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世界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後起的美國和德國實力不斷增強,專其經濟實力已經超過屬英國和法國,而在世界各地不斷髮生的區域性戰爭也證明了擁有盟友的極端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在2023年和2023年,分別與法國、**簽定了軍事協約,最終形成「三國協約」。
那時英國的國力已有所衰退。
英國外交
2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自近代以來其外交政策一貫恪守「均勢原則」。由於英倫三島遠離歐陸以及其在世界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中的領先地位,促成了英國在許多歐洲重大問題上能夠「超然物外」。18—19世紀,英國以其擁有的無可匹敵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力量,傲視群雄、睥睨眾小。
憑藉著「重海洋、輕大陸」的海上霸權戰略,在對歐陸外交政策中奉行「光榮孤立」,推行「均勢外交」,不與歐陸任何強國建立聯盟,同時保持英國對歐陸事務的充分發言權。與美國的「孤立主義」不同,英國的「光榮孤立」還隱含著對歐洲霸權及影響的重大含義。
儘管出於現實需要,英國在這一時期也曾有過與歐陸國家的聯合,如19世紀初為戰勝拿破崙帝國而結成的數次「反法聯盟」等,但這充其量不過是英國推行其均勢政策、現實主義外交的一種策略,無法從根本上動搖英國外交傳統的「均勢原則」。英國「均勢外交」中的諸多因素,如領導責任、著力幕後控制、強調縱橫裨闔、靈活機動以及制衡均勢等現實主義外交精神影響深遠,深深植入其外交實踐的骨髓,貫穿了英國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構成其對外政策基礎的核心。
如果說「光榮孤立」政策反映了英國近代以來所擁有的強大國力以及重大國際影響,那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外交政策的變化則反映了其國力的衰退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隨著美國、德國崛起,英國的歐洲霸主地位遭遇空前挑戰。19世紀後期,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而與法、俄結盟,目的在於維繫搖搖欲墜的舊世界秩序,由此,英國推出「有限責任」政策代替「光榮孤立」政策。作為後者的延伸,「有限責任」政策更強調英國作為歐洲大國對歐陸事務所擔負的道義與現實責任,而這種責任大多關係英國的切身利益;同時該政策也強調了英國曆史與地理的特殊性,突出其責任的「有限性」。
事實上,「有限責任」政策並沒有放棄其傳統的「均勢原則」,所不同的是,正是由於嚴格遵守「均勢與制衡」的外交傳統,在外交實踐中,英國採取「舉而待發」的靈活策略,藉以維護歐洲相對「均勢」格局。
從20世紀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限責任」政策主導了英國外交實踐。英國在一戰中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體現了英國「有限責任」政策的威懾性。一戰結束後,在歐洲力量重組及世界秩序整合的力量角逐中,英國的「有限責任」政策在外交實踐中更體現了其機變與靈活的特點,在對待法國的戰後歐洲霸權政策上,英國視責任與距離並重,假仲裁者之手積極扶持德國,牽制法國。
20年代的德國賠款問題、「洛迦諾公約」等都成功地體現了英國外交政策中「均勢與制衡」的精神,這使英國「有限責任」政策在實踐中高屋建瓴,遊刃有餘。然而,隨著30年代德國法西斯力量擴充套件,英國的「有限責任」政策在法西斯的戰爭叫囂下顯得捉筋見肘、力不從心,對這一時期的英國來說,它既缺乏介入歐洲事務的決心,又缺乏介入的手段(注:j.
拜理斯:《實用主義外交: 英國與北約的成立,1942—2023年》(j.
bayliss,the diplomacy of pragmatism.brit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o,1942— 1949),俄亥俄2023年版,第
一、二章。)。在德國法西斯的一系列軍事冒險與擴張中,英國採取了綏靖與遏制並行的政策。
「有限責任」政策就象一部嚴重缺乏潤滑油的破舊機器,無法有效運轉。2023年3月, 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全面改變了歐洲力量對比,英國外交政策出現新變化,但隨後的「張伯倫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英國外交實踐的頹勢。英國對東歐、南歐以至北歐部分國家提出安全與領土保障承諾,實質上是「有限責任」政策失效後英國遏制、威懾德國的戰略調整,對英國來說這是極其冒險與鹵莽的,因為它缺乏必要且強有力的政策支援與實力來承兌其諾言。
2023年9月,二戰爆發,英國「有限責任」政策走到了盡頭。 在丘吉爾戰時聯合內閣的領導下,英國外交政策出現新的轉變,「聯盟政策」明確成為其外交實踐的主導方針。該政策到二戰結束初期逐步發展定型,成為英國戰後外交戰略的核心。
英國外交政策這一轉變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起因於二戰中英國的進一步衰落,更因為戰後美國的崛起及其世界主義政策全面改變了舊世界力量格局與分佈,迫使英國不得不改弦更章,適應世界新格局的發展趨勢。然而,這一轉變過程的實現是異常困難的,因為雖然「在二戰期間英國外交政策的重新定向就已開始了,但直到戰爭結束,在英國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中間仍存在著巨大的思想混亂」。
新「聯盟政策」與以往不同,英國不再高高在上、俯視歐洲事務,而是以更加平等的「夥伴」身份與歐陸國家平等相待,加強相互間軍事、政治合作。然而,英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仍存在著其稱霸歐洲的政策意圖,而且在政策制定和外交實踐中也存在著濃厚的美國情結。儘管轉變的直接原因是二戰的險峻形勢使然,但就其實踐的結果來說,仍然是為了建立英國領導的新的歐洲和世界安全模式。
由此可見,英國近代以來其對外政策的三個變化,儘管其外在形式多種多樣,在外交實踐中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其發展、演變的連續性與繼承性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光榮孤立」,還是「有限政策」抑或「聯盟政策」,追求英國的歐洲霸權及影響,維護「均勢」、提倡「制衡」的外交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作為英國戰後外交政策的產物,西歐國家政治軍事聯合的新安全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現實」與「均勢」的烙印。
英國一戰外交政策改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光榮孤立改變)
3樓:匿名使用者
英國傳統的外交政策是維持歐洲大陸均勢,不能讓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過分強大。後來德國的迅速崛起以及在海外的擴張都嚴重損害了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利益,英國和德國矛盾迅速上升,成為歐洲的主要矛盾,加入協約國在於阻止德國的海外擴張,保持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
4樓:匿名使用者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世界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後起的美國和德國實力不斷增強,其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國和法國,而在世界各地不斷髮生的區域性戰爭也證明了擁有盟友的極端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在2023年和2023年,分別與法國、**簽定了軍事協約,最終形成「三國協約」。那時英國的國力已有所衰退。
從材料二到材料四英國對德政策和對法政策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
5樓:司馬鑄劍
(1)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內容不難發現英德兩國關係的變化即英國由勾結德國、反對法俄到支援法國反對德國;(2)材料二中文字「如果我們只是歐洲大陸的強國,並偎依英國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話,我們將限制在2023年的政治卑微地說明德國不再滿足於歐洲大陸強國地位,而要求成為世界帝國,奪取英國的殖民地,聯絡德國統一後的史實可以直接歸納出原因;(3)從材料三中的文字內容可以看出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在利用法國制衡勁敵德國;(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內容從中提煉出有關帝國主義國家關係的實質和變化的規律特徵即可。
6樓:匿名使用者
對德政策:是從勾結到遏制;對法政策:是從反對的到支援。
成語 為了國家 民族而犧牲生命,為了國家的利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什麼成語
為國捐軀,鞠躬盡瘁。決心為國捐軀的成語 馬革裹copy屍 m g gu sh 基本釋義 馬革 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出 處宋 辛棄疾 滿江紅 馬革裹屍當自誓 蛾眉伐忤休重說。例 句作為軍人,應以 為榮。捨生取義 大義凜然 為了國家的利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是什麼成語 你好,很高...
你會為了幫助朋友犧牲自己的利益嗎
你們都是小妹紙吧,結果是大家都上了,還計較什麼呢。再說只是入黨,如果這次是在你們兩個人裡面選一個去年薪500萬的工作呢?機會面前只有競爭,又不是讓你去背後陷害人家了,公平競爭怎麼了。都研三了,以後繼續升學還是工作,大家各有各的路,有的人畢業就不會再見。最後,能工作就去工作實踐下,實習也好,儘快擺脫掉...
男孩為了利益逼迫深愛自己的女友嫁給了平谷男孩,為什麼男孩多年後想要把她帶走,女孩不和他走反而留下啊
乜元明 這女孩的決定非常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