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活動,清明節有什麼活動

2021-05-01 09:52:17 字數 5917 閱讀 7860

1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李鵬亞

【篇一:學校清明節活動方案】

學校清明節活動方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為了貫徹落實市文明辦《關於在清明節期間廣泛開展緬懷祭奠革命先烈活動的通知》精神,中心組織的「四個一」主題實踐活動,我校開展清明節系列活動。

一、活動目的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悠久燦爛,中華民族的祖先勤勞、智慧、勇敢,傳承下不朽的民族精神。他們中華大地的繁榮和富強譜寫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理應得到後人的敬仰和學習。而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緬懷祖先、紀念先人的重要節日,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日子。

開展此次活動,正是旨在緬懷先人、紀念先賢,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先烈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獻身的精神,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讓民族精神薪火相傳。引導我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進一步感受家鄉的文化氣息、精神氣節並從中受到薰陶。並把此次活動與「爭當四好少年」活動緊密結合。

二、活動主題

以「紀念先賢、緬懷先烈、爭當好少年」為主題,廣泛開展祭奠先烈、先人、先賢活動。

三、活動安排

1、召開一次主題班團隊會。各班要在清明期間組織召開以4通過本次教育活動,全體師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今後我園將繼續對小朋友進行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3)

2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

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節有什麼活動 20

3樓:咋的他還在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常見的有:掃墓、踏青、禁火、上墳、盪鞦韆、植樹、放風箏、蹴鞠、打馬球、鬥雞子、打毯 牽鉤、拔河等。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擴充套件資料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清明節前後進行掃墓祭祖和踏青郊遊的風俗習慣。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

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參考資料

4樓:縱橫豎屏

活動有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射柳,鬥雞,蠶花會等等!

1.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3.踏青

踏青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遠在先秦時已形成。

4.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掃墓

清明節悼念活動,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

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並相傳至今。

7.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8.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5樓:鹽山小夥啊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2023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一般清明掃墓分成兩種儀式:

(一)掛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

(二)培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

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它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型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習俗,農曆3月初的天氣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時候,適合人們開展各類活動,包括踏青出遊,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節日也在這個時候。早期的清明節並沒有祭掃的功能,清明節的活動內容與3月初的其它節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曆制定的歷法,本身並非節日。清明恰好在農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節日上巳節、寒食節重疊,久而久之清明也成為了春季節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節已經從中國人的節日譜中消失了,但過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則固定為農曆三月三那天。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經開始流行,《論語》中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最早的時候,上巳節那天人們會去踏青郊遊、到河邊洗澡。另外,這天也有「驅邪」的功能,古人稱為「祓除畔浴」。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譬如「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

朱旭強解釋說,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上巳節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詩經》所說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也是發生在這段時間,這樣的傳統一直影響到唐宋,杜甫《麗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句子。不過,後來隨著社會趨向文明,野合的主題被替換為求子,上巳節後來形成了祭奠女媧廟,婦女們在河邊求子的風俗。

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也有過「三月三」的習俗,「曲水流觴」便是當時人們普遍採用的一種休閒方式,這個在王羲之的《蘭亭序》裡都讀到過。

至於清明祭祖的風俗,有一種說法認為與農曆三月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傳說是因為春秋時晉文公為了紀念大臣介之推而設。朱旭強認為,這其實是一種後人附會的說法,就像將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塊兒那樣。寒食節的來歷與古代取火困難有關,一旦得到火種便要儲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保留著在屋子裡設火塘的風俗。

而寒食節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們在那幾天要替換新的火種,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節本身和祭掃並無關係。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2023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一般清明掃墓分成兩種儀式:

(一)掛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

(二)培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

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它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型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清明節祭文的清明節祭文,清明節祭文格式

內容來自使用者 微力試卷 清明節掃墓祭文 篇一 清明節祭祖祭文 20xx年清明祭祖維還祭文 祭祖維還 惟公元二零一三年 癸巳暮春,節序清明,長空澄澈,柳綠花明,惠風和暢,天朗氣清。唐氏家族代表,不辭奔波辛勞,維還祖後裔聚太山。謹備清酌庶饈,祭告於祖宗墳前。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尊宗...

清明節習俗,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你知道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呢?攜帶酒食,至先人墓前行禮叩拜,以示追思。清明掃墓,即為 墓祭 謂之對祖先的 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作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 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

清明活動小結怎麼寫,清明節活動心得體會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節日,我們要尊重祖先,我們要掃墓,我們清明節放假。祭奠老祖先,請批。清明節活動心得體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