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淚兮
古時候的計時方式和現在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有干支紀年法,紀月法,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等等,今天我們來總結一下古代的計時。
子時:半夜,又名子夜、中夜。十二個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00?01:00)
丑時:雞鳴,又稱荒雞。十二個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0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是夜與日的交替之時(03:00?05:00)
卯時:日出,又稱日始、破曉、旭日。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00?07:00)
辰時:食時,又稱早食。古人「朝食」之時,就是吃早飯的時間(07:00?09:00)
巳時:隅中,又稱日禺。臨近中午的時候(09:00?11:00)
午時:日中,又稱日正、中午(11:00?13:00)
未時:日?i,又稱日跌、日央。太陽偏西(13:00?15:00)
申時:哺時,又稱日鋪、夕食。吃晚飯的時間(15:00?17:00)
酉時:日入,又稱日落、日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又稱日夕、日暮、日晚。天將黑未黑,天地黃昏,萬物朦朧(19:00?21:00)
亥時:人定,又稱定昏。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21:00?23:00)
古代常用的計時單位是「時辰」「刻」等。
一、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用現代的計時法計算就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命名它。即是「子(夜半)醜(雞鳴)寅(平旦)卯(日出)辰(食時)巳(隅中)午(日中)未(日?
i)申(哺時)酉(日入)戌(黃昏)亥(人定)」十二個時辰(見上篇)。宋以後把十二個時辰平分成初、正。這樣恰為二十四個時辰,跟現在的二十四個小時一樣了。
二、古人用什麼工具計時呢?通常我們會想到日晷,漏壺等。
古人在日晷上刻上一百個刻度,代表一晝夜。所以最開始的刻跟現在所說的「15分鐘」還是有區別的。清朝之後改一百為九十六,才和現在的剛好相對。
漏壺的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我們也會聽到其他的一些代表時間的說法,來總結一下:
三、一盞茶、一炷香
古人有品茶的習慣,所以也願意用喝茶的時間來描述時間。盞是茶具。品茶時茶湯由熱變溫,到我們一飲而盡,也就是十幾分鐘的時間。
古人講情調,也會有薰香,一隻香由開始,到燃盡,有多長時間呢?這個真不確定。得看香的長短不是?
一般計時的用香有一個小時左右吧。但一般用一炷香來計算「當下時間」。比如古代比武,約定一炷香的時間。
事實上一炷香是多少絕對時間就沒人在意了,香不燒完,就不停止。
四、彈指、一瞬、剎那
佛教經典中,也有一些詞,也表示時間的用語。如「彈指」「瞬」「念」「剎那」。
「彈指」指捻彈手指做聲,比喻時間很短。
「瞬」二十瞬為一彈指。
「念」二十念為一瞬。
「剎那」六十剎那為一念,一說九十剎那為一念。
五、三更、半夜
古人把夜定位五個時辰叫做「五更」或「五鼓」。一更為戌時到亥時(黃昏)、二更為亥時到子時(人定)、三更為子時到丑時(夜半)、四更為丑時到寅時(雞鳴)、五更為寅時到卯時(平旦)。三更正好對應半夜。
2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古代人是怎麼計時的?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是生命」,古今人們重視時間珍惜光陰。但若沒有計時工具,如何衡量過去、現在。怎樣區分前後快慢。
更不用講我們今天探月攬海、原子基因的研究和自動化、機器人、交通管理、鐳射通訊的時間要求,要精確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萬億分之一秒。可以說,沒有鐘錶,就沒有現代世界。精確的計時使一個複雜的現代社會執行協調,而模糊的時間概念只能是低階原始社會的標誌。
鐘錶的時代意義就是精確程度。
古代的原始計時工具是銅壺滴漏、沙漏、日晷。11世紀我國北宋學者蘇頌建造的「水運儀象臺」,可稱最早的機械時鐘。由於需用水車供水作動力,故稱「水鍾」,每一刻鐘用鑼聲、鈴聲和鐘琴聲報時。
西方最早出現的機械時鐘,可能要算13世紀英國一個鐵匠為一座寺院「鍛造」的一臺機械鐘,它粗大的齒輪、鍾錘、柱軸和槓桿都是手工鍛打而成的。而2023年安裝在義大利米蘭的聖歐斯托教堂的時鐘,相比之下就要精密準確很多。但這些時鐘都只能用聲音報時而沒有表面標度顯示時間。
2023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脈搏測定教堂吊燈擺動的週期,發現無論擺幅多大,時間都相同,於是設想這個原理可以用做鐘錶的鐘擺,通過實驗他寫成文章提出了著名的「鐘擺原理」。而把鐘擺原理運用在真正的時鐘上,是荷蘭的物理學家惠更斯,他在2023年製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精確計時的擺鐘。而更為輕巧方便的表,則是在後來人們發明了遊絲擺輪代替單擺的事了。
從掛錶、懷錶到手錶、戒指表,機械鐘錶越來越精細輕巧,但更為精確的石英電子錶從(2023年已開始佔領鐘錶市場。日本的精工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鐘表製造廠商,每兩秒鐘就生產一塊新表。2023年發明的銫原子鐘,24小時的誤差不到億分之一秒。
4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5樓:手機使用者
(1)干支計時
幹,即天干,有10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支,即地支,有12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以天干地支按順序相配,可以配成60個干支數: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這60個干支數,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復始,成了一種可以迴圈的計數方式。
(2)一天的十二個時辰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
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
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哺時)
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
亥時:21:00至23:00(人定)
*(該時辰的專稱)
此外,一刻等於15分鐘,一柱香約為20分鐘。
古人還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稱「五鼓」。如:林覺民的《與妻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時計時用「壺漏」,報時用「時牌」,所以也常用「時牌」、「申牌」等說明時間。《水滸傳》第十六回:
「楊志卻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時」。
古代人怎麼紋紋身,古代人是怎麼紋身的?
紋身在中國,起碼可以上溯三千五百年,被用與刑法上,稱為 墨刑 紋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紋身機還未出現時,用針沾墨水在身上一針一針把圖案刺上去,圖案多以社會風氣較重的兵將 龍虎為主,很多人是在監獄裡面做的,因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專門的紋身顏料,時間長了顏色會發藍髮青,所以又叫刺青。先秦時代以來黥刑就是在...
冬天古代人是怎麼保暖的呢?
冬天的時候,古代人會在衣服裡墊上動物毛或棉,或者使用羊羔毛進行保暖,帽子手套等禦寒裝飾都有,室內點堆火取暖,用爐子燒炭取暖,還有手爐。在古代科技比較發達的時候,冬天古人一般都是在室內生火來取暖,一般都是生炭火來取暖,而有地位的人家,他們就會選擇用不一樣的木材做成的木炭來烤火,他們也會穿一些非常厚實的...
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古代人都是怎麼取暖的?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 火牆 壁爐和爐灶等。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 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秦宮的 壁爐 和 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