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孟子.告子》是孟子的**告知子的觀點
『食色性也』,這句話是誰說的!!
2樓:手機使用者
食色性也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
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性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
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 詳細請看下面的一段,摘自南懷瑾《論語別裁》 飲食男女 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
孔子死後,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問是什麼。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
「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
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
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
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後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後天的性呢?
以後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
「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生了,子夏為什麼提到「竭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
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於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於這樣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母親的病,結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
但是在學問修養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識來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說: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跡」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
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裡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原跡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那窮人家裡就沒得孝子了。
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儘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思想,是捧帝王、捧**的古老教條。
事實上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君」字是什麼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字的古寫是「丮」。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裡拿一根柺杖,下面一個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問道德很高,拿根柺杖,也等於指揮杖,所以凡是拿柺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
後來才轉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生「某某君」,如果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我們中國文化,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幫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轎子就規規矩矩一定盡心,答應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盡自己身、心的力量。
就好比結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既然答應了,講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於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儘自己的力。
不可以表面上願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裡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話解釋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肅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
還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據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對朋友答應了的事做不到,心裡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容易。
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
3樓:剛妍解盼晴
孔子,有一次他去會青樓的相好,被撞見了,就問他這就是做老師的樣子嗎?然後,孔子回答,食色,性也。
4樓:俟軍巨清霽
告子說的。
語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的問題。
告子,一說名不害。東周戰國時思想家。曾受教於墨子,有口才,講仁義,曾和孟子辯論人性問題,認為人性「 無善無不善」;主張「食色,性也」。
趙岐在《孟子注》中說,告子「兼治儒墨之道」。由於孟子在人性問題上和他有過幾次辯論,所以他的學說僅有一鱗片甲記錄在《孟子·告子》中,這些記錄都很重要。
5樓:脫櫻賽梓柔
其實這句話雖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卻不是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誰勝誰負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被堂而皇之地記錄在儒家的經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從此之後也成了古人論述食慾和性慾本質的經典。
6樓:貳達揚尋巧
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對孟子說的。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家,他對孟子的「人性善」觀點很不滿意,就找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句「食色,性也」
。意思是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
染什麼色長出黑髮也會好看,染什麼頭髮顏色,黑髮長出來不會很難看?
比較貼近於頭髮的顏色,這樣即使頭髮長長也不會難看 涇渭分明的感覺 如葡萄紅 雪梨紫等顏色 看看綠色 青春 和平 朝氣 輕鬆舒爽 賞心悅目的色彩。是永遠用不完,永遠不會回讓人感到厭煩的答主題 因為它的每一點變化,都對應著自然給人類的印象,所以綠色適合所有喜歡它的人。生活在綠的空間裡,夢都是清新的。明快...
紋身,再好的師傅也會暈色是嗎,紋身正常應該一點不暈色是嗎?昨天問的有小小縫隙有點暈色,是正常的嗎
偶爾也會有點,不會是絕對保證,但是不會嚴重,而且一般能補救好。紋繡紋身業中的暈色是指色料進入人體 後,色料顆粒由於人體的作用由密集區向周邊擴散,造成原有色塊變大變淡的現象。紋繡紋身業中的暈色是指色料進入人體 後,色料顆粒由於人體的作用由密集區向周邊擴散,造成原有色塊變大變淡的現象。暈色其實自色料進入...
自然色的眉筆是什麼顏色?我的眉毛比較淡,也不是很多,用什麼色
用植村秀眉筆的02號色,seal brown,介於灰色和棕色之間,很自然,如果頭髮是黑色的話。建議你買灰色,灰色比棕色和黑色都自然,用眉粉好了,眉型畫出來也很自然 眉筆什麼顏色自然 眉筆顏色要根據髮色 膚色來選擇自然的顏色 一 頭髮色vs眉色 眉色和頭髮顏色最好處於一種色系,深淺度不要相差過大,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