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
三、四、**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
一般人家居,衣多敝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作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
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
明朝,皇帝穿龍袍。相傳衣冠尚黃,始於黃帝,說黃帝是服黃衣戴黃冕的,所以古代以黃色為正色。以其他顏色為雜色。
黃色象徵帝王,其他人不得穿黃衣服。皇帝為何要壟斷黃色呢?因為太陽是黃色的,而皇帝就是人間的太陽。
再者,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顏色,金子是貴重的,因此黃色具有尊貴的寓意。歷代皇帝大都喜尚黃色,登基做皇帝俗稱為「黃袍加身」。
明朝禁止臣民用黃色,所有的黃色,包括柳黃、明黃、薑黃等都禁止民間使用。清朝只有皇帝可以用黃色,比如乾隆時期,就禁止別人用與黃色接近的米黃色等。其它人只有皇帝特別恩賜,才可以用,如黃馬褂之類。
民間就更是禁忌有黃色的衣服了,否則,就被視為「要造反」和「想篡位」。
清朝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朝。明朝的男子一律蓄髮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髮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作外褂,前後開叉,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
2樓:來跳舞吧活寶
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可隨便逾越。
古人穿衣服有啥講究?
3樓:金飛燕泣
中國古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要考慮是否合乎禮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飾帶有明顯的階級色彩,它是用以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標誌。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紋飾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
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標誌,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質地明貴賤
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絲織品和麻葛織品。絲織品總稱為「帛」,分類細,種類多,如綾、羅、綢、緞、錦、紈、綃、絹、縞、素、縑、綺等,這些只有統治者才能穿。
因此,宋代詩人張俞在《蠶婦》中寫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稱。
後來一般讀書人在沒有入仕之前,也稱為「布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稱「臣本布衣」。
二、長短顯身份
李商隱在《雜纂》中說:「僕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僕子樣。」因為「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的服裝,僕人是最下層的苦力,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
這正如後來哪怕到了**,咸亨酒店裡的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三、服色分地位
古代服裝的顏色與一個人的地位密切相關。一般說來,金黃紅紫等豔麗之色,多屬於達官貴人;青藍黑白,則屬於平民。
按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黃色具有象徵意義,代表著土地的顏色,著黃色意味著佔有土地,是天下的統治者。所以古代只有帝王才能著黃衣,於是黃衣就成了帝王的代稱。皇帝所用之物也常著以「黃」字,如皇帝的龍袍叫黃袍,皇帝頒發的文告叫黃榜。
唐朝較為特殊,宮廷裡品位高的宦官也可以穿黃衣,所以「黃衣」有時是宦官的代稱。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提到的「黃衣使者」。
官吏的服色以「品」而定,一般而言,三品以上的**著紫衣,四品著深紅色衣,五品淺紅,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
漢代曾有「散民不敢服雜彩」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規定,可見古代平民的服裝是不能施彩的,未仕者皆穿白衣,故「白衣」成為沒有功名的平民的代稱。
古詩文中還常見以下關於衣著的名詞:朱衣,古代帝王夏季的服裝。朱紫,因四品、五品的官服都是緋紅和紫色,故以朱紫代表封建官僚。
烏衣,三國時士兵穿的黑色服裝。赫衣,封建社會裡囚犯的服裝。古代讓犯有死罪的人穿上沒有領子、不鑲邊的赫色衣服來代替死刑,以後,赫衣就成了囚衣。
錦衣,是瑰麗多彩、花紋精緻古雅的絲織品服裝。在古代只有**厚祿的人才能穿上,所以「錦衣」常指做了大官。「衣錦還鄉」是說做了大官回鄉炫耀。
其實我們從歷代所用的「蒼頭」、「白丁」、「皁隸」、「黃袍」、「紅頂戴」這些帶著顏色的稱呼上以及「大紅大紫」等詞語的用法上,就可以看出服色的等級意義了。
四、紋飾別等級
上古時期,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種紋飾。十二種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亞形)。
十二種紋樣各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如日、月、星,取其照臨光明,如三光之耀;龍,象徵王權、人君的應機佈教而善於變化;山,象徵王者鎮重安靜四方;華蟲(雉),取其有文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徵冰清玉潔;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祿豐厚;黼為斧形,象徵決斷;黻作兩已相背,象徵善惡分明,等等。
紋樣不同,所屬官階不一樣。天子之服,十二章全用,諸侯只能用龍以下八種,卿用藻以下六種,大夫用藻、米、粉米四種圖案,士用藻火兩種圖案,界限分明,不可僭越。
在等級社會中,服飾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從衣食住行到穿衣戴帽,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可隨便逾越。
4樓:胡說大本營
古人在 「北齊」 以後,不再穿 「寬袍大袖」 了,都是穿 「窄袖」 。
從唐朝的畫兒《韓熙載夜宴圖》宋朝的《清明上河圖》上,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明朝各個皇帝的畫像,也體現了這一點。
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在服裝上處理的很好,基本上符合歷史事實。
都是多數的電影電視就,沒有這樣的歷史知識,給劇中的貧苦老百姓都發了一件寬袍大袖的 「禮服」 。
秀才,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中了進士就穿綠色的袍子,叫做 「脫白掛綠」 。
在先秦、春秋戰國,商人是 「蠹蟲」 ,不可以穿黑色衣服,不可以騎馬,不可以坐馬車,不可以佩劍,不可以做官。
女人的短裙叫做 「裙」 ,長裙叫做 「裾」 。窮婦人當然只能穿裙了,叫做 「兩節穿衣」 。
男人,苦力、農民,都是穿短衣褲。富人、文人才穿 「袍子」 也叫做 「直綴」 。
富人的衣料是 「綾羅綢緞」;窮人的衣料大多是 「麻」 、「葛」 。棉花是近
三、四百年的事兒了。
富人的皮衣叫做 「輕裘」 ,窮人的皮衣叫做 「獸皮」 。
中國古代衣冠漫談:看一看古人穿衣有什麼講究
5樓:匿名使用者
衣服是人的外在修飾,衣冠整齊,乾淨得體,是我們應有的修養,也能展現一個人良好的精神風貌。在中國古代,衣冠的意義尤其重要。我們常說中國是「禮義之邦」,而「禮義」的外在表現,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所以我們又說「衣冠禮義」、「衣冠文物」,等等。
可見「衣冠」是和禮儀道德緊密相關的。
「衣冠」和「禮義」有什麼聯絡呢?「衣冠」又為什麼對於「禮義」如此重要?《周易》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就是說,黃帝、堯、舜這樣的古代聖明君王,只是把衣裳穿得很得體,就這樣把天下治理好了。
古代的「衣裳」和我們所說的「衣裳」不是一回事,而是「衣」與「裳」兩部分,上衣稱作「衣」,下衣稱作「裳」,上衣下裳,就好像天在上、地在下一樣。這是教導民眾要各守本分,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整個國家就會安定和諧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為人,和禽獸不同,就在於人懂得禮義道德,而禮義的開始,就是形體要端正,態度要恭謹,說話要和順。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報效國家。
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衣服要整潔得體。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體,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話。所以《禮記》的《冠義》中說:
「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就是說,只有衣冠得體規範之後,才能做到形體端正、態度恭謹、說話和順。
那麼,古代的衣冠服飾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說起。周朝有個「冠禮」,就是所謂的成年禮。
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這個「冠禮」的儀式,也稱為「加冠」。加冠之後,就表示此人已經成年,要有**的德行,履行**的義務。這種儀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貫穿整個皇權時代。
加冠儀式主要就是給男子換上**的衣服。我們就從加冠儀式來看看古代的服飾制度:
冠禮有三個主要環節,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賓客為即將成年的男子戴上「緇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點像現在的草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裝飾。
所謂「玄端」,是上衣下裳分開的,上衣前面開口相連的部分稱為「衽」,右邊的衽掩上左邊的衽,就是「右衽」,中華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領子稱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類似現在的裙子,不過分為前後兩片,這樣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賓客為男子帶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現在的瓜皮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再換一套新的玄端、爵韠。
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賓客為男子戴上「爵弁」,模樣和皮弁相似,只不過是用紅裡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後男子起身回房,換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紅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上面說的冠禮,是通行於當時低階貴族「士」這一等級的禮儀,其中三套衣服,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初加」緇布冠的衣服,是士的日常穿著;「再加」皮弁服,是士到都城朝拜國君時穿的衣服;「三加」爵弁服,是士輔助國君祭祀時穿的衣服。
當然,古代的衣服不止這三種。一套衣服中最重要的就是帽子,如果我們用帽子來區分各種衣服的話,有冕服、弁服、冠服三種。天子、諸侯有「冕服」,所謂「冕」,就是天子諸侯的帽子,有些像瓜皮帽上加一塊木板,板的前後垂下很多串玉珠子。
冕服又分為好多種,情況比較複雜。接下來就是「弁服」,除了前面提到的「皮弁服」、「爵弁服」,還有一種「韋弁服」。再往下就是「冠服」,包括「玄端」和「朝服」。
說完了男性的衣服,可以再說說女性的。與男性的上衣下裳不同,女式衣服是上下相連的。《詩經》中有不少描寫衣服的詩句,比如《碩人》中的「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所謂「褧衣」,就是女子罩在外面的單衣。
《出其東門》這一首有「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縞衣」就是白色絲絹做成的上衣,「綦巾」是淺綠色的圍裙,這都是當時未出嫁的女孩子所穿的衣服。
《詩經》中還寫到了男子的衣服。比如《子衿》裡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衿」就是衣領,有青色衣領的衣服,是當時學生所穿的。下面「青青子佩,悠悠我思」,是說學生身上有青色的佩帶。
《蜉蝣》這一首裡說「衣裳楚楚」、「采采衣服」、「**如雪」,所謂「衣裳」,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上衣和下裳。「**」是用麻布做成的上衣,因為麻布是白色的,所以說「**如雪」。
《詩經》裡還寫到了製作衣服的材料和過程。《葛覃》裡說「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意思就是:
「葛藤蔓延山谷中,它的葉子多茂盛。斬下藤條水中煮,織成細布和粗布,穿在身上真舒服。」把葛的藤條在水中煮過,再剖成絲、織成布,稱為葛布,細布就是「絺」,粗布就是「綌」。
這是古代普通人穿的衣服。這首詩也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普通人民的勞作過程。
前面說的都是先秦時期的服飾,這一時期非常重要,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來服飾制度的基礎。秦漢以後,服飾有很多很複雜的變化,不是我們這篇小文章所能全面介紹的,所以我們就在古詩中舉幾個有關的例子,來稍微說明一下:
漢代樂府詩《陌上桑》描寫羅敷說「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是說羅敷頭上梳著偏向一邊的髮髻,耳中懸掛明月一樣的珍珠,穿著用有花紋的淡黃色絲織品做成裙子,以及用有花紋的紫色絲織品做成的短襖。詩中還說「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這是講男子的頭飾。
所謂「帩頭」,就是裹著頭髮的頭巾,裹好之後,還要再戴上帽子。這一段對服飾的描寫非常細微具體,而且饒有趣味。
同樣是描寫服飾,另一首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也別有妙處。詩中說:「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一段描寫主人公劉蘭芝穿衣打扮的過程,非常細緻。
她身上穿著繡花的夾裙,腳上穿著絲織的鞋子,頭上有閃亮的玳瑁首飾,腰上有水波一樣的白絹,耳朵上還有珍珠耳墜。和秦羅敷一樣,劉蘭芝也是一位美麗又善良的女性。
總而言之,服飾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道德意義。中國古代服飾非常豐富多彩,也非常複雜多變,我們這一篇小文章只能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要想深入全面地瞭解,除了要讀古代相關文獻和歷代詩詞之外,主要還得考察各種圖畫和考古資料。
讀者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再留意相關的研究~
古時候的書桌叫什麼名字?古人把它稱作什麼
古時候的書桌叫 書案 在古代,案一般是用以書寫繪畫用,而桌多用於用餐 飲茶等,而現代生活中,大眾對於這兩者用途的區分並不太在意,往往會有混用的情況。書案的桌的四條腿是頂著桌面的四角的,而案的腿是縮排桌面的。擴充套件資料 一 引申詳解 義項一 公文案卷。韓夫人尤嗜酒,每侍飲,見常侍奏事,輒怒曰 帝方對...
古時候的人為什麼用貝殼做錢幣,為什麼古人用貝殼來做錢幣?
因為當時牛 羊 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貝殼生活在水邊軟體動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種特殊的...
古時候人們最喜歡養什麼動物,古代人都喜歡什麼寵物
喜歡養牛 豬還有兔子。中國是狗和八哥較多,歐洲是貓 古代人都喜歡什麼寵物 古人養狗最普遍,狗是一種飼養條件相對較低,適應能力較強,訓練較容易,功能較多的工具動物,換句話說,就是價效比比較高的一種動物,因此飼養範圍很廣。奇珍異獸,金絲雀狗狗貓啥的 十二生肖中古代人最喜歡的動物是啥 實實在在地喜歡,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