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古湖潮林
1、萬人空巷
讀音:wàn rén kōng xiàng
釋義: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裡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譯文:家家戶戶都走出家門,看明朝的潮水。
誤用:很多人都會把萬人空巷這個詞來形容沒有人,比如:這條巷子真的是萬人空巷,一個人都沒有。這是一個望文生義的錯誤的用法。
2、登堂入室
拼音:dēng táng rù shì
釋義:意思是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
誤用:常被誤用為「進入屋子」。
3、七月流火
讀音:qī yuè liú huǒ
釋義: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氣轉涼。
出處:周朝·佚名《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譯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
誤用:常被理解為七月驕陽似火。
4、望其項背
拼音:wàng qí xiàng bèi
釋義: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但通常以否定句表示與「望」的物件有一定差距。
譯文:表達論述的卓越雄偉,真的可以與詩書六藝相比,不是後**文章的人能夠趕得上的。
誤用:常被誤認為是「趕不上」。
5、首當其衝
讀音:shǒu dāng qí chōng
釋義:意思是處於首先受到攻擊或壓力的地位。
出處: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蓋聞在昔衰周之世;殭屍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其衝。」
譯文:我聽說周朝在沒落的朝代,百姓的屍體都僵硬在地上,地上的血流千里,我曾經不以為然,誰能想到如今身當其衝,反而最先受到攻擊。
誤用:常被誤用替代「首先」。
2樓:倩兒
容易用錯的成語有:曾幾何時、目無全牛、感同身受、差強人意、文不加點等。
一、曾幾何時 [ céng jǐ hé shí ]
釋義:時間過去沒有多久。
出處:宋·趙彥端《介庵詞·新荷葉》:「回首分攜,光風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譯文:回想當初分開的時候,雨後初晴,和風習習,柳條垂落,花香濃郁。才過了沒多少時間,故鄉的風光都變了,這一切似夢非夢。
二、目無全牛 [ mù wú quán niú ]
釋義:比喻技藝到了純熟的、得心應手的境界。也比喻未看到整體情況。
出處:《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譯文:我剛開始殺牛的時候,看見的是整個的牛。三年以後,技術熟練了,動刀時只看到皮骨間隙,而看不到全牛。
三、感同身受 [ gǎn tóng shēn shòu ]
釋義: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現多指雖未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歷過一樣。
出處:《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感同身受。」
四、差強人意 [ chā qiáng rén yì ]
釋義:指尚能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
譯文:吳漢很能振奮其部下的意志。
五、文不加點 [ wén bù jiā diǎn ]
釋義:文章一氣寫成,不用塗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筆成章。
出處:漢·禰衡《鸚鵡賦序》:「衡因為賦,筆不停輟,文不加點。」
譯文:禰衡於是為之作賦,一時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成語誤用例子
3樓:匿名使用者
騎(其)樂無窮
咳(刻)不容緩
樂在騎(其)中
常用誤用成語有哪些,成語誤用例子有哪些?
1.彈冠相慶 例 園丁康居工程,確實抓到了點子上,訊息一傳出,廣大教師奔走相告,彈冠相慶,稱讚為他們辦了實事。彈冠 撣去帽子上的塵土。漢書 王吉傳 吉與貢禹為友,世稱 王陽在位,貢公彈冠 言其取捨同也。本謂王吉 貢禹兩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貢禹也準備出仕,後以 彈冠相慶 指因即將作官而互相慶賀。多用作...
常用誤用成語有哪些,現在被誤用的成語有哪些
屢試不爽 是好意,比如一個方法每次試用都有效 萬城空巷 不是指沒人,相反是指人多 相敬若賓 不能指朋友之間的熱情,它只能用於夫妻之間的尊重 空穴來風 有了洞穴才進風。比喻訊息和謠言的傳播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機會傳開來。1.彈冠相慶 例 園丁康居工程,確實抓到了點子上,訊息一傳出,廣大教師...
成語誤用例析
判斷成語是否誤用通常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一 語意重複類 成語使用中的意義重複是指句中已含有與成語本身的意義相互重疊或重複的部分,進而造成使用失當。語意重複,尤其是那種比較隱蔽的語意重複 不表現為字面上的重複,是成語使用中的一種常見而疑難的錯誤型別。學生在解答成語辨析題時需要觀其形 明其義,辨其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