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米多媽
傳統copy文化的復興是解決當前人們道德與信仰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唯一的途徑,同時也是解決全世界問題的最佳理論。漢服復興只是恢復傳統文化的一個特徵,漢服才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服裝,美觀大方,不同於西方的黑白相間的衣服。至於你說的人性中的弱點,不知道你所說的是哪方面?
貪婪?慾望?內訌?
盲從?恐懼?還是佛教理論裡面所說的五欲六塵?
只要是人,他都有缺點,無論是我們中國的伏羲、女媧、堯、舜、禹、孔孟老莊、商湯王、周文王等等這些聖人,還是西方的釋迦摩尼、耶穌他也不可能沒有過錯與缺點。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大家對漢服復興是什麼態度?
2樓:瑪雅星輝必勝
可以這麼說——現在人們提倡的漢服並不僅僅是為表面復興一件衣服那麼簡單。
漢服復興運動主要有這麼兩個意義:
一個是由漢服這個傳統文化的突破點,帶動整體的傳統文化復興;
另一方面可以影響人們對歷史的瞭解與興趣。
漢服,就是一個切入點,如果將一切意識形態、國家問題、傳統文化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漢服僅僅是冰山一角,如果不繼續連貫性的挖掘,那很有可能就孤孤單單的湮沒在冰海中,所以,一個民族服裝的復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服飾是一種文明,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是人類文明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叫囂:「衣冠復古,不如退回獸皮草裙!」之說,不但是對衣冠文明的否定,更是對人類文明本身的褻瀆和否定!
服飾是一種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演化及自然地理氣候等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發展、演化著的文化體系,並時時受這些客觀條件的制約。由於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間所存在的自然地理氣候與人文歷史傳統的差異,是導致各民族的服飾有所差別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為這種差別,也使得各民族的人民,對其傳統服飾產生了特殊的熱愛之情,而這種熱愛,實際就是民族感情的具體表現。
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產生於五千年前,植根於華夏大地,更與漢民族血脈相連,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由漢服和漢族的歷史所決定的。
一、服飾產生的地理背景,是造成不同服飾體系之間差別的決定因素。
漢族服飾,產生於中原地區,其制式與中原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可分割,且一直受其影響。漢族故土----華夏大地,地處溫帶,總體氣候溫和,故其所形成的漢族服飾,遮蔽全身,無立領,大袖等等特徵與熱帶、寒帶等地有明顯區別。例如:
產生於較寒冷地區的滿族服飾,就與其有著顯著差別,如滿族服飾中出現的立領,窄袖就是當地人民為了抵擋嚴寒所特製,因此滿族服飾實際根本就是與漢族服飾淵源完全不同的服飾體系!將這兩種服飾體系混淆實際是對歷史的無知!
二、服飾的風格是與其民族文化思想不可分割。其中,對不同社會的哲學指導思想方向,直接影響到服飾的風格。以漢族服飾,皆為平面裁剪,不強調以服裝來刻劃人體曲線,這與西方的立體裁剪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而類似的風格差異,不但也體現在繪畫、建築、**等領域,更體現在兩種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之中,同時也影響到科學等領域的發展。這實際是因為不同社會背景下人類世界觀和方**之間所隱含的差異的表觀體現。這種差異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由地理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人類社會形成初期的文化差異所決定,並由歷史一代代傳承演化至今。
(包括歷史較短的美國思想,實際也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根源與西方文明,尤其是希臘、羅馬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與東方的華夏文明相關甚少。所以,今天世界流行的服飾,歸根結底,其主流設計思想是由西方創立的,與傳統的華夏文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所以,將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等同於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也是對歷史的無知。
三、服飾風格與其所屬民族的生活習性息息相關。例如古代文化較為先進,而政權相對穩定的農業國家,如古中國的特色服飾---即漢族服飾,以寬袍大袖為主,正是漢族人生活條件優越的表現。而相對落後且生活不穩定的遊牧民族服飾,則多以靈活便利的制式為主。
而現代快節奏的工業社會,更以季節實用為服飾界的主導思想。所以,遊牧民族服飾、現代服飾均無漢族傳統服飾風格的體現,更不能作為漢族傳統服飾的替代品進行概念性混淆。
四、服飾發展,與其所屬民族的文明程序互相影響。例如,華夏民族的農業(棉、麻、桑蠶業等)、輕工業(紡織業、印染、刺繡,甚至造紙等)都對服飾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某些朝代,將漢族的服飾工藝推向了頂峰,至今仍另世人歎為觀止。而古代工農業(尤其是桑蠶、刺繡等)相對落後的西方社會,是無法匹敵的(更不要文明幾乎沒有開化的遊牧民族了!
)並且我們可以看到,至今我國在這些領域中仍保持著領先優勢。這種優勢是與華夏文明的歷史分不開的。
五、由於服飾的差別存在的原因,民族服飾對於該族人民,不僅是其民族身份的標誌,也代表了對該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更是對其民族的認同。而這種認同感,不僅是理性層次上的對本民族歷史的認識和對本民族傳統精粹的認可,更是感情層次上的精神追求,即是對本民族熱愛之情的具體體現。而這種熱愛之情,是建立在瞭解、理解其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和文明精髓的基礎上的,所以,不熱愛自己民族服飾的人,通常也是那些對其民族歷史文化同樣茫然漠視的人,即漠視其民族的人(無知,再加自私淺薄的人)。
難道被其族人所漠視的民族還有前途可言嗎?
六、人類是感情生物,人類社會的演化及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有其客觀規律的。而人性(人類的感情等)是這種客觀規律中不可忽視的人部分。即,人類的感情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研究社會文明和人類發展,卻漠視人類本身的感情需要是十分荒謬的。而服飾的發展演化,也是人類文明程序的一部份,必然受到人類感情的左右。而民族感情是人類集體所共有的情感,帶有普遍意義,所以撇開民族感情談民族服飾發展也是不科學的。
七、人類的感情受其所獲知識影響,而人類的知識是在歷史中積累而來的。由於知識在傳播中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所以,通常各族人民,對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程度高於對他族的瞭解。並且,人類本性中對「自我價值體現」的追求,使其會對屬於自己的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而對本民族服飾的感情正是這種人性的體現之一(對本民族服飾沒感情的人,也可以說是缺乏人性的人)。
八、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本身來說,不但有以上七個方面的屬性,更有著其區別於其它服飾的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工藝水平及特殊而慘痛的滅絕過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有民族感情的漢人對漢族服飾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
其內容如下:
1、漢族服飾有著和華夏文明同樣悠久的歷史,而華夏族人,將其視為其民族祖先黃帝所制,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徵,也是區別於他族的標誌,歷來就有」齊民心,別夷狄」的作用。
2、漢族服飾一脈傳承,五千年不斷,千萬里江山皆存有其最典型的風格制式,本身就是世界服飾史上的一大奇蹟。
3、漢族服飾在人類歷史上創造空前絕後的工藝水平(注意:是空前絕後,即使科技發達的現代也沒達到),更是華夏的驕傲。
4、漢民族自古就有重衣冠的思想,不但有先聖哲人的典籍論著,更反應在傳統中國的方方面面,衣冠文明與華夏文化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不論如何發展演化,只有華夏文明的存在,就要受到漢族衣冠文明的影響(比如現在的戲劇影視等的服裝,就可窺見一斑)。
5、由於,漢族衣冠消失的特殊過程,更令漢人對本民族的傳統服裝有著痛徹骨髓的複雜的感情,這種痛與愛的強烈的感情是精神層次上的,帶有神聖性與理想性,是可以超越世俗,跨越時代的情感,更非一般世俗之情可以相比擬!
6、當今,漢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傳統服裝的民族,這對於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的十億人口的中國的主體民族來說,是十分遺憾而難堪的,在世界上也是極具諷刺意味的。
所以漢服是:漢民族的代表性衣冠;漢人的精神氣節的凝集;深深植根於漢族歷史文化,尤如其漢人之髮膚,相連於漢人之血脈心靈;漢服——永遠伴隨著漢民族和漢族人民,無論歷史、現在、還是將來,只要有漢民族的存在,就有漢服的存在。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的地位就永遠不容有任何辯駁的餘地!
即是漢民族不容許有任何形式的虛化、非化或其它任何概念替代!所以,提及漢民族傳統服裝,不考慮這些感情,就是對人性漠視和對漢民族感情的褻瀆和抹殺!
九、社會的發展,也有其規律性,是螺旋上升並迂迴前進的。而現在人類社會整體正從工業社會步入後工業社會,而中國也隨之不斷的發展向前。從世界範圍來看,人類對其生活方式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人性化、個性化,要求舒適安逸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的充實更迫切於物質生活的滿足,這不但人本性的體現,也是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的客觀條件所決定的。
而且當代社會人類,正在努力滿足人類的追求。如工時的減少,假日增多,工作時間計算的多樣自由化,網上工作,家庭辦公等的出現,都使人類的生活更加適應人性本身的慾望要求。就中國來說,雖然現在人們整體的生活節奏還在不斷加快,但也有向此方向發展的趨勢。
所以僅看到當今人們生活水平加快,而不看其發展趨勢,就否定漢服的適應性,是不客觀的做法。
而現在,對許多漢族人而言,「民族服裝」一詞往往是與少數民族聯絡在一起的。在當今世上的大多數漢族人眼中,漢族是沒有民族服裝的。但是「漢服」一詞的出現,使得被湮滅三百多年的漢服重新出現在了這個世上。
漢族人重新知道了自己是漢族人,自己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漢服的消失,充滿著鮮血與烈火,仇恨與恥辱。
漢服的復興,充滿著憤怒與自尊,不屈與榮耀。
它的重新出現,向這個將旗袍和唐裝當成中國代表服飾的世界昭示著一個鮮血染透的事實:我們中華民族,我們漢族人的民族服裝不是旗袍,更不是欺世盜名的滿洲馬褂(所謂唐裝),而是漢服。
從2023年王樂天在鄭州穿漢服上街開始,漢服重新回到了中國人的生活中,現在開啟網際網路,可以很輕易地找到很多古裝**,古裝**。當然實際上那不是什麼古裝**,而是漢服**。
不過,隨著各種活動的舉行,各種運動的開展,漢服復興中的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我們穿著這些寬袍大袖的衣服去宣傳漢服的時候 ,往往得到的效果是,民眾知道這是漢服 ,更好點的可能知道這不是漢朝的服裝,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但是!!民眾往往就止步於這了,他們不會去接愛漢服,認為"這樣"的衣服離他們的生活太遠了,遠得讓他們不敢想像,自己穿上這樣的衣服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往往會看到某位路人的評價:
這樣很好,為復興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為繼承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做貢獻,我很佩服。
但也僅此而已,這些路人甲中很少有人說:這樣很好,我也會盡快參與其中!!
在我看來
一、凡世界文明國家,無不尊重國民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竭力保護本民族獨創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傳承且發揚優秀的文化成果,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國華夏民族綿延數千年,辛勤勞作,所貢獻無數精神和物質財富。唯有尊重保護這些思想和物質遺產,可以不愧華夏祖先,更可以有今世奮發圖強,亦為對後世子孫之責任。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裝,也是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一,其天人合一風格為華夏先民鍾愛,正為中華民族傳統精髓之一。如今恢復和穿著漢服,惟其意義在於對做出貢獻的華夏先輩的尊敬,尊敬五千年中華文明輝煌成就。尊敬為文明發展生產建設、辛勤勞動、發明創造的華夏先輩。
二、在世界上有凝聚力的國家,人民都熱愛自己獨特的文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民族藝術,其人民在享受共同的美感中,學會相互尊敬,社會和睦,彼此感情不斷的加深,民族的親和力也不斷地加強。華夏民族曾經是一個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各國的民族,華夏民族的先輩在創造光輝燦爛的文明時,正是有這樣強烈的民族親和力在背後起著巨大的作用。這其中,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又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我們恢復漢服正是為了增加這種親和力,促進炎黃子孫的認同團結。
三、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先輩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可以說是幾千年以來,是社會成員彼此融洽相處的媒介,也是華夏民族共同辛勤勞動`發明創造`享受天倫之樂的環境。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的魅力,曾經讓全世界所傾倒。恢復漢服不僅僅為世界服飾文化增加一種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對華夏文明延續的延續。
重建同胞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幫助同胞對學習世界文明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避免在自卑和自狂中惡性迴圈。
四、漢服是在幾千萬中國同胞被**的同時,在暴力的威脅下斷送的。漢服的消失是滿清反動統治階級用來作為中華文明向野蠻**勢力屈服的標緻。漢服的消失伴隨著中國從世界最發達的國家、逐漸淪落成為半殖民地的全部過程。
漢服一天不恢復,標緻著中國人民對過去暴力**勢力的低頭和屈服沒有改變。漢服的消失,伴隨著滿清反動統治階級帶來的野蠻意識,那就是崇拜暴力,蔑視中國同胞生命價值和尊嚴。漢服不恢復,標誌著這種野蠻意識餘毒沒有肅清。
實際上,這種野蠻意識,不僅僅過去把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而且今天仍然是妨礙社會和諧、阻礙中華民族恢復過去輝煌文明成就的最大障礙。
終上所述,恢復漢服不僅僅是恢復中華文化一個美麗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中國社會將改變不尊敬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群體的弊端,改變不尊敬無辜受害者的生命、不尊敬同胞尊嚴的醜惡現象。這意味著,中國社會成員之間將從彼此相互鬥爭,變成彼此相互認同、相互尊敬、相互關心愛護。這意味這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將大大提高。
而這些是任何國家走向世界文明行列的必要條件。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恢復漢服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漢服能復興起來嗎?要何時才能復興起來?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 漢裝 華服
這個很難復興了,因為如今衣服穿著方便,而且隨流行,而漢服恰恰相反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服裝是旗袍而不是漢服?旗袍不管是不是傳統,女人穿著這樣的服飾,再好看,男人的興趣都會立減三分,有些甚至直接什麼興趣都沒有了 看來你應該是知道漢服的,旗袍,是由滿族的旗裝演變過來的,只能代表為滿族的民族服裝。而中華一直以...
漢服復興者的介紹,漢服復興者的發展歷史
漢服復興者廣義是指長期以來致力於漢服文化復興的人。漢服復興者版 是自從漢服運動開權 展以來,一直為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的復興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漢服復興者之間以 同袍 相稱。漢服復興者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是漢服運動的骨幹力量。可以說漢服運動的發展離不開漢服復興者的努力,目前漢服復興者正快速增長。...
漢服復興是歷史倒退嗎
十九世紀末,立陶宛猶太裔醫科學生本耶胡達致力恢復希伯萊口語,在猶太人最初恢復希伯來文時候,曾有這樣一個報道 有人從一個猶太小女孩手中搶走一個布娃娃。才上學一個月的女孩吃了一驚,抓住那人的衣袖,用希伯萊語叫道 還給我 還給我 那人裝作聽不懂,要女孩說意第緒語,但女孩堅持說希伯萊語,寧可因此失去布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