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與「不識廬山真面
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相近。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解析:
出處:蘇軾 宋 《題西林壁》
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二、「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解析:
出處:明代 王守仁《蔽月山房》
原文: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譯文:山更近月更遠覺得月亮比較小,就說這座山比月亮大。
倘若人的眼光向天一樣大,那麼應當看到更高的山,更廣闊的月。
2樓:匿名使用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抬見山高月更玄! 誰知道是什麼意思?又表達了什麼
4樓:束玉花端秋
你好,這首詩是明代著名哲學家,心學宗師王陽明小時候寫的。原文應該是這樣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意思是,從我們的角度看,山要比月大很多,但如果我們到天上或月球上去看,就會發現其實月比山更大。這說明我們看問題,往往會被它的表面所欺騙。我們的視覺,直覺,聽覺等感官認識都是不充分的。
很難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也就是說,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質,就必須變換角度,多維度地去認識事物。不能以一時一地一人的認識為真理。否則就會變成井底之蛙。
供你參考。
5樓:之言歲月
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廣闊。
《蔽月山房》詩記載為王陽明12歲時所作。年僅12的兒童竟有如此意識,令人感嘆,其中"山高月更闊"更是說明山於月相比雖小,但與我卻很高大,這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陽明沒有想很多,但這詩卻讓今人讀來感想很多
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明代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表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普遍受限於自己所處的位置及高度。
與本詩哲學寓意相近的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7樓:匿名使用者
關鍵是後兩句,
若有人眼大如天,
抬見山高月更玄。
可能是說如人的眼睛像天一樣大,
那麼抬眼就比山高,
閉眼就可以關住月亮。
8樓:巫克平
運用類比,說明人的見識僅囿於己見。
9樓:晉武陵
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同。。。表達了角度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解釋下
10樓:
山裡我們很近月亮
離我們很遠,所以月亮看起來就覺得很小了,因此說這座山比月亮大。版
如果人的眼睛像天那麼大權,那麼必定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山很小月亮顯得更大了(因為如果人的眼睛有天那麼大的話,就不會出現山近而月遠的情況了,所以也就不會有山大於月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當山擋在我和月亮之間時便會覺得月亮很小,由此便會得出一個結論:山的體積大於月亮。但如果視野足夠寬闊,容得下天;那時所有的誤解都會澄清,得出正確的答案,月亮大於山。
12樓:不是百合
與山近與月遠,就看得月小
就說這山比月大,
如果有人的眼睛比天還高,
會看到山小,月大。。。
13樓:若水一張
明朝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王守仁在13歲時所做!創造心學
14樓:區濡歷教
《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王陽明)的作品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拜託各位大神
15樓:寞騲崅
當山擋在我和月亮之間時便會覺得月亮很小,由此便會得出一個結論:山的體積大於月亮。但如果視野足夠寬闊,容得下天;那時所有的誤解都會澄清,得出正確的答案,月亮大於山。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日.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的繁體字是什麼?請翻一翻,幫幫忙!
16樓:
譯文: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
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
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
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此詩出自明代王陽明《蔽月山房》。
《蔽月山房》詩,王陽明12歲時作。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兒童竟有如此意識,令人景仰,更為以後的思考呼應,其中"山高月更闊」更表示雖有想法,卻知現實,山於月是小,但與我卻很高大,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守仁沒有想很多,但這不失為後人讀詩的意識。
17樓:匿名使用者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日.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我幫你翻過來了,只是系統只顯示簡體。你可以把這些字複製到word中,使用工具欄中的工具,轉化為繁體。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的前兩句
18樓:蹉蘊和鄞林
不是前兩句,是後兩句。《蔽月山房》王陽明
(12歲時作)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日.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求此小詩寓意
19樓:匿名使用者
梧葉枯黃,落了抄一些哀傷……
桂花清香,卻有些許彷徨……
夜清涼,犬也寒,飄零事難寫內心傷感……
眉間徒留一抹思量……
飄零,一詞足已說明一切事情的經過。。。它是原因,是經過,也是結果……所以,處處留孤單。。。卻未能理清理順……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應是鄉愁難解。。。而導致的一些無奈,孤單還有思家。
20樓:酒後狂砍
這應該就是表達一種秋緒吧,如果沒有特殊的環境,應該不會有更深刻的含義。
秋天到了,梧桐葉落了,桂樹開花了,晚上很涼。引起詩人的秋緒,想要寫點什麼往事,卻已經記不太清楚了。
21樓:紫荊銀行
作者遠離家鄉,看到秋天淒涼的景象,處景傷情,表現出人在他鄉的寂寞、孤獨的感傷。
22樓:
山重水複抄疑無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於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23樓:
這是網路原創的吧,寫的很白的,不用解釋呀。還匿名,拜託.
誰能解釋《蔽月山房》王陽明 的詩句
24樓:舊城南憶往
譯文:山靠的人近月亮離得遠所以覺得月亮小,於是就說這座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的眼睛跟天一樣大,就會看見山雖然高但是月亮更大。
原文: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
出處:出自明朝王陽明的《蔽月山房》。
《蔽月山房》詩,王陽明12歲時作。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兒童竟有如此意識,令人景仰,更為以後的思考呼應,其中"山高月更闊」更表示雖有想法,卻知現實,山於月是小,但與我卻很高大,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守仁沒有想很多,但這不失為後人讀詩的意識。
王陽明獨創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25樓:匿名使用者
詩可以這樣翻譯:人置身在山中遠觀月亮便會覺得月亮小,山比月亮大。如果人能睜大雙眼好好去洞悉觀察的話,便會發現山越高月亮更闊,更大。
隱含在詩裡的意思是人不能犯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的毛病,應該放眼世界,要明白事理,山外有山,樓外樓。
26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屍的意思直譯即可,沒有什麼難度。只是對這直譯出來的意思的理解有難度,作者在12歲所做的詩看起來很幼稚,其實提到了一種哲學思維。此詩看似言辭幼稚,很有打油詩的神韻,但其中卻奧妙無窮。
山和月到底哪個更大,十二歲的少年用他獨特的思考觀察方式,給出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他的這種思維模式,後世有人稱之為辯證法。
27樓:匿名使用者
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蔽月山房的原詩內容
28樓:神i射龍
《蔽月山房》原詩: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蔽月山房》另一版本(非原版):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本溪市內離關門山遠不遠,從本溪市內到關門山怎麼走方便
到本溪長途客運站,離本溪火車站不遠,走就能到,有直接發往關門山的小客車,門票也可以在客運站買,55門票 15車費,40多分鐘就到了!建議進景區直接坐10圓遊覽車直達終點,然後下車先去丫型的另一個分支去走,正常走一個半小時應該能走到景區最深處,然後再從裡向外反向遊覽!如果是上了年紀或者總坐辦公室的白領...
滿目青翠映水天,春醉山魂香溢遠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青翠的樹木延伸到水天相接的遠處,漫山的花香飄逸到很遠的地方,我也真的醉了 這一句話出自 登山獨醉笑春風 散文結尾如下 哦,終於醉酒了。潑彩渲天落日紅,夕暈斜照醉山間,有人問我歸期,亦未有期。眼前亦是迷離朦朧了,滿目青翠映水天,春醉山魂香溢遠。一壺春色醉山翁,鬆迷峭險志...
水寬山遠煙霞迥,天澹雲閒今古同這句古聯怎麼理解
你好!水寬山遠煙霞迥,天澹雲閒今古同 大致意思是說 水面寬闊緩緩東流到海 遠方山色空濛,縷縷煙霞繚繞遼遠,那天淡雲閒的景象,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麼變化。水寬山遠煙霞迥,天澹雲閒今古同 看似描寫的是一種空闊的山水畫,但從畫中表現出了一種恬淡通脫,一種寬闊的胸懷,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迥 遠 澹 恬靜 安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