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駢散結合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敘述議論抒情結合
2樓:匿名使用者
它的特bai點是
(1)駢散結du
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zhi詩的特質與情韻,dao同時又吸取了散專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屬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2)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3樓:匿名使用者
主客問答,敘述議論抒情結合
前赤壁賦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後出
現了巨集篇鉅製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採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徵,但它又不為"賦 "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無端受屈、含冤入獄的蘇軾,在"烏臺詩案"結案後不久,就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所幸的是黃州地方官吏欽慕他的為人與俊才,非但不加管束,還常常任他在管區內縱情遊山觀水,而情豪興逸的蘇東坡則每遊一地必有詩文紀盛,《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就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遊寫景或於紀遊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
《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
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
「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前赤壁賦一文在語言及句式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5樓:小木葉新
他對明月秋水的沉思與精當論解是跨越時空的.人雖在北宋,卻說出了帶有濃重的辯證唯物主義氣息的話語,足見其對人生哲理的參透到何等的地步.僅有這些已是驚世駭俗,更加其行雲流水般的文筆,才使一篇《前赤壁賦》成為閃耀中華文壇的一顆明星.
從整篇觀之,你會覺得自已處於一種月光水色的籠罩之中,聆聽一個哲人向你闡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來迎接一段驚人警人之語.
文中的「客」應該是一個傷心之客,開篇時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況是到了一個仙境般的氛圍中?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誰還能掩飾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呢?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但是,在蘇子看來,與客飲酒正在興頭,客卻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卻有深知其中道理,於是「正襟危坐」問客:「何為其然也?
」終於引出了問題,客人此時吐露心中苦悶便順理成章,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從客的第一句話來看:「月明星稀,烏雀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客人的思路也是因「月」而開,進而聯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於是我們便知:客人是在傷古惜今.
下文提及一代梟雄的英姿,但最後卻說:「而今安在哉?」他哀嘆人生之短暫,自己之渺小,感嘆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飛仙」,可望能與江水同存,與明月長終,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給後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傾訴,使人感到悲觀,厭倦了生活,可真的是這樣的麼?
不!蘇大鬍子一起曠達樂觀的解述征服了「傷心客」.但你卻料不到什麼是蘇東坡高深抽象的理論變得那麼直白而易於接受,仍然是水與月,以毒攻毒,客既然傷心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來沖刷你的哀愁.
蘇子的藥方便是:月光一劑,水色一劑,蘇子之言一劑,且把蘇子言溶於月光水色中沖服便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蘇東坡一句妙語便定天下: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是的,我承認時光一去不返,時事變化不止,但「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月缺月圓,只是形式的變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實體卻一點也沒有變.人生亦是如此,雖然人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將有其恆久不變的一面.
若從其變化一面來看,天地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若從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將與我永存,何必去羨慕他們明月江水呢?
單從這一段話來看,我們不難嗅到一股佛家禪語的氣息,消極中含有一種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這也許是蘇軾能處世寵辱不驚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多麼瀟灑練達的態度!蘇軾,真君子,真人也!
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勸誡友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皆是造物者賦予我們無盡的寶藏,都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命裡無時莫強求,今晚如此美景,實乃上天所賜,取之無盡的,我們要好好享用,莫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不能得到的事傷心.
人生得意須盡歡,痛飲吧,一起來享受人生之樂吧!於是客「喜而笑」,蘇子成功的當了一次「心理醫生」.
及時行樂,在有些場合,有些時候是一劑良藥,但這不能成為人一生的處世態度.從古至今,能把這幾藥用好的除了蘇東坡,恐怕沒有幾人了吧.這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一種體現.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卻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羅」的態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願讚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月光如此柔美,江水如此浩渺,朋友,你不想加一份曠達與超然的哲思進去麼嗎?
《前赤壁賦》一文在語言及句式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6樓:羋海霞
前赤壁賦蘇軾在語言上是以漢賦的形式來描寫的
論述題 《前赤壁賦》一文在語言及句式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7樓:暮靜雨
他對明月秋水的沉思與精當論解是跨越時空的.人雖在北宋,卻說出了帶有濃重的辯證唯物主義氣息的話語,足見其對人生哲理的參透到何等的地步.僅有這些已是驚世駭俗,更加其行雲流水般的文筆,才使一篇《前赤壁賦》成為閃耀中華文壇的一顆明星.
從整篇觀之,你會覺得自已處於一種月光水色的籠罩之中,聆聽一個哲人向你闡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來迎接一段驚人警人之語.
《前赤壁賦》語言特點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1、主客問答的辭賦結構;2、詩化的景情融合;3、達觀的人生境界。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其間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世人稱夏曆七月十六所作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所作為《後赤壁賦》,是為一時名篇,千古力作。
首先,他記敘之體是虛擬的主客對答的結構形式。主客對答是賦體中的傳統手法,主與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在《前赤壁賦》中,客的觀點和感情是蘇軾的日常感受和苦惱,而主人蘇子所抒發的則是他超脫地俯察人與宇宙的領悟,而這一切則是通過嗚嗚洞簫、主客設問引起。
其次,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月。但是,為什麼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答曰: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再者,蘇軾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悶與迷惘,這對一個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給他帶來了舒暢心情,酒酣耳熟後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使他從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中領悟到物的變與不變。全文的意蘊是積極的,揭示的人生境界是達觀的。
《前赤壁賦》從哪些方面描寫簫聲,《前赤壁賦》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簫聲
在這裡bai,蘇軾是從實寫 其聲du嗚嗚然,如 zhi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 dao嫋嫋,不絕如版縷。和虛寫 舞幽壑之潛權蛟,泣孤舟之嫠婦。兩個方面來描寫簫聲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前赤壁賦 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來描寫...
前赤壁賦裡的名句,赤壁賦 經常默寫的名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赤壁賦 經常默寫的名句 1 2011 年四川 卷 舉酒屬客,蘇軾 赤壁賦 2 2012 年全國大綱卷 月出於東山之上,白露橫 江,凌萬頃之茫然...
前赤壁賦第二段是怎樣描寫簫聲的,《前赤壁賦》從哪些方面描寫簫聲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 h 之潛蛟,泣孤舟之嫠 l 婦。前赤壁賦第二段是怎樣描寫簫聲的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前赤壁賦 從哪些方面描寫簫聲 在這裡bai,蘇軾是從實寫 其聲du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