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林一族
格物致知
釋義: 【解釋】:格:
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 【示例】: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語法】:
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解釋
格物致知
有關名言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只不如足見之。--劉向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古波斯紙上得來終覺醒,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子思
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列寧
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名言警句關於《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2樓:匿名使用者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只不如足見之。--劉向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古波斯紙上得來終覺醒,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子思
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列寧
實踐出真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3樓:菲菲老師說語文
八年級下冊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講解。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5樓:來自陸水湖快樂的米老鼠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句子賞析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了解自然科學
。要格物致知(即實驗)。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
擴充套件資料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裡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麼或是怎樣做。
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後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解說。
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範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7樓:匿名使用者
一、不妨在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確立課文的學習重點:一是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當然,允許學生根據本人情況另外確立學習重點。
二、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篇章結構。注意提醒學生,一定要聯絡自己的學習實際閱讀課文。可以組織一些討論,下列問題可供選用:
1.《大學》裡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三、這篇文章包含了丁肇中先生對於自然科學的認識,對於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以及對於中國教育更新理念、順應國際潮流的企盼。應引導學生在這幾方面獲得啟示,受到教益。
哪句名言能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8樓:感溣瀭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通過對傳統教育的分析和對實驗精神的闡述論證自然科學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論據「就事以上我們找到的四個事例及其告訴我們的道理」。
名言論證:孔子也曾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朱熹主張「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之學,讓他遺臭萬年的名言是「去人慾,存天理」。
9樓:堵禹白飛翼
孔子也曾說:「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朱熹主張「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之學,讓他遺臭萬年的名言是「去人慾,存天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文
10樓:9點說史
原文節選: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週刊授予我的「情繫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囚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擴充套件資料
此文論述王陽明格竹的故事,觀點與丁肇中先生相似,可以為佐證。現節選與本課相關部分。
科學初到中國的時候,沒有相當的譯名,當時的學者就譯做「格致」。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大學裡有一句「致知在格物」,但沒有說明「格物是什麼或是怎樣做。
到了宋朝,許多哲學家都下過「格物」的解說,後來竟有六七十家的不同解說。
其中最有勢力的一個解說是程子(程頤)朱子(朱熹)合作的……程子朱了確實有了科學的目標、範圍、方法。何以他們不能建立中國的科學時代呢?他們失敗的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學者向來就沒有動手動腳去玩弄自然界實物的遺風。
明朝有個理學家王陽明(王守仁),他曾譏笑程子朱子的格物方法。他說:「即物窮理是走不通的路。我們曾實地試驗過來。有一天,一位姓錢的朋友想實行格物,我叫他去格庭前的竹子。
錢先生坐在竹子邊,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道理來。我就自己去試試,一連格了七天,也格不也道理來。我們只好嘆口氣,說,聖賢是做不成的了,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去格物!」
王陽明這段話最可以表示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研究自然的風氣,從來沒有實驗科學的方法,所以雖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終不能實行「即物窮理」,終不能建立科學。
11樓:匿名使用者
丁肇中(1936——),美國物理學家。生於密執安州安阿伯。20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2023年後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2023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因此於2023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週刊授予我的「情繫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
多年來,我在學校裡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囚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
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
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嚮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
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
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什麼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
《大學》中所說的「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人人如此,天下太平 侷限於物慾縱流的當下社會難以實現其中任意方面 大學 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侷限 大學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 致知 誠意...
王陽明所說的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中心思想是一樣嗎?
格物致知與知行合一的中心思想有一些不同。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