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產的階段劃分的標誌是什麼 特徵分別是什麼

2021-03-22 09:54:16 字數 5708 閱讀 4466

1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1)第一階段: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平均產量均呈上升趨勢。

(2)第二階段: 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呈上升趨勢,平均產量呈下降趨勢。

(3)第三階段: 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平均產量均呈下降趨勢。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在假定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變,只有勞動投入可變的條件下,以勞動投入多少來 劃分的生產不同階段。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形狀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來劃分的如圖所示:

第一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階段,即平均產量從0增加到平均產量最高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從原點到ap、mp曲線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0到l3的區間。

第二階段,平均產量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仍然大於0,所 以總產量仍然是遞增的,直到總的產量達到最高點。這一階段是從ap、mp兩曲線的交點到mp曲線與橫軸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l3到l4的區間。

第三階段,邊際產量為負,總的產量也是遞減的, 這一階段是mp曲線和橫軸的 交點以後的階段,即勞動投入量l4以後的區間。

2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在假定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要 素投入量不變,只有勞動投入可變的條件下,以勞動投入多少來 劃分的生產不同階段。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 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形狀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來劃分的如圖所示:第一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階段,即平均產量從0

第一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階段,即平均產量從0 增加到平均產量最高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從原點到ap、mp曲線 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0到l3的區間。

第二階段,平均產量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仍然大於0,所 以總產量仍然是遞增的,直到總的產量達到最高點。這一階段是 從ap、mp兩曲線的交點到mp曲線與橫軸的交點,即勞動投入 量由l3到l4的區間。

第三階段,邊際產量為 負,總的產量也是遞減的, 這一階段是mp曲線和橫軸的 交點以後的階段,即勞動投 入量l4以後的區間。

3樓:

(1)第一階段:學習西方的經濟技術。\r\n 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是中國大規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

\r\n(2)第二階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r\n戊戌維新運動以建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制度為目標,從此中國近代化歷程由經濟技術階段進入政治制度階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嘗試。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政體,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r\n(3)第三階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r\n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運動,運動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成為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誌。\r\n(4)根源:中國身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再加上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中國近代化屢遭挫折而沒有真正實現。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為什麼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二區域?

4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產量的變化將生產過程劃分的。

生產的三個階段劃分為平均產量遞增、平均產量遞減和邊際產量為負三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可變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在此階段部產量和平均產量都是遞增的,所以理性的生產者不會選擇減少這一階段的勞動投入量,而會繼續增加勞動投入量。

第二階段,平均產量開始遞減至邊際產量為零。在此階段,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都處於遞減階段,但總產量是增加的,且達到最大。

第三階段,總產量開始遞減,邊際產量為負。在此階段,總產量開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產者不會選擇增加這一階段的勞動投入量,而是會減少勞動投入量。

綜上所述,理性的生產者不會選擇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進行生產,必然選擇在第二階段組織生產,即只有第二階段才是可變要素投入的合理區域。但在這一區域中,生產者究竟投入多少可變要素可生產多少,必須結合成本函式才能確定。

擴充套件資料:

對生產的三個階段劃分的標誌及其特徵分別:

1、第一階段: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平均產量均呈上升趨勢。

2、第二階段: 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呈上升趨勢,平均產量呈下降趨勢。

3、第三階段: 邊際產量<0,邊際產量《平均產量。

特點: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總產量、平均產量均呈下降趨勢。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在假定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變,只有勞動投入可變的條件下,以勞動投入多少來 劃分的生產不同階段。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的形狀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來劃分的如圖所示:

第一階段,平均產量遞增階段,即平均產量從0增加到平均產量最高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從原點到ap、mp曲線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0到l3的區間。

第二階段,平均產量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仍然大於0,所 以總產量仍然是遞增的,直到總的產量達到最高點。這一階段是從ap、mp兩曲線的交點到mp曲線與橫軸的交點,即勞動投入量由l3到l4的區間。

第三階段,邊際產量為負,總的產量也是遞減的, 這一階段是mp曲線和橫軸的 交點以後的階段,即勞動投入量l4以後的區間。

5樓:匿名使用者

廠商生產的三個階段:成長、成熟、衰退。

在第二區域的開始階段,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是一樣的,總產量處於上升階段,在第二區域的結束階段,邊際產量為0,平均產量和總產量都為最大,到衰退階段,總產量開始下降,如果在繼續生產的話,可能就會賠錢了。

所以理性的廠商會把生產安排在第二區域,也就是成熟階段,在這個階段獲得的利潤是最大的。

會計產生和發展三個階段的主要標誌是什麼?

6樓:湯牧童

1.古代會計。據馬克思的考證,在原始的規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經有了一個記賬員,登記農業專案,登記和記錄與此有關的一切事項,這便是早期的古代會計。

2.近代會計。一般認為,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複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的形成標誌,即15世紀末期,義大利數學家盧卡•巴其阿勒有關複式記賬論著的問世,標誌著近代會計的開端。

3.現代會計。一般認為,成本會計的出現和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管理會計的形成和與財務會計想分離而單獨成科,是現代會計的開端。

生產的三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為什麼廠商會在第二階段生產? 20

7樓:miss糖糖糖糖糖

生產的三階段與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域

微觀經濟學根據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將生產分為三個階段(見圖5-5)。

第一階段是勞動量從零增加到b這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總產量先以遞增的幅度增加,當勞動投入量達到oa以後,又轉而按遞減的幅度增加。與此相對應,邊際產量起初是遞增,當達到e點時為最大值並轉而遞減。平均產量則連續上升,並在f點達到最大值。

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是,平均產量遞增,邊際產量大於平均產量。這一特徵表明,和可變投入勞動相比,不變投入資本太多,因而增加勞動量是有利的,勞動量的增加可以使資本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任何有理性的廠商通常不會把可變投入的使用量限制在這一階段內。

第二階段是從勞動量從b增加到h等於零這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總產量繼續以遞減的幅度增加,一直到g點達到最大值。相應地,邊際產量繼續遞減,直至等於零。

平均產量在最大值處與邊際產量相等並轉而遞減。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平均產量遞減,邊際產量小於平均產量。

第三階段是勞動量增加到h點之後。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是總產量遞減和邊際產量為負值。這一特徵表明和不變投入資本相比,可變投入勞動太多,也不經濟,這時即使勞動要素是免費的,廠商也不願意增加勞動投入量在第三階段經營,因為這時只要減少勞動投入量,就可以增加總產量。

雖然理性廠商也不會在這一階段進行生產。

綜上所述,生產進行到第二階段最合適,因此勞動量的投入應在b與h之間這一區區域,這一區域為生產要素合理投入區域,又稱經濟區域,其它區域都不是經濟區域。但是勞動量的投入究竟應在這一區域的哪一點上,還要結合成本來考慮。

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同生產者行為目標相聯絡。假生產者不以利潤最大化而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可以不考慮單位產品成本,可變要素投入以第二區域右邊為界,即勞動投入量為oh;假定生產者不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而是追求平均成本最低,那麼一種可變要素投入應在第一區域的右邊界,因為當勞動投入最為ob,平均產量達到了最大,即單位產品平均成本最低。

現代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特點是什麼?是以什麼為標誌劃分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2023年電子管計算機專的時代。屬2023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

佔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叫「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2023年電晶體的計算機時代:作業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2023年積體電路與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1964-1965)(1965-1970)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 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9樓:巷百物語

看看計算機大學基礎就知道,承認我忘了(望天)

1、 世界社會保障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個階段的標誌和特徵是什麼? 10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史上,以二戰為分水嶺,戰前、戰後的社會保障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一是戰後公民權利的範圍大為擴大,享受現代文明福利生活成為新的權利內容。二是從最初針對少數經濟困難的個人實行社會救助,發展到對生、老、病、死、傷殘和失業均有社會保障,又進一步發展到社會全體成員均有權享受國家給付的各種福利待遇。

三是戰後開始隨著物價、工資波動而調整年金,以保障勞動者和公民不致因物價**而降低生活水準,以保證一切公民都有權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短期生產的三個階段中,問(1)為什麼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ii階段?(2)廠商將使用什麼樣的要素組合? 5

11樓:小俊七七

1、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ⅱ階段,這時勞動及資本的邊際產量都是正的,只有在此階段才存在著使利潤達到極大值的要素的最優組合。

廠商之所以不會在勞動的第ⅰ階段經營,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平均產量處於遞增狀態,邊際產量總是大於平均產量,這表示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引起的總產量的增加總會使得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有所提高;

廠商之所以也不會在勞動的第ⅲ階段經營,是因為在這階段可變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總產量減少,邊際產量為負。

2、廠商將在生產的第ⅱ階段,由mpl/pl=mpk/pk決定的使既定產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產量最大的點上進行生產。

擴充套件資料

短期生產的分類

在短期內,生產要素投入可以區分為不變投入和可變投入:生產者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變要素投入。例如,機器裝置、廠房等。

生產者在短期內可以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變要素投入。例如,勞動、原材料、燃料等。

在長期,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產者根據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縮小或擴大生產規模,甚至還可以加入或退出一個行業的生產。由於在長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變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變要素投入和不可變要素投入的區分。

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根據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可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一 原始社會發展階段 二 農業社會發展階段 三 工業革命 發展及濫觴階段 四 後工業社會發展階段.一般人類社會進步的歷程分為哪三個階段?1 從思想 變革來劃分的三段時期為 古希臘 先秦時期 東西方思想體系的初始化 十五世紀到二戰時期 文藝復興 ...

我們的家鄉浙江以什麼地形為主?對生產與生活有什麼影響

我們的家鄉 浙江 地形複雜,山地和丘陵佔70.4 平原和盆地佔23.2 河流和湖泊佔6.4 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 七山一水兩分田 之說。浙江屬於 帶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 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

古代為什麼要把六十歲作為年齡階段的劃分

我們現在常說的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則來自於 論語 為政篇 的記載 子曰 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漢人戴聖所輯 禮記 曲記篇 中說 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 九十曰耄,百年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