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快樂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樓:星座魔女
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3樓:匿名使用者
寫作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這就是《出師表》。《出師表》選自《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諸葛丞相集》。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禪的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
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收錄《後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
而且,《後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另外裡面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另外,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
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蜀漢諸葛亮為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製的偽作。至今尚無定論。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為《前出師表》,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後出師表》。 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早年避亂於南陽,隱居隴畝,藏器待時。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
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公元 223 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卒于軍中。
有《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鄧芝赴吳與孫吳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諸葛亮親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後方。這些都是為推進事業,出兵擊魏作準備的。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孫權徵江夏圍石陽,不克而還。
這正是蜀漢進擊中原的良機。於是諸葛亮毅然決定出征討伐曹魏。經過一番準備,於建興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準備北伐曹魏。
可是後主劉禪庸愚懦弱,胸無大志,近佞遠賢,難以守城。這是諸葛亮最為憂慮的。為了開導劉禪,佈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勵眾志,所以寫了這個表。
這篇《出師表》是他出師前向劉禪上的奏書,篇名為後人所加。 《前出師表》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註文中。
裴注言:「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後人頗有穎此表為偽作者,但《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記諸葛恪(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子)所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嘗不喟然嘆息也」,似指《後出師表》而言,又兩《出師表》言辭、情感非常一致,後表當不會為偽作。
簡評這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安邦定國的一種策略:以攻代守,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策略在當時的情況下弊大於利。
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將「鞠躬盡瘁」體現得淋漓盡致。 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早歲哪
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先帝創立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個國家,蜀漢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的確處於形勢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候啊。然而侍衛大臣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戰場上舍身忘死,這都是為了追念先帝給他們的優待,想要報答給陛下。陛下的確應該擴大聖名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發揚光大志士們的勇氣,不應過分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了忠臣們進諫的道路。
皇宮的侍衛和朝廷的官吏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犯科條法令或進忠做善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不應該偏袒有私心,使宮廷內和朝廷外的刑賞之法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給予陛下。
我認為皇宮的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後再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會獲得更大好處。 將軍向寵,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軍務,在從前試用的時候,先帝稱讚他有才能,因此大家推舉他做中部督。
我認為軍營裡的事情,都拿來詢問他,就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討論起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於桓帝、靈帝二帝嘆息,傷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之間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望在諸侯那裡有名望而先達。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之中來拜訪我,拿當今天下的大事來詢問我,因此感動奮發,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趕上兵敗,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機患難期間我接受命令,那時以來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受命以來,日夜憂愁嘆息,擔心先帝的託付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聖明。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足夠,應當勉勵並率領三軍將士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竭盡我有限的才智,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情酌理,有所興革,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興復漢室的責任託付給我,如果沒有實現就治我的重罪,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光大美德的言論,就責怪攸之、禕、允等的疏忽,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該自己考慮,來詢問治國的道理,明察,採納合理的意見,深切的追念先帝遺留下來的誥命,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要出征遠行了,面對這樣的奏章,我流下了眼淚,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出師表》內容,《出師表》的主要內容
內容來自使用者 閆豔紅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
出師表內容是什麼,出師表內容是什麼???
出師表 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後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 出師表 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燦然於文苑。臣諸葛亮上言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 蜀 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
誰有出師表,誰有出師表
東坡居士已經回答了,我就不再重複了!出師表 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歷史上有 前出師表 至於三國演義中的後出師表,並沒有證實。通常所說的 出師表 一般指 前出師表 表,古代向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