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武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
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說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如《周禮》所說「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溫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
從文獻記載可知,先秦時期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儲存的火種容易引**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3樓:萌帥的柴犬
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的時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4樓:拾之大大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了祭奠國家忠臣介子推而立,並以此激勉自己做個明君。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5樓:加百列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袋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當代意義:
清明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宗隆嗣的傳統觀念,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的忠孝文化。
中國的民俗信仰源遠流長。人類源於對夢境、生育和死亡等現象的不解,產生了最初的信仰,即「靈魂」。原始初民相信人是由肉體和靈魂組成的,人死之後,肉體可以腐爛消失,而靈魂卻會永生不朽。
並且在人們的意識中,靈魂是有血緣遠近親疏之別的。
《左傳·僖公十年》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所以,為了得到與自己有血緣親族關係的祖輩的護佑和蔭庇,古人常常以宰殺牲畜作供品的方式來表達對「亡靈」的崇敬之情。
後來人們把向「亡靈」行禮的社會禮儀行為稱為「祭祀」。祭祀屬於「吉禮」,為五禮(吉、凶、賓、軍、嘉)之首。《禮記·祭統》雲: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6樓:匿名使用者
【簡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一首《清明》,餘韻悠遠,流傳至今。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故稱之為「清明」。但是,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如何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
7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
9樓:匿名使用者
嗯,寓意人給給磚都p的下邊。
清明節的來歷30字
10樓:步履之行
清明由節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據記載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期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但是,從實際歷史來看,禁火、冷食實際主要反映了中國改火習俗的遺蹟。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坆墓。中國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到了秦漢時代,祭掃坆墓的風氣更盛。
到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式,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白居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韋應物:「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掃墓祭祖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納了
11樓:黑夜的流星
來歷:
清明**於二十四節氣,始於周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解釋原因: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12樓:俞俏美芮益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13樓:詩若谷督辛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擴充套件資料
習俗活動
郊外踏青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
14樓:萌帥的柴犬
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的時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15樓:匿名使用者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
「清明覆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16樓:樂正秀英天茶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風俗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行清節 三月節 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 2 3 4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
清明節的來歷日記評語,清明節的來歷日記15o個字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習俗,農曆3月初的天氣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時候,適合人們開展各類活動,包括踏青出遊,乃至 野合 所以春季最主要的節日也在這個時候。早期的清明節並沒有祭掃的功能,清明節的活動內容與3月初的其它節日是相同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曆制定的歷法,本身並非節日。清明恰好在農曆...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 墓而不墳 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 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 還歸東海掃墓地 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 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