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現在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與以前變化有哪些

2021-03-30 15:32:07 字數 3982 閱讀 2769

1樓:匿名使用者

變化表現的很多呀:

從穿衣方面講,現在的衣服可以說五花八門,休閒款,禮服款,琳琅滿目,品類與以前沒法比,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初期,只是樣式比稍微新穎,放眼看大街,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道很靚麗的風景線,顏色更是從以前單一的灰、藍、黑轉變到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

吃的方面更是應有盡有了,不說主食只是零食方面,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基本能吃到餅乾和嬰兒樂,就算是很好的零食了,而那時候根本沒有雪餅呀,酸奶呀,乳酪呀,蛋撻呀這些西點更是連名字也沒有見過了。

行的方面最直接的是有汽車代替了自行車,可以說由倆輪子變成了四個輪子的了。

住的方面最有說服力的是房價由一千的兩三萬買一戶變成了兩三萬買一平方米...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2樓:baby鞋子特大號

1、衣改革開放前,人們

的衣著雖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長期實行布料定量**,人們衣著的款式仍很單調,多數以棉布為主。

如今,每個家庭不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齊備,而且不斷更新品種,更**式。服裝的品種越來越多,檔次越來越高,一進服裝市場,男女老少各種成衣,品種繁多,款式各異,任由選購,**也便宜。

2、食改革開放之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特別是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家鄉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水腫」病人。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的充裕帶動了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農村呈現一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3、住家鄉人多地少,住房問題從來十分緊張。改革開放前,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擠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子女長大了勢必分床,只好搭了「雙人高低鋪」,男女同擠一間房。

有的利用樓閣或廳角,設定臨時移動床位。住房既狹窄又沒有廁所,到廁所要走遠路。

改革開放後,隨著舊城和村莊的改造開發,先後興建了一大批商住樓和私人住宅。尤其是市區,舊城改造,規模之大、速度之快空前未有。一大批商住樓的建成,大大緩解了住房的緊張狀況。

4、行改革前家鄉的路況很差,路面狹窄,都是泥土路和瀝青柏油路,崎嶇不平,遇上雨天,車輛行駛十分困難,搖來擺去如跳「搖擺舞」。

如今,已形成以市區為中心,外通省內外,內連鎮鄉村並深人邊遠山區的交通運輸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汽車可直通各鄉村。路面普遍進行拓寬,基本實現水泥路面化。車輛種類繁多,有豪華大巴、中巴、大中小型客車、的士、公共汽車、摩托三輪車等。

3樓:匿名使用者

衣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

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

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髮、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

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

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豔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氾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

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4樓:感性的晉老西

以前吃飽穿暖就行,現在還要買個好看的時尚的,吃的也要健康營養美味。

現在的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怎麼樣了?從衣食住行上講,和以前比的話。希望能詳細一點

5樓:中國爾爾

新中國成立57年來,中國的發展變化令世界矚目.變化,就悄悄地發生在百姓生活中.先說「吃」,從「填飽肚子」到現在的「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再說「用」,家裡的「三大件」從最初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到「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汽車、住房、裝修」,消費的「量級」也不斷提升;還有「行」,我們已從「自行車王國」躍入「汽車社會」;當然還有「樂」,現在逛書店、泡茶館、看比賽、聽演唱會、健身,各種各樣的選擇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旅遊,更成為不少人休閒的選擇,2023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為3103萬人次,其中自費旅遊持續攀高.

改革開放前後生活的變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6樓:life溫暖的救贖

改革開放前後好比中國現在是改革後,朝鮮就是改革前。求採納

7樓:墓中公民

有地溝油吃了,有酸奶喝了,有轉基因大豆了

8樓:蔡琦

改革開放前bai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真du是今非昔比。現在zhi人們不但物質dao生活水平提高,版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權、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糧、油、布、肉票、煤球票、冰棍票、菸酒糖票、豆腐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

開放後;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改革開放人民衣食住行的變化有哪些?要舉例說明

9樓:匿名使用者

一、衣服:30年前藍色、灰色、白色是主色調,30後色彩多樣,衣服越穿越少。

二、食物:30年前夏天蔬菜多多,冬天白菜為主,過年大魚大肉。30年後一年四季想吃蔬菜,好多東西越來越不敢吃了。

三、住:30年前農家小院很溫馨,冬天爐火的溫暖,夏夜的扇子成為古老的記憶。30年後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想呼吸一下夏夜的清風,卻不敢開窗戶,馬路對面的化工廠對你嚴肅的說甭想!

想體驗清新空氣不騎上半小時以上的車子到郊外是沒門的事。在現代的鋼筋叢林中,想要陽光通風好,需要拿錢來換個好層次。享有陽光、空氣的權力成為有錢人的奢侈品。

四、行:70年代進城要套上生產隊的小驢車,起個大早,自行車是城市人的奢侈品。80年代幾乎家家有了一輛自行車,90年代年輕人幾乎人人有了一輛自行車,進入21世紀摩托車成為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2023年後,隨著油價的**與警察叔叔的胃口逐步變大,環保的電動自行車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的主要代步工具。

五、娛樂:1965-1976:大喇叭,1977-1985:收音機、1986-1995黑白電視機、1996-2005彩色電視機,2005-至今電腦。

六、通訊:70年代-80年代本地聯絡靠大喇叭,外地聯絡靠一封家書。90年代有錢人是大哥大,沒錢人是bp機,窮學生依舊靠書信。

2023年後手機由黑白變成彩色,現代有錢人用手機來通話,90後的非主流gg、mm用手機當膝上型電腦使。

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10樓:劍尊陸神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取得很大的發展,吃的很好了,穿的更加時尚,住在了高樓大廈裡。

11樓:匿名使用者

1.衣:改革開放前 內地服裝業落後 開放後服裝產業日漸增多開始蓬勃發展 現多數還出口海外

專2.食:改革開屬放前 飲食業發展緩慢 大街上看不到幾家餐廳 改革開放後 飲食業發展尤為顯著 現在遍地隨處可見

3.住:改革開放前 房地產業稀少 人們所住房屋多由單位分配 改革開放後 房地產業發展迅速

4.行:開放前 出行十分不便 改革開放後 隨著城市建設日漸成熟 交通也發展很快 出行也變得十分方便 比如過去從a到b地需要乘3天的火車 現在乘飛機僅需2小時 乘火車時間也極大的縮短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後的衣,食,住,行,用,環境,生活方式對比(用**的形式表現出來

維吾爾族的衣食住行,新疆人的衣食住行

我們維吾爾族也不吃,而且我們只吃經過嚴格程式的宰的動物。平時吃的東西上標有 清真 兩字我們才能吃,舉個例,你看大部分伊利蒙牛雪糕上有 清真 這些我們就能吃,而其他的就不行。所以我們在外讀大學的就很辛苦,尤其到南方,幾乎能吃的東西很少。我們最愛吃羊肉,過我們最大的節日 古爾邦 節時家家都要宰羊,記住是...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1)在生活

copy1 d 2 碘 或i bai5 3 分子在不斷運動 試題分析 du1 a.羊毛纖zhi維與滌綸在燃燒時所產生的氣味不dao同,羊毛纖維是蛋白質,燃燒有焦羽毛味,故選項說法正確 b.硬水煮沸後往往會形成水垢,降低水的硬度,使水的硬度降低,使其軟化,故選項說法正確 c.尿素為白色晶體,而磷礦粉為...

從衣食住行方面考慮,分別提出與化學有關的問題

衣服 化纖的合成 食品 比如說某些食品中的抗氧化劑 住房 混凝土的製造。鋼筋需要把鐵礦石煉成鐵行 汽車裡的汽油通過氧化反應放熱 請你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考慮,分別提出四個與化學有關的問題 衣服 化纖的合成 食品 比如說某些食品中的抗氧化劑 住房 混凝土的製造。鋼筋需要把鐵礦石煉成鐵行 汽車裡的汽油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