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在我們神州大地這片熱土上曾經有兩個部落,他們的首領分別是炎帝和黃帝。在今天黃河中下游一帶繁衍生息,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遷徙與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華夏民族,因而說我們都是炎、黃的後代,稱之為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一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
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2023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
"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裡,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2023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讚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係,"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一箇中心,逐漸傳佈四方。
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麼?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
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參考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兩個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大陸和臺灣省的同胞、港澳同胞、旅居海外的僑胞,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有時也用「炎黃子孫」來代稱中華民族。
「炎黃子孫」的由來,與古代河北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陝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裡,過著遊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
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一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游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採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共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沖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黃帝部落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也比較高,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記在黃帝的名下,黃帝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後這一部族逐漸發展,居住在中原地區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後,這些居民自稱為華夏族,到漢朝以後稱為漢族。
後世的漢族人就把黃帝尊稱為自己的祖先,自稱是「炎黃子孫」。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營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高度發展的華夏族文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中華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與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著密切的聯絡;中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們把河北這塊土地稱之為「炎黃子孫」的搖籃,不無道理吧!
3樓:
因為古代的炎帝和黃帝都是有名的君主,他是中國的驕傲,被後人神化,且看: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陝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裡,過著遊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
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一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游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採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共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沖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黃帝部落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也比較高,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記在黃帝的名下,黃帝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後這一部族逐漸發展,居住在中原地區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後,這些居民自稱為華夏族,到漢朝以後稱為漢族。
後世的漢族人就把黃帝尊稱為自己的祖先,自稱是「炎黃子孫」。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營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高度發展的華夏族文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中華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與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著密切的聯絡;中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們把河北這塊土地稱之為「炎黃子孫」的搖籃,不無道理吧!
4樓:言之午
炎黃子孫的由來
「人文初祖」
陝西黃陵縣有一座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墓。黃帝陵山腳下有一座古樸莊嚴的黃帝廟。這廟的正殿懸掛著一塊醒目的匾額,上書「人文初祖」四個大字。
意思是:黃帝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始祖。如今,每逢清明佳節,全國民眾和海外赤子都懷著景仰和懷念之情,不辭萬里,到此祭奠為中華後世創造出燦爛文明的這位祖先。
孫中山先生曾有一首頌揚黃帝功績的詞,有幾句這樣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軒轅就是黃帝,他在我國文明方面有哪些造就呢?古書裡有許多記載:
從衣食住行說。《世本》說:「黃帝作旃冕」。
《古史考》:「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作瓦甑」。
《白虎通》記載:「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漢書》載:
「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
對農工商的貢獻。《路史》記載:「(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拾遺記》記黃帝伐蚩尤時「煉石為銅,銅色青而利」。
關於文字、圖畫、弓箭、**等的發明,則有「蒼頡作書」、「黃帝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黃帝作弩」、「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等等。
總之,到黃帝時期,一切文明都具備了,中華大地從此闊步跨進了文明時代。所以,有的學者根據上述這些歷史記載,認為:「黃帝不惟為中華民族之始祖,抑又為中國文化之創造者也」。
很顯然,上述這些神話和史料,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良好想象而已,不可能所有這些發明,都是黃帝一個人的功勞。他只不過代表一個時代,一個象徵。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說:
「中國古代學者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一切文明制度都推在他身上」。有一個民間流傳的神話富有哲理地說:當黃帝活到很高歲數的時候,上帝命人託夢給他說,你為人類做了那麼多好事,又做衣冠,又造舟車,又制**,又創文字,功大無邊,可以回到天宮享享清福了。
黃帝醒來一想,覺得決不可貪天之功。明明各種文明制度都是眾人幫助一起創造的,怎好都記到自己一人的功勞簿上呢?於是他想了個法子,用銅鑄了一個大鼎,把凡對國家有貢獻有發明創造的人的名字,全刻在鼎上。
其中包括首創文字的倉頡,第一個造出指南車的風后,還有應龍、大鴻等人。這個故事,不僅頌揚了黃帝品格的高尚,而且也科學地說明了所有發明創造都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歷史時代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就是我們所常常講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
我們現在都把華夏族稱為炎黃子孫。黃是黃帝;炎是誰呢?是指「炎帝」。
炎帝在歷史上的名稱很多,大部分神話傳說中稱他為「神農氏」。他也是一位傳說中對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有過不世功勳的人物。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炎帝對我國農業耕作的發明。
《白虎通》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炎帝還有一件偉大的功勞,是發明了醫藥。在神話傳說中,他頗有些捨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的精神。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藥,他嚐盡了百草,有一天嚐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
「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炎黃子孫是什麼意思,炎黃子孫是什麼意思?
記載的亞當大兒子該隱,黃帝是聖經記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活著 的以諾。炎黃子孫是神傳子孫的意思,不是隻血緣關係而是指信仰傳承關係,炎帝是黃帝都是神的子孫,上古有名的信神尊道者。炎帝是聖經中的該隱,黃帝是聖經中的以諾。神傳於人類的天地萬物設計圖河圖洛書看炎帝屬火,屬二,屬天,屬南,屬鳥,屬紅,屬苦,炎帝...
炎黃子孫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什麼,「炎黃子孫」的「炎」和「黃」指的是什麼?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什麼?
炎黃子孫 拼音 y n hu ng z s n 釋義 炎黃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有熊氏,代表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黃帝的後代。指中華民族的後代。亦作 黃炎子孫 炎黃子孫,也稱黃炎子孫,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自稱,被稱為華夏兒女.傳說中,炎帝與黃帝都被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
黃帝大於炎帝,那為什麼我們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你好,你要的答案是 炎帝是黃帝的前輩。正確答案請看以下文章 炎帝和黃帝 周易 繫辭下傳 說 包犧氏沒 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 堯 舜氏作。之後眾多史籍幾乎是一致採用這一觀點 炎帝和黃帝是前後相承的關係。漢書 白虎通義 幾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記載 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 堯 舜氏作。越絕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