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初級提問者
那種帽子叫冕冠,前後各有12旒。漢朝的時候最興這種冠。曹操是東漢末年,時代應該是不錯的。
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徵天,下塗纁色以象徵地。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天地的象徵。前後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徵著五行生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幹,即胎架,後來改用竹絲、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狀胎架,外裱黑紗,裡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髮髻相插結。
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2樓:匿名使用者
珠簾的目的是遮光,所以最早叫做「藻」,水草茂盛遮光,在旌旗上用的叫做「旌鎏(同旒)」。
3樓:匿名使用者
冕。 這種叫做冕的帽子不光皇帝可以帶,諸侯王也可以,但是珠串的數量要少,皇帝11串,這是從秦朝才有皇帝,皇帝戴的冕,上面的珠簾,就叫做「天子冕旒」,也叫做「天子玉藻」。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著的那個有好多珠子的帽子叫什麼啊
4樓:學院派魚多多
古代皇帝上朝時頭上戴的帽子,稱為冕冠。
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的頂部叫「綖板」,綖板前圓後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後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
三、五、
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板下有玉衡,連線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繫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寓意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從而衍化出一個成語「充耳不聞」。
5樓:_子螭
叫做旒,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
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你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矇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
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時期老人帽子上的玉如意頭飾 叫什麼
6樓:自在啼
**時期老人帽子上的玉如意頭飾叫帽嵌(帽正)。
**的很多配飾沿用的是晚清的風格,像帽嵌(帽正)有如意形,橢圓形等。材質有翡翠,和田玉,岫玉、料器,瑪瑙等。
如圖中所示,無論從紋飾,製作工藝還是包漿上看,確實到代。材質目測岫巖玉的可能性比較大,呈油脂光澤。如果有心,不妨上專業玉石鑑定機構做個檢測。
7樓:疑似味
應該是叫帽正,是用來方便檢查帽子帶的是不是端正的,這個古代就有,你可以看看古代的官帽等
古代**上朝時手裡拿的東西叫什麼
8樓:一箭雙鵰
古代bai
**上朝時手du
裡拿的東西叫笏板。
zhi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dao寬3寸,此物件雖內然不大,容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笏,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9樓:無知
那叫芴。。。
是大臣們用來當記事板用的。。。
後來變成了上朝的禮儀飾物。。。
10樓:匿名使用者
叫作「笏hu 4聲」,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材料有竹、玉、象牙。是古代臣下上版殿面君權
11樓:匿名使用者
笏見
12樓:匿名使用者
叫笏(hu,第四聲)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專
臣朝見君王時,屬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東西叫:護板。是大臣們不能正面看皇帝所用的象徵性遮擋物。
14樓:匿名使用者
笏,音「戶」。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
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古代朝臣上朝的時候拿的東西叫什麼?
15樓:蔥頭52鷻
笏,音「戶」。 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是什麼東西?
16樓:昔雨執迂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拿在手中的器具。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
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
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從上可以得知 既然《禮記》中已有記載 那麼玉笏板出現的年代應該早於春秋時期,
估計在在商周時期已有使用。
17樓:匿名使用者
鞋拔子,方便撓癢癢和提靴子,主要作用是筆記本
古代頭飾的典故,古代頭飾名稱
古代女子髮飾多種多樣,有笄 簪 釵 環 步搖 鳳冠 花鈿 發鈿 扁方 梳篦等。1 簪。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2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
古代人的頭飾,古代女人頭上戴的飾品叫什麼
古代女人頭上戴的飾品叫什麼 1 簪子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 木 玉石 玳瑁 陶瓷 骨 牙 金 銀 銅等各種材質製造。髮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2 鳳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
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古代君王納諫的故事
成功的魏徵 失敗的關龍逢。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納諫成功了的人的事例 李世民與魏徵 李世民與蕭瑀 觸龍與趙太后 鄒忌與齊威王 秦穆公與商鞅 鄒忌和齊威王 觸龍說趙太后 長孫皇后與李世民 齊桓公與鮑叔牙 管仲 凡是開國君主大多是從諫如流的,文王武王啊,桓公孝公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啊等等 蘇從死諫楚莊王,然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