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孫權派大將衛溫去夷洲
隋朝:隋煬帝三次派人去琉球
元朝:設澎湖巡檢司
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正式設臺灣府、《馬關條約》日本佔臺灣、2023年日本歸還臺灣
**:2023年國民黨播遷來臺灣
2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3年以來,臺灣因歷史原因同祖國大陸分離,至今不能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3樓:無事遊山
嗯。臺灣既然是中國的是屬於中國人的。是中國人用心血換來的,那我覺得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4樓:冰海縱橫
因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曾經有過三次分離和兩次迴歸,根據學過的知識分別這三次分離與兩次迴歸的情況
5樓:馬纓杜鵑
你好。明末清初淪為荷蘭殖民地;鄭成功收復臺灣。
2023年淪為日本殖民地;2023年光復。
2023年國民黨逃到臺灣,兩岸分離。
6樓:林慕笙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
分離一:荷蘭殖民。2023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分離二:日本侵略。清朝甲午戰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
分離三:國民黨**。2023年渡江戰役失敗之後,國名黨敗退臺灣,實行**。
兩次迴歸:①明清時期,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敗荷蘭殖民者。
②2023年,日本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臺灣迴歸祖國懷抱。
7樓:匿名使用者
荷蘭殖民者侵佔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後人割據臺灣——清朝收復臺灣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通過《馬關條約》割佔臺灣——二戰勝利中國收復臺灣。
國民黨退居臺灣——。。。
8樓:飛哥與小強
根據時間順序,具體情況如下。
1,第一次分離,被荷蘭
殖民者佔領。在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並在臺灣進行殖民統治。
2,第一次迴歸,後來在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在清朝康熙時,鄭成功後人歸順清朝。
3,第二次分離,清末中國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割臺灣給日本。
4,第二次迴歸,2023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國不僅收回大陸被日本佔領的區域,同時收回臺灣。
5,第三次分離,2023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敗逃臺灣直到今天。臺灣與大陸也一直處在分離狀態。
9樓:匿名使用者
1荷蘭人佔領
2馬關條約中日本佔領
3國民黨敗退臺灣
10樓:141三角洲
三次分離:
第一次:1624-2023年 荷蘭侵佔臺灣38年第二次:1895-2023年 日本侵佔臺灣50年第三次:2023年至今
兩次迴歸:
第一次:2023年鄭成功收復
第二次:2023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
11樓:榕樹谷
論述這個問題都必須明確一個前提:就是自古臺灣就是中國領土,而且得到現在國際上絕大部分國家(全部的強國)的承認。歷史上的所謂分離和迴歸,都有共性,分離是因為國力衰敗的無奈,並且形式上並沒有分離,鄭家立國的目的也是以對抗清朝為宗旨,是政治上的對抗。
迴歸都是因為國力的提升,現在的國力及認知對統一都是向非常有利的方向發展。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是自然歷史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決定。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次分離:1、明末清初,荷蘭侵佔臺灣。
2、2023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
3、2023年,蔣介石退守臺灣。
兩次迴歸:1、1661-2023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2、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臺灣迴歸祖國。
臺灣有哪些字和我們讀法不一樣,臺灣和大陸關於「和」的讀音怎麼不一樣
臺灣語言與族群 密切相關。按通俗的分法,臺灣人可分為4大族群,其中閩南人約佔74 客家人約12 外省人約 13 原住民為1 左右。閩南人以閩南話為母語,客家人以客家話為母語,外省人以 國語 為母語。原住民分為11個民族,分別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語,並把它們當做母語。閩南話其實是正宗的中原古語。從漢末到唐...
北京有哪些地方能體現大陸與港臺地區的差別
北京的物價高出天際,北京的房產也是比較搶手的,人們都希望能夠在北京有一個好的歸宿。建築上就有很大差別,北京高樓大廈比較多科技感較強的建築很多,還有明清時期的一些古建築,古城牆,和港臺差別很大。北京的故宮最能體現大陸與港臺地區的差別,因為這裡的建築都是仿古建築,會很有文化色彩。北京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現...
《九州縹緲錄》和原著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主要就是一些細節不一樣,而且劇情的詮釋也不一樣,男女主的人設也有一些不同,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並且在劇中也增加了很多原著中沒有的細節。裡最關鍵的人物,蘇瑪在電視劇裡兩集就已經死亡了。中的蘇瑪並沒有陪同呂歸塵前往東陸,而是被呂歸塵安排在了母親勒摩的身邊侍奉,但是電視劇裡面當中應該是自殺的。還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