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和中國文化的關係,服飾與文化的關係

2021-03-26 05:55:20 字數 5932 閱讀 8936

1樓:枕著草根打呼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們所說的「華夏」就有這麼一層意思。漢服也稱為華服,其形式大體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我國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決定的。眾所知,中原華夏民族主要是農耕民族,人們的生活和土地息息相關。天氣炎熱時,農民在地裡幹活兒幹累了,出汗了,對於「上衣下裳」形式的漢服,農民就可以很方便把上面的衣服給脫下來。

試想下要是身著連體褲就比較麻煩。有人說為什麼不是「上衣下褲」的形式呢?這也是自然環境的原因。下著裳便於散熱,而褲穿起來就會比較熱(通常為遊牧民族所穿)。

這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一個差別。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上下連體的漢服也出現了,不過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最方便實用的衣服形式還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服飾總是能很直接地反應當時人們思想觀念,漢服也是如此。不同的時代,人們所著的服飾也是有很大的區別。這裡談談周朝,周朝實行分封制,遵循周禮。

在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服飾也能體現出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

比如說「十二章紋」,其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相傳這是舜帝為了警示後代君王要有十二種美德而令人制定的。

每個章紋對應著一種美德。

「日」對應著「光明」,「月」對應著「寧靜」,「星辰」對應著「廣佈」,「山」對應著「穩固」,「龍」對應著「靈便」,「華蟲」對應著「華美」,「宗彝」對應著「忠孝」。

「藻」對應著「潔淨」,「火」對應著「向上」,「粉米」對應著「務本」,「黼」對應著「果斷」,「黻」對應著「明理」。

周朝的官服嚴格遵循周禮,帝王的大裘冕可以印滿所有十二章紋,棍冕只能印九種等等。不同官階的**穿的官服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公爵印九種,從「山」開始;侯爵印七種,從「華蟲」開始。

服飾與文化的關係

2樓:艾小呆的我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作為繼承華夏文明眾多載體之一的中國服飾文化同樣是構成中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自有史以來歷經幾千年,無論在服裝式樣上,還是在服飾觀念與著裝方式上,都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服飾的變化不僅僅是時尚潮流的直觀表現,更是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從呆板保守的旗裝到大膽開放的旗袍,百年歷史裡中國女性的服飾文化,體現社會思想一步步地在改變和解放。

從晚清到**,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一百年光陰裡,中國女性長衫服飾的變化反映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服飾文化從禁錮保守走向開放自由,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經歷的巨大變革與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物質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的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要了解中國服飾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就應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唐朝時期,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其中以婦女服飾最具代表性。

唐服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日本,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隨著年代的發展,日本也在唐服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獨有服飾。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

唐服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服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樸平實,反映時代傾向。政治上的保守,「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豔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

元代出現蒙化現象,但是沿襲了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這是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所以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衣服主要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窄,在腰間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馬。

明代朱元璋統一天下,明代開始整體上大致恢復漢人衣冠沿襲唐制,對宋元服飾形式中的某些樣式有保留,發展出漢人衣冠。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鈕釦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鈕釦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著時代的進步。

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現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服裝

現代的服飾多數受到西方的影響。衣服慢慢從煩瑣變得輕盈。但是,中國借鑑西方的服飾發展特點,形成自己獨有的服飾發展的潮流。

新中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樸實用。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2023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現代服飾顏色豐富,款式新穎,面料多樣。追求個性化,自然化,環保化。同時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特點是整體性(形式美,裝飾性,實用性的統一)和文化性(地域性和象徵性)。

工作服的發展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記得五十年代初,工廠的工作服大都是揹帶褲,面料為較粗糙的棉布。那是新中國產業工人的標誌服,那時工人的地位在農、商、學、兵之上,能穿上揹帶褲是無比光榮和自豪的,曾經讓很多人羨慕。

記得七十年代是軍人很吃香,不僅是因部隊待遇好,更是因為軍裝美,男軍裝威武、帥氣,女軍裝英姿颯爽。有多少青年男女為了那套軍服參了軍,尤其是女青年,在那個年代能當一名女兵是令人非常「眼紅」的事。

記得我在上中學時,鄰居家有個比我稍大一點的姐姐當了一名女兵,每次穿上軍裝回來時,就覺得她特精神,可在家穿便服時就覺得沒那麼好看了,我還向她借過軍裝在照相館照過一張一寸的黑白**,自我感覺比她美。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多女孩有過的經歷。

改革開放後,人們對傳統工作服觀念的更新,工作服、**一改沉悶單調的款式、色彩和搭配,大膽用色,引入時尚,使工作服不僅具有勞動時的實用性還兼具美觀性,更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

而電力企業的工作服,因其行業的特殊性,不同於一般行業,它在服裝色彩、服裝款式、服裝面料上有一定的要求。它的顏色應是溫和的、有安全感的,如藍色、黃色、亮灰色等;它的面料應是防靜電、防阻燃的;它的質地應是棉質的既柔軟又挺括,面料不易皺,易皺的衣服看起來一團糟,會讓人心理產生煩亂和不舒服的感覺。衣料不易硬,硬質衣料的衣服會讓人感到僵硬和不快;它的款式應是大方、得體的,穿上它會感覺自豪和自信。

4樓:匿名使用者

抓住根本:衣服是文化的表象,文化是衣服的精髓。這如同人的面相,有什麼樣子的氣質、精神、秉性等等會在外表表象出來,長出不同的樣子,衣服亦如是。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傳統服飾發展概述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璀璨華美,豐富多彩。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從而創造了最早的服飾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同時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飾,即平時所說的「衣」有著廣狹兩義,狹義的衣僅指身上所穿的,而廣義的衣則指的是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國古代的先民從服飾起源之始,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於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成了服飾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內涵,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璀璨華美,豐富多彩的。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審美意識的演變。

無論是商的「威嚴莊重」,周的「秩序井然」,戰國的「清新」,漢的「凝重」,還是六朝的「清瘦」,唐的「豐滿華麗」,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壯豪放」,明的「敦厚繁麗」,清的「纖巧」,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但是一個時期的審美傾向、審美意識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產生於特定的時代的。

首先,中國古人的服飾審美意識深受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並採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這種觀念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級性」。這是階級社會的標誌,它對古人的服裝審美意識的影響貫穿了古代社會的始終。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這種功能還表現在服裝的色彩上,歷史上「白衣」、 「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於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

第三,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意識形態也直接影響到了服裝的審美思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七雄爭霸,各自為政,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服飾美學思想中產生了多種的審美主張。魏晉時期是歷史上經濟、政治最為混亂的年代,

在精神上卻是極自由解放,最熱情的年代。文人意欲進賢又不得,只得自我超脫,除沉迷於酒樂之外,就是在服飾上尋找宣洩,以傲世為榮,故而寬衣大袖,袒胸露臂,披髮跣足,以示不拘禮法。

而唐朝的服飾則是對美的釋放,對美的大膽追求,其服飾色彩之華麗,重灌飾,女子衣裝之開放是歷代沒有的,即使是現代人也為之驚歎不已,望塵莫及。唐代服飾的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唐朝經濟繁榮,手工藝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博採眾長,比以前朝代增加了新的審美因素和色彩。

唐代前期轉向後期的歷史過程中,人們社會意識和精神狀態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則是與當時唐朝由盛轉衰的經濟和舉國上下興頌佛法這一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宋朝時,宋人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焚金飾,簡紋衣,以取純樸淡雅之美。而明代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史上又一鼎盛時期,服飾華麗異常,重灌飾。明朝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封建意識趨於**,趨向於崇尚繁麗華美,趨向於追求****和吉祥祝福,其服飾從質料到色彩到圖案追求豔麗,形成了奢華的風氣。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大轉變。

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複。而其中女子的旗裝隨時代的發展,經過加工而成了突出曲線修長秀麗的旗袍,現在已經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具有著永恆存在的價值。

二、傳統服飾各階段發展特點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所以那時的衣物大多簡單古樸,形制較簡單所以不作為重點**。但從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骨針來看,但是的縫製技術已經成熟,製衣技術已經很成熟。

養蠶技術的普及,商周時期的織物水平大幅提高。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儲存至今。

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中國服飾文化與旅遊,中國的服飾文化

中國服飾文化的 bai旅遊價du值及開發策略 服飾文化資源zhi的特點 本文dao從旅遊學的角度出發版,將中國服飾文化歷權史悠久 千姿百態 有史可考等特點與現代旅遊有機結合起來,指出中國服飾文化資源具有旅遊內容的多樣性 民族性 藝術審美和娛樂性等多種旅遊價值,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我國開闢集遊 購 娛...

佛教和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自魏晉南北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是燦爛中華文明總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佛教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其千古獨步的思想體系對中華哲學思想體系的影響方面。凡要影響社會 在思想界引起關注,外來文...

中國人與韓國人中國文化與韓國文化

中國是地球的,地球是太陽系的,太陽系是銀河系的,銀河系是宇宙的,宇宙是韓國人的。中國人與韓國人 中國文化與韓國文化 樓上賣書的吧。不過很感興趣。多謝介紹了一本好書。棒子怎麼能夠跟人比。中國文化和韓國文化的差異 韓國和中國文化的差異 很意外,韓國和中國文化的差異在於 勺子 喜歡看韓國電視劇的中國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