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苦味精味苦
《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管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亂(實現祖國統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2樓:加菲郎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3樓:君豪廣告
修行含義
正確註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從你的心上改起,從你的念頭改起。
錯誤的行為包括:想錯了,起心動念。說錯了言語,身體做錯了造作,你改過來。
你照著聖賢的教育改,他不讓你做得你別做,他讓你做得你做。
算命不如認命 認命不如修命
正確註解:修命的根本是修心,心是人的行為舉止等各種生命表現的根源。心善則行必善,心惡則行必惡。修心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命運中不好的一切。
平天下含義
正確註解:就是天下太平。
4樓:哥依然是帥
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我們大家都知道,過去儒家教育講「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實際上就是「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個意思是什麼?我們做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做人做好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自己的心要正。心正,這個人美德明白於天下。
整頓好自己的人,才能整頓好自己的國家。整頓好自己的家,再整頓好自己的家人,那麼自我修養很重要,所以要端正思想,自我完善。
我們不管做事做人,講到底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要懂得不管你在世界上做什麼事情,心要平、意要正。要懂得心平,氣才能靜;心不平,人的氣就不靜,很多人經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很多人經常做錯很多事情。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要有很好的修養。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一切從你的心開始,要正心,就是你明白自己的心要幹什麼,你的心才會正。比方說,我們每天要懂得跟自己的心一直在打交道,不是錢財。
跟心打交道,其實講到底就是你在找尋一種感覺。你的錢財有多少,也是你的感覺;你的物質得到了和失去,也是你的感覺;事業的成與敗,還是你的感覺。所以物質在你的手裡是臨時的擁有,你擁有的物質只是你的心認可。
你說「我有這個東西在心裡」,但是很多人忘記了這個東西的存在,你說你還有嗎?所以我們開心也是心理活動,傷心也是心理活動,有時候用心來使自己滿足,你就不會嫌棄人間的一切。要認知自己的心,認清自己的心,因為心和你所接觸的五欲六塵有關係。
心不動,一切都是原樣;心一動,你的人就會動。
我們每天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界,使自己心中產生了分別心、執著心,而這些分別、執著就是你的心中已經形成一個相了。大家想一想:我們過去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我們擁有了多少,後來又沒有了多少;我們成功了多少,後來失敗了多少。
我們一個人的好和壞,善和惡,福和禍,大與小,黑與白,長與短,其實都是心裡想象出來的一種心相,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如果你死抓住不放,就叫「著相」;如果你能放下這些感覺,你就脫離了「眾生相」;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不把「我」放在前面,那你就是「無我相」。
我們做人,很多人一輩子把煩惱都寫在了臉上,他們過得非常難受,庸庸碌碌的。為什麼很多大人的臉不好看?因為整天板著臉。
小孩的臉為什麼好看?因為天真。所以想要讓自己變得更美,先要從內心將煩惱去除——用一個方法,那就是自己要懂得心相,你就能去除我相,知道心和相的關係,你就可以放下。
其實,我們人一輩子就是個心的安慰,很多人很苦,就是心得不到安慰。實際上,人不需要太多的東西,而真正需要的是心,治理心就是治理了你的家。所以,學佛、做人就是要從正心開始。
心好了,家庭就好了;家庭好了,社會就好了;社會好了,國家就好了;國家好了,世界才會平安太平。要懂得這個道理,就是無論如何要學會端正自己的思維。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得不到滿足、空虛呢?
因為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感覺。因為人是快樂的少,痛苦的多,所以怎麼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覺,就開始慢慢地失去了安樂心和知足心,住得再好也感覺自己環境不好,心中壓抑;生活得再好,還是覺得不滿足。
我們人從生到死,每天不間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相,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境轉到另一個境,人的心沒有一時一刻的清淨。人的心不清淨,你的相就會不乾淨,你就會著相。所以要懂得這些道理,不管在人間碰到多少煩惱,要懂得心不轉,境轉而心不轉,你才不會給自己製造各種各樣的慾望。
所以不管別人怎樣,你自己管好自己,因為我們是受過佛陀教育的人,因為我們是真正地符合宇宙執行規律的人,因為我們懂得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我們每個人要按照這個真理去認真實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實際上就是要大家懂得佛法界中常講的「心」和「相」。
----恭錄:白話佛 法 心正是根 離相為要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白話文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來
親歷源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禮記.大學』,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獲得知識.
這是人教版教科書九年級課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裡的解釋,應該比較準確.
7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希望 能幫到你 同時也增長了我的見識 我們共同進步啊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8樓:無基者無罪
意思是: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
節選自儒學經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是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9樓:禾鳥
就是說你要有一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正確的遠大的理想,然後首先做人,然後再去做事,這樣改變生活。
10樓:戚小望
這幾句話是陽明心學的精髓概括
大意是從主觀的內心精神變化,從而影響客觀現實世界的事物走向與物質變化!
格物:格.**,物.事物,意為**認知到某類事物的底層執行規律,研究學習某事物的發展與變化。
致知:致.達到,知.
明瞭,相對於格物後的認知結果,這裡的知還有一層「真知」的意思,通俗講就是,別人只從觀念表面看這間事物,你能從底層規律來看見這件事物的本質面貌,熟練知這間事物的發展源頭與未來走向,擁有「解碼萬物」的能力。
誠意:誠.真實,意.
對事物流露的情態,相對於致知的後續行為,當你能致知事物,擁有「解碼萬物」的能力,那你僅是知曉了某些事物的的規律,僅此止步不前的話,那您僅是一個「百科版的專家」,你要對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與原則,並希望某些事物朝著哪些方向變化!對熱愛的事物,真誠實意的去期盼去熱愛!
正心:正.事物的自身位置,心.
本質面貌,相對於誠意的後續行為,當你做到了誠意有了目標就要去推動其發展,判斷這件事物在萬物中的具體位置和本來面貌,提純這件事物的發展軌跡,不被萬事萬物的雜念所幹擾!日本的「道」文化,很像陽明心學裡的正心,但又有些許不同,例:日本劍道追求**的最終極限,劍道的「正心」應該是乾淨利落且沒一絲多餘動作的一擊!
修身:修.整治與優化,身.
自身的水平,相對於正心的後續行為,從格物到正心都是「知行合一」裡面的「知」,修身以下為「行」,通俗講,你知道了某些事物的走向與精髓,你自身就要做到推動它的發展,理論和實踐中間是有差距的,例如:你瞭解了王羲之的書法精髓僅是認知到了理論,你必須要去實踐整治與優化自身的書法水平,你要去縮小這個差距即為修身!
齊家:齊.達到,家.專業級流派,相對於修身的後續行為,通過不停的「修身」,讓自己的認知與技術達到專業級專家級別,並開啟屬於自身的流派,成為某件事物或行業的專業級精銳級力量!
治國:治.服務與優化,國.
一方水土地域,相對於齊家的後續行為,當你成為大師,擁有真身的流派,你要為一方行業提出你的優化解決方案,用你的「知行」服務更多的人,改變一個行業。例如:新型的網路電子支付對於中國大陸貨幣流通上,起到了關鍵的提升優化作用,本質上是對國家貨幣的一種「治」!
平天下:平.達到相同的高度,天下.
所有的地域,你的「知行合一」改變了某些技術與理論成為一種流派,這種流派解決了某些地方某些行業的具體難題,這還遠遠不夠,你要讓所有的地域所有的行業,都能享受到你「流派」帶來的新改變新格局,最終他們達到相同的高度!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知行合一的具體步驟!
《大學》中所說的「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人人如此,天下太平 侷限於物慾縱流的當下社會難以實現其中任意方面 大學 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大學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 致知 誠意...
什麼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 w zh zh 意思是 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格物致知 包含 實事求是 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 實事求是 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 致知 的解釋。朱熹所謂的 知 是知性 包含了智慧 心得感悟與知識 而現代流行觀點的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