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陡變吧
您好,看到您的問題將要被新提的問題從問題列表中擠出,問題無人回答過期後會被扣分並且懸賞分也將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您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或者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論壇裡去看看,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多認識一些知識豐富的網友,和曾經為你解答過問題的網友經常保持聯絡,遇到問題時可以直接向這些好友詢問,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 三,該自己做的事還是必須由自己來做的,有的事還是須由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的,別人不可能代勞!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別人只能給你提供指導和建議,最終靠自己。
您可以不採納我的答案,但請你一定採納我的建議哦! 雖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問問哦~~~!
移就和擬人有什麼區別?
2樓:暴走少女
一、修辭手法不同
1、移就
「移就」,指有意識的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法。 一般可分為移人於物、移物於人、移物於物三類。具有使文句更簡潔生動、使語句表達力強、給人想象的空間給人以無窮詩意的作用。
2、擬人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二、表達作用不同
1、移就
總用法而言之,移就看著好像用詞不當,但正是這種不當,卻創造出了一種美麗,創造出了一種意境,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情調,產生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收到了良好的修辭效果。
但是移就修辭格偶一為之,會使人覺得新鮮有趣,然而用多了不但不會使人感到驚奇,反而會使人生厭,所以要避免在一篇文章中大量運用移就手法。
2、擬人
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三、描寫方法分類不同
1、移就
1)移人於物
一移人於物。把描寫人的詞語移用來描寫物,從側面襯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2)移物於人
把描寫事物的詞語有意識地移用來描寫人。
3)移物於物
把修飾甲事物的詞語有意識地移用來修飾乙事物。
2、擬人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覆,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等等。
3樓:匿名使用者
是擬人移就和擬人區別
所謂「移就」,就是兩個事物相關聯時,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移過來修飾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它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人性」移於「物性」。例如:①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 李白《菩薩蠻》)②看著他們那雙懶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麼滋味都有。(張 潔《挖薺菜》)例①把原屬於人的感受的詞語「傷心」移用於「綠色」。例②中的「懶洋洋」原形 容人沒精打采的樣子,這裡卻移來形容「筷子」,簡潔地表明飯菜不合口味,吃飯情緒不高,連筷 子也懶得舉的情態。
二、「甲特性」移於「乙特性」。例如:③吳淑蘭的心,被革命競賽的熱情燃 燒著,早已飛回她的隊員中去,飛到田野裡去了。
無論張臘月和她的隊員們怎樣苦苦勸留,說什麼 也留不住。(王汶石《新結識的夥伴》)④這方場中的建築,節奏其實是再和諧不過的。(《威尼 斯》)例③中的「燃燒」本來是指可燃物著火的樣子,這裡移來形容人的心情被某種情形激動著, 達到了非常高漲的地步。
例④中的「節奏」本來是**方面的術語,指**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 強弱、長短的現象。這裡用來說明建築物色彩的濃淡強弱和位置高低錯落的情況。移就,從表面上 看,它似乎是「張冠李戴」,其實是「移花接木」。
移得好,可以使文章語言具有新鮮、簡煉、生 動形象的特點。移就大多是把表達人的思想觀念的詞語移用於其他物體上面,在這點上它跟「 擬人 」有某些相似之處。但是,它們畢竟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
(一)從內容 上看,「擬人」重在把物人格化,就是把事物當作人來描寫;「移就」則是把甲性狀詞語移屬於乙 ,重在移而就之,它不把事物人格化,也就是不把事物當作人來描寫。例如:⑤……竹子不象松樹 那樣愛擺大架子,而是平易近人,只要房前屋後有一點空隙,它都可以安之若素,並且一年到頭陪 伴你而從不變色。
(馬南邨《燕山夜話》)此例為擬人。「竹子」本來是一種植物,這裡卻把它當 作人來寫,說它不愛擺大架子,說它平易近人,說它安之若素,還說它肯陪伴你。把竹子寫得有性 格,有理智,有感情。
而例②中將「懶洋洋」移去修飾「筷子」,是為了表達飯菜不合口味的情狀 ,並不是把筷子直接當作人來描寫。(二)從形式上看,「移就」的語言成分限於表性狀的詞語( 主要是形容詞),在句子結構中大多充當定語;而「擬人」所選用的詞語,在句子中大多作謂語。 總之,「移就」是把屬於描寫甲事物性狀的詞語移來描寫乙事物性狀而物不變;「擬人」是把事物當作人來寫而物變人。
移就和比擬的區別?
4樓:武當單挑王
所謂「移就」,就是有意識的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
藉助豐富的想象,把物當**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就是比擬。
移就其實按照常理講就是「用詞不當」
5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移就」,就是有意識的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
什麼是移用修辭
6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移用修辭,是某些詞語中的語言有固定的意義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詞性,利用這些詞語的這些特點臨時改變它的用法和詞性,從而收到一定的修辭效果,叫移用修辭。
移用指有意識的把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法。 一般可分為移人於物、移物於人、移物於物三類。具有使文句更簡潔生動、使語句表達力強、給人想象的空間給人以無窮詩意的作用。
移用也稱「轉借」、「移狀」、「移就」,就是當甲乙兩事物連在一起時,把原來屬於甲事物的性狀詞語移用到乙事物上的一種修辭格。
移就是一種超乎常格的語言現象,也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運用。通過詞語的移用,將人的情緒、狀態同事物聯絡起來,不需要耗費更多的筆墨,極簡練地把人的情緒、思想、性格鮮明地表達出來,或將事物的形狀、本質突出出來,而且使語言出奇制勝,富於變化,饒有情趣。
移就的種類:移人於物和移物於物。好像有點與擬人和擬物類似。
移人於物,就是把原來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於物。移就修辭格的基本要素是含有移用詞,這個移用詞即是原來屬於甲印象的性狀,後移用到乙印象中。
例如:等我把一盤用精鹽、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調配好的薺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時候(小的時候,我可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我那可愛的薺菜會享受到今天這樣的「榮華富貴」),他們也還是帶著那種遷就的微笑,漫不經心地用筷子挑上幾根薺菜……看著他們那雙懶洋洋的筷子,我的心裡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麼滋味都有。
什麼叫做「移就」手法
7樓:匿名使用者
移就修辭格在作品中經常出現,能收到以少勝多、含蘊深遠的表達效果。什麼是移就呢?在辭海解釋如下:甲乙兩項關聯,就把原來屬於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乙事物,叫移就。
唐鋮《修辭格》說:「兩個觀念聯絡在一起時,一個的形容詞常常移用於他一個上頭。」
移就是一種超乎常格的語言現象,也是詞語搭配的創造性運用。
通過詞語的移用,將人的情緒、狀態同事物聯絡起來,不需要耗費更多的筆墨,極簡練地把人的情緒、思想、性格鮮明地表達出來,或將事物的形狀、本質突出出來,而且使語言出奇制勝,富於變化,饒有情趣。
移就的種類:移人於物和移物於物。好像有點與擬人和擬物類似。
移人於物,就是把原來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於物。
如:郁達夫《還鄉記》中:「我女人經過的悲哀的足跡,現在有我一步步的踐踏過去!」「悲哀」原是表現人的心情悲涼、哀傷,這裡用來修飾「足跡」。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是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形容人含情的樣子,有「脈脈含情」「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詞句,這裡卻用來修飾「流水」。
陸游《過採石有感》:「明日重尋石頭路,醉鞍誰與共聯翩。」「醉」的本是放翁,表現其情態,這裡卻移用於「鞍」。
移物於物,把形容甲事物的修飾語移用於乙事物。
如:魯迅《紀念劉和珍君》中把描摹顏色的「濃黑」用來修飾「悲涼」,表現「悲涼」的沉重濃烈: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峻青《海濱仲夏夜》中「晚霞」原不會「燃燒」,這裡卻把此詞移用來形容「晚霞」的形態和色彩。
「西邊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
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把描摹顏色的「蒼白」同來修飾「日子」,表現「日子」讓人傷慟:
「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曆,會埋藏著這樣蒼白的日子。」
修辭手法有哪幾種
8樓:親口去感受
修辭手法有哪些?具體都有什麼作用
9樓:縱橫豎屏
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覆,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迴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共計63種。
擴充套件資料:
部分介紹:
1,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強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2,反問
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麼?
3,舉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4,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5,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藤野先生》)
6,聯想
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7,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鐘雲外溼」(杜甫《夔州雨溼不得上岸作》)以「溼」字形容鐘聲,所聞之鐘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溼」,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8,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舉例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1、意義雙關利用詞的同義,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做意義雙關。【例】《紅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諧音雙關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諧音雙關。【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
許多成語中包含著修辭格,如 怒髮衝冠 誇張 你能指出下列
1.胸有成竹 比喻 2.目不識丁 借代 3.垂涎三尺 誇張 4.與虎謀皮 比喻 1.胸有成竹 比喻 2.目不識丁 誇張 3.垂涎三尺 誇張 4.與虎謀皮 擬人 1 比喻 2 誇張 擬人 3 誇張 4 擬人 有的成語中藏有一定的修辭手法,你能把下列成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分類嗎?填序號 面如土色 半壁江山...
什麼的地移填空,什麼地移人填空詞語?
因地制宜 y n d zh y 英 文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解 釋 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內.因 容根據 制 制定 宜 辦法,措施.出 處 漢 趙曄 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 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用 法 偏正...
助聽器裡的移頻是什麼意思,助聽器的移頻功能是什麼意思?。
助聽器的移頻技術是針對高頻聽力損失比較嚴重,普通助聽器無法補償時的一種高頻補償手段。目前能夠做到移頻技術的助聽器應該說還是比較成熟的。不是所有的聽力受損者都適合移頻,因為移頻是把高頻的訊號壓縮到低頻區域讓患者能夠聽到。如果2000 4000hz聽力損失達到極重度普通助聽器無法補償的時候可以考慮佩戴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