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下句是什麼

2021-03-28 10:28:26 字數 6425 閱讀 9728

1樓:匿名使用者

下一句是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

也可以這麼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一句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這一句出自《說苑·復恩》。

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歷史典故:

1、桑下餓人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趙盾在路上見到一個人躺在桑樹下,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餓壞了。趙盾將食物送給他吃,又特別贈送一些給他帶回去給老母親。

國君晉靈公很忌憚趙盾的正直,在飲酒之時埋伏了甲士殺他,搏殺中,靈公的一位武士倒戈幫助趙盾,帶他脫險。

趙盾很奇怪,武士回答說:「我就是桑下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詳細情況時,他不告而退。

2、漂母飯信

西漢淮陰侯韓信,年輕的時候無所事事,常常到處蹭飯吃,受了不少鄙視。

他去河邊釣魚,河邊有很多以漂洗為生的老大娘,其中一個看見他捱餓很不忍,就給他飯吃,一連線濟了他十幾天,直到漂洗工作完畢。

韓信對大娘說,我將來一定會好好報答你。大娘很生氣:「大丈夫不能夠養活自己,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為了你的報答麼?」

後來,韓信投靠劉邦,受封為楚王,找到當日的老大娘,以千金酬謝了贈飯之恩。

3、顧榮施炙

西晉的顧榮,有一次在洛陽受邀吃烤肉,覺察到端送烤肉的僕人很想吃,就停下來吃肉,把自己的那份給了他。同座的人笑話他,他說:「怎麼能讓每天端肉的人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後來,遇到戰亂過江避難,每次遇到危急的時候,顧榮發現總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問他原因,才知道此人就是當日端肉的僕人。

4、棠棣之花

戰國時期,聶政和母親姐姐一起生活,以屠宰謀生。韓國大夫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仇,聽說聶政的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求他為自己報仇,聶政拒絕了,嚴仲子依然盡了賓主之禮才離去。

聶政等到母親去世,守孝三年後,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

聶政的姐姐為了不讓弟弟的聲名和事蹟埋沒,到聶政暴屍之處痛哭自盡,讓聶政的事蹟傳遍天下郭沫若曾經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話劇《棠棣之花》。

5、摘纓之會

楚莊王設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際,派美人出來為群臣斟酒。突然一陣風來,將座上蠟燭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

美人告訴莊王,剛才有人對我無禮,我已經把他的帽纓摘下來了,趕緊點燈,讓這個人現形。楚莊王說,是我讓大家飲酒的,喝醉了有點失態是正常的。於是讓在座的人都把帽纓摘掉,才重新點燈。

三年以後,晉國與楚國交戰,有一位大臣捨生忘死,驍勇異常,殺敗了晉軍。楚莊王驚異於他的勇敢,他回答說,自己就是宴會上對美人無禮,被摘了帽纓的人,感念楚莊王的大度,因此願意肝腦塗地,報答莊王。

6、漆身吞炭

春秋末期,晉國的權臣智伯為政敵趙襄子聯合韓、趙兩家所殺。智伯的門客豫讓發誓為他報仇,躲在廁所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後,趙襄子感動於他的忠義,放他走了。

豫讓把漆圖遍全身,讓**潰爛,又吞炭讓嗓子變啞,沿街乞討,連妻子都認不出來。他躲在一座橋下,打算再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之後,趙襄子問他,你也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兩家做過家臣,智伯滅了他們,你不為他們報仇,為何如此執著為智伯報仇。

豫讓回答說,我在其他人那裡做事,他們不過把我當成普通人,那我就和普通人一樣回報;而智伯,是把我當作國士來對待,那我必然以國士來報答他。

7、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結草」是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沒有讓她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在恩人打仗之時,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

「銜環」是說一位叫楊寶的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

2樓:all魔鏡

下句應該是「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拓展資料:1、《朱子家訓》是清代學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根據自己一生的研究,以儒家「修身」、「齊家」的核心思想為宗旨,廣採儒家的為人處世經驗、方法編撰而成。可說是一部詳盡的「治家」規範書。

它的最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採用循循善誘、步步深入的方式,從如何「治家」說起,先聯絡「修人」,再推廣到治理國家、立身處事等,內容深入淺出,語言淺顯明白,說理中肯易懂。

2、朱用純(1627 ~ 1698 年),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明諸生,入清隱居教讀,居鄉教授學生,潛心治學,以程、朱理學為本,提倡知行並進,躬行實踐。

3樓:長風破浪會有時

沒有下句啦,本來就是一句俗語,哪來的下句?你要是看見過,那也是別人根據自己的用途模仿的句式而已。我還聽見過有人說「滴水之仇當以湧泉相報」呢。或者「滴水之愛當以澎湃相報」之類的。

說那麼狠話幹什麼啊,能饒人處且饒人吧。

「那問一下,在古語裡有沒有用一個字表示牙齒的?」

哈哈,古代的牙齒也是牙齒,所以一個字形容就是「齒」,例項:《詩經·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我給你模擬一下下聯: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殺父之仇當以不共戴天

4樓:喘環堂將袁

一日之惠當以終身相環。

5樓:當今江湖百曉生

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你自己不都說出來了麼),,不過這兩句幾乎沒有可能放在一起說的。。

可以這麼說,,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

6樓:匿名使用者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俗語,廣為進報者採用,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沒有下句。

7樓:匿名使用者

人只能是有恩的報恩,有仇的無仇。

8樓:雨思瞬間

這又不是對聯,沒有下一句的!

9樓:本帥顏狗一枚

^quxjg$ccea6342679fd047901c47cab733c31284f48d79a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下一句

10樓:君子陶陶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下一句是: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

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注音】dī shuǐ zhī ēn,dāng yǒng quán xiāng bào

【釋義】 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例句】:無論別人給予了我們多少,我們都要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出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其句原為民間的俗語,廣記為進報者採用,後來清代朱用純編輯收 。為教子醒世採用錄, 此俗語已被編入2023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中。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

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

12樓:匿名使用者

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

可以這麼說,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

出處選自《說苑·復恩》

典故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飢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

「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麼,他說:

「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

「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原文秦穆公嚐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

"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

"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

居三年,晉攻秦穆攻,圍之.往時食馬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

"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譯文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穆公對他們說:

「這是我的馬」。這些人都害怕驚恐的站起來。秦穆公說:

「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會有殺人的念頭的。」於是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的走了。

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咱們到了以死報答穆公給我們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時候了。

」於是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穆公終於解決了困難,並打敗晉國,抓了晉惠公回來。感想對待做錯事的人要懂得寬容,知道自己是受了別人的恩惠就要去報答人家對你的恩惠。

13樓:匿名使用者

下一句是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

也可以這麼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一句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一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這一句出自《說苑·復恩》。

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歷史典故:

1、桑下餓人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趙盾在路上見到一個人躺在桑樹下,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餓壞了。趙盾將食物送給他吃,又特別贈送一些給他帶回去給老母親。

國君晉靈公很忌憚趙盾的正直,在飲酒之時埋伏了甲士殺他,搏殺中,靈公的一位武士倒戈幫助趙盾,帶他脫險。

趙盾很奇怪,武士回答說:「我就是桑下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詳細情況時,他不告而退。

2、漂母飯信

西漢淮陰侯韓信,年輕的時候無所事事,常常到處蹭飯吃,受了不少鄙視。

他去河邊釣魚,河邊有很多以漂洗為生的老大娘,其中一個看見他捱餓很不忍,就給他飯吃,一連線濟了他十幾天,直到漂洗工作完畢。

韓信對大娘說,我將來一定會好好報答你。大娘很生氣:「大丈夫不能夠養活自己,我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是為了你的報答麼?」

後來,韓信投靠劉邦,受封為楚王,找到當日的老大娘,以千金酬謝了贈飯之恩。

3、顧榮施炙

西晉的顧榮,有一次在洛陽受邀吃烤肉,覺察到端送烤肉的僕人很想吃,就停下來吃肉,把自己的那份給了他。同座的人笑話他,他說:「怎麼能讓每天端肉的人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後來,遇到戰亂過江避難,每次遇到危急的時候,顧榮發現總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問他原因,才知道此人就是當日端肉的僕人。

4、棠棣之花

戰國時期,聶政和母親姐姐一起生活,以屠宰謀生。韓國大夫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仇,聽說聶政的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求他為自己報仇,聶政拒絕了,嚴仲子依然盡了賓主之禮才離去。

聶政等到母親去世,守孝三年後,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

聶政的姐姐為了不讓弟弟的聲名和事蹟埋沒,到聶政暴屍之處痛哭自盡,讓聶政的事蹟傳遍天下郭沫若曾經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話劇《棠棣之花》。

5、摘纓之會

楚莊王設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際,派美人出來為群臣斟酒。突然一陣風來,將座上蠟燭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

美人告訴莊王,剛才有人對我無禮,我已經把他的帽纓摘下來了,趕緊點燈,讓這個人現形。楚莊王說,是我讓大家飲酒的,喝醉了有點失態是正常的。於是讓在座的人都把帽纓摘掉,才重新點燈。

三年以後,晉國與楚國交戰,有一位大臣捨生忘死,驍勇異常,殺敗了晉軍。楚莊王驚異於他的勇敢,他回答說,自己就是宴會上對美人無禮,被摘了帽纓的人,感念楚莊王的大度,因此願意肝腦塗地,報答莊王。

6、漆身吞炭

春秋末期,晉國的權臣智伯為政敵趙襄子聯合韓、趙兩家所殺。智伯的門客豫讓發誓為他報仇,躲在廁所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後,趙襄子感動於他的忠義,放他走了。

豫讓把漆圖遍全身,讓**潰爛,又吞炭讓嗓子變啞,沿街乞討,連妻子都認不出來。他躲在一座橋下,打算再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之後,趙襄子問他,你也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兩家做過家臣,智伯滅了他們,你不為他們報仇,為何如此執著為智伯報仇。

豫讓回答說,我在其他人那裡做事,他們不過把我當成普通人,那我就和普通人一樣回報;而智伯,是把我當作國士來對待,那我必然以國士來報答他。

7、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結草」是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沒有讓她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在恩人打仗之時,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

「銜環」是說一位叫楊寶的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

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誰幫幫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怎解?

幹嘛啦,發生什麼了嗎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怎解?注音 d shu zh n,d ng y ng qu n xi ng b o 釋義 即使受人一點小小的恩惠也應當加倍 在行動上 報答 例句 無論別人給予了我們多少,我們都要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出處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書面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 ...

與「滴水之恩」結構相同的詞語,與 滴水之恩 意思相近的詞語

舉手之bai勞 剝膚之痛 白圭之玷du 不根之論 不諱之朝 zhi敗鼓之皮 杯羹之dao讓 不軌之徒版 不根之談 白華之怨 不諱之路權 不諱之門 不惑之年 八荒之外 不刊之書 不羈之才 不解之仇 不及之法 敗軍之將 不毛之地 必經之路 不羈之民 不經之說 不經之談 北門之寄 不解之緣 不經之語 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