人口數為241198。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使用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過去通用漢文,近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試行。 http:

6樓:匿名使用者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截止2023年人口為802萬人。主要分佈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土家族織錦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聞名於世。

有自己的語言。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土家」名稱。

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濟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服飾】

土家族**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

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

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視窗的紡車倒紡三下,唸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

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

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弔亡人。

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明鏡高懸」的前身是什麼

原意指明亮的銅鏡或者玉鏡,後來引申比喻完美的典範,廉潔奉公,公正執法。秦鏡,方鏡,咸陽鏡,照膽鏡,秦臺鏡,秦家鏡,秦明鏡,見膽明鏡。明鏡者可以察形也。大戴禮記 保傅 以鏡考己行。漢書 谷永傳 窺鏡而自視。戰國策 齊策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 李白 秋浦歌 照臨四方曰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 元 關...

蟬的前身叫什麼,知了的前身叫什麼?

幼蟲學名禪蛹,飯店裡叫金禪,蟬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現已成為人們的版美味佳餚,油炸金蟬權是一道名菜。俗語叫法很多,各地不同有 知了猴 知了鬼 借留鬼兒 爬杈 爬猹 知識補充 蟬的幼蟲潛伏在地下,靠汲取樹根的汁液生活,我們一般是無法見到。古人沒見過蟬的幼蟲是如何到達地下的,便認定蟬是由蜣螂或金龜子的幼...

青海省西寧市包括互助 民和 平安 樂都等就近的幾個縣嗎

你錯了,西寧有三個大縣 大通,湟源,湟中這些屬於西寧市的,互助,民和,樂都,平安,化隆,循化 海東六縣 格爾木市,德令哈市,天駿縣,烏蘭縣,都蘭縣 海西州兩市三縣 祁連縣,門源縣,海晏縣,剛察縣,西海鎮 海北州 共和縣,貴德縣,貴南縣,興海縣,海南州 黃南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