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到底是怎樣的人,玄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021-05-03 22:17:34 字數 5286 閱讀 6823

1樓:且看天地造化機

我國唐代著名的高僧,佛經大正藏中有許多玄奘法師譯本的**,比較著名的有大乘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

2樓:洪象

玄奘大師是大菩薩。參考"拜請我師地藏菩薩摩訶薩!**至誠乞叩,伏望我師慈悲允許,以觀諸聖果位,欲彰佔察威神,啟接眾生向道,願大恩垂降加持,助**所觀不謬。

1.請問地藏菩薩:玄奘三藏是否為地上菩薩果位?

答:觀所夢為吉利 2.請問伽藍關聖,是否已證得菩薩果位?

答:觀所夢為吉利 ​~常觀世音**

"常老師好,阿彌陀佛!末學想知,六祖惠能、玄奘三藏、弘法大師空海、虛雲老和尚等高僧,證到果位是什麼?請問老師方便回答嗎?

末學天天向四位大師頂禮的。六祖惠能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玄奘三藏已證十地大菩薩—法雲地的果位,弘法大師空海是三地大菩薩—發光地的果位,虛雲老和尚是等覺大菩薩。 ​"~常觀世音**

3樓:阿龍成長錄

毫無疑問,玄奘法師‍‍是舉世聞名的佛學家,哲學家,語言家,翻譯家,旅行‍‍家,地理學家,探險家。‍‍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已經達到精通不少重要的經典,成為當時的佛學大家。

可是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覺得可能是翻譯帶來的問題,為尋求真經,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

於時他孤身西行印度求法,‍‍從長安出發,歷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一路上歷盡艱辛,忍受飢寒,越沙漠、度雪嶺、鬥盜賊,可謂九死一生。

拜名僧戒賢為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援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譯,世稱「新譯」。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和**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

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遊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

還記得當時為了追求真理。玄奘法師西行時曾說:「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

這種為理想捨身忘死,花費4年走過荒蕪人煙的取經路的精神,現在恐怕已經沒有多少了吧。

希望我們不忘前人之志,保留心中的理想,哪怕前路未可知,豈可偷生為人。

玄奘法師到底是怎樣的人?

4樓:小百合

我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唐僧被視為懦弱無能、不辨正邪,但唐僧是以「玄奘法師」為藍本創作的虛擬角色,而現實中的「玄奘法師」往往比你象徵中「強大」。

●一心向佛

相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一開始太宗皇帝親自為玄奘法師授予通關文牒,並贈送了紫金缽盂和一匹白馬,而現實中的「玄奘法師」根本沒能得到西行取經的批准。

十三歲時陳?(玄奘的原名)通過考試變成正式學僧玄奘,玄奘周遊四方,向眾多大德高僧學習,漸漸聞名蜀中。

可玄奘卻發現,人們平常誦讀的經書,有很多都譯著不全,難以理解。甚至對一些基本的理論,大家都分歧很大。玄奘意識到,這是一個攸關信仰的重大問題。

義理不清,戒律不嚴,心中的敬畏便會失守,人的行為便會漸漸失去約束,是非對錯的界限也會變得模糊。

直到玄奘25歲那年,天竺(印度)禪師波頗來到長安,玄奘聞之大喜,前往請教。波頗聞言合十,緩緩道:「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將告訴你答案。

」那爛陀寺就在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是世界最權威的佛學聖地,所以觸發了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計劃。

玄奘曾多次上書唐太宗,請求到天竺取經。可當時邊關戰事正酣,管制森嚴,上書遭到無情拒絕。玄奘法師只好偷渡出境,在沙漠上差點被通緝,幸好有崇信佛教的**放行,玄奘法師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西行求法

「莫賀延磧,長八百餘里。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玄奘法師繼續前行,相傳在大漠中迷路的玄奘慌亂之下打翻了盛水的皮囊,救命之水蕩然無存。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玄奘終於暈倒在沙漠中。直到被夜晚的涼風吹醒,玄奘跌跌撞撞地又起身上路。

途中老馬自己調了頭,怎麼也叫不回,玄奘跟著走了幾裡,居然見到了一片綠洲找到水補給。

古書記載玄奘法師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來到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後經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東)、翻越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吐火羅(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東行至犍馱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印度。

經過漫長的旅程,玄奘終於在31歲到達印度,拜在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短短5年間,身為外國人的玄奘,便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被印度信眾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在印度公開辯論,誰知整整十八天,竟沒有一個人提出辯駁,到最後一天,很多人當場皈依。玄奘贏得了「大乘天」和「解脫天」兩個稱號。

●東歸譯經

雖然無數寺院都想用優厚待遇留下玄奘,但玄奘法師依舊沒有忘記初心──他要將畢生所學帶回大唐,解決那裡人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公元643年,44歲的玄奘帶著滿腹的學識和657部佛經,在印度全國上下信眾的送別下,啟程迴歸故國。

兩年後玄奘終於回到了大唐的都城長安,當時唐太宗在洛陽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玄奘西行19年,歸來時已屆中年。幸在太宗沒有追究當年偷渡之事。

玄奘趁機向太宗請求回洛陽少林寺,從事翻譯經書的工作。豈料太宗拒絕了,反而勸他還俗,擔任**。

不過太宗還是支援他在長安弘福寺設立譯經院,招募全國以及東亞諸國的學員共同參與,讓玄奘法師主持龐大的譯經工程。譯經**之餘,玄奘法師還和**一起編撰《大唐西域記》,將他在異國的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下來。

玄奘足足用了10多年,將1335卷梵語**全部譯成漢語,影響力遍佈中亞、越南、日本?

●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玄奘法師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瞭解、相互學習的作用;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增勤法師說過「不管是從佛教文化發展史,還是從中印文化交流史、乃至世界歷史看,玄奘法師都是獨樹一幟的人,更是中國佛教的一面旗幟。不管是在佛教界、還是在學術界,玄奘法師在世界上都是沒有爭議的人物。」

玄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5樓:aaa**王

這個人的貢獻太大了 說不盡啊··············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6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600~664),名陳禕,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唐言:大乘天,

mahā摩訶(意思為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

根據佛學詞典及史料很清楚應該是摩訶耶那提婆,沒有奴字,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看錯了慈恩傳裡的記載,做出了錯誤的解讀,在此必須說明,摩訶耶那提婆奴是玄奘法師的侍從。

不要過於相信權威,權威也會犯錯。摩訶耶那提婆才是正確的

世稱三藏法師。有名的翻譯家,旅行家等

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種形態,經藏是佛說的佛經,律藏是戒律,論藏是後來的**們來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人就可以被稱之為三藏法師,除玄奘大師外中國的三藏法師有很多,例如比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是對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稱,而當今佛教界為了尊重古德先賢,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師通達三藏也不用這個名號,21世紀的現在沒有三藏法師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師之實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雲集在臺灣,及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地。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

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

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

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

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蹟,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宣告、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遊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

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難之。

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

劉備到底是怎樣的人,劉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 十九回摘 劉備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問其姓名,乃獵戶劉安也。當下劉安聞豫州牧至,欲尋野味供食,一時不能得,乃殺其妻以食之。玄值曰 此何肉也?安曰 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飽食了一頓,天晚就宿。至曉將去,往後院取馬,忽見一婦人殺於廚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驚問,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

劉邦到底是怎樣的人?好?壞,劉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好?壞?

沒法單純的用好或壞來評價劉邦,只能說他是一個懂得隱忍,明白何時應該無情 何時該厚臉皮的人,他當皇帝還是可以的,絕對要比項羽好。沒有真正的好人 也沒有真正的壞人.就拿他奪得天下來說吧 他殺人無數 可以為了自己的私慾 也可以為了黎民.不過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你當歷史是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啊.一出來一個...

晴雯到底是怎樣的人,晴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美女,丫頭,生活在自己的小幻想中,有些技術 其實離開賈府,自己開個繡樓,幹個體戶,會很好!紅樓夢裡的晴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樓上的複製黏貼,有用麼?我說幾句實在的。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這是她的判詞。看判詞就知道她性格。她是寶玉房裡的丫鬟,在下人這一階層,...